朱熹
(一)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1]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2]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3]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4]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5]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6],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7]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8],以及五季[9]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10]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11]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12],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13],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序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序》,(南宋)朱熹著。万安伦、杜建君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大学章句序》点校。
(二)中庸章句序
《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14]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15]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盖尝论之:心之虚灵知觉,一而已矣,而以为有人心、道心之异者,则以其或生于形气之私,或原于性命之正,而所以为知觉者不同,是以或危殆而不安,或微妙而难见耳。然人莫不有是形,故虽上智不能无人心,亦莫不有是性,故虽下愚不能无道心。二者杂于方寸之间,而不知所以治之,则危者愈危,微者愈微,而天理之公卒无以胜夫人欲之私矣。精则察夫二者之间而不杂也,一则守其本心之正而不离也。从事于斯,无少间断,必使道心常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听命焉,则危者安、微者著,而动静云为自无过不及之差矣。
夫尧、舜、禹,天下之大圣也。以天下相传,天下之大事也。以天下之大圣,行天下之大事,而其授受之际,丁宁[16]告戒,不过如此。则天下之理,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17]、伊、傅、周、召[18]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惟颜氏[19]、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则去圣远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执中之谓也。
世之相后,千有余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20]之徒出,则弥近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21]其师说而**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熹自蚤岁[22]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沈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23]后之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升高行远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南宋)朱熹著。万安伦,杜建君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中庸章句》序点校。
(三)论语序说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论语序说》,(南宋)朱熹著。万安伦、杜建君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论语序说》点校。
(四)孟子序说
《史记·列传》曰:“孟轲,(赵氏曰:‘孟子,鲁公族孟孙之后’。”《汉书》注云:“字子车。”一说:“字子舆。”)驺人也,(驺亦作邹,本邾国也。)受业子思之门人。(子思,孔子之孙,名伋。索隐云:“王劭以人为衍字。”而赵氏注及《孔丛子》等书亦皆云:“孟子亲受业于子思。”未知是否?)道既通,(赵氏曰:“孟子通五经,尤长于《诗》《书》。”程子曰:“孟子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圣之时者也。’故知《易》者莫如孟子。又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又曰:‘《春秋》无义战。’又曰:‘《春秋》天子之事’,故知《春秋》者莫如孟子。”尹氏曰:“以此而言,则赵氏谓孟子长于《诗》《书》而已,岂知孟子者哉?”)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38]。(按《史记》:“梁惠王之三十五年乙酉,孟子始至梁。其后二十三年,当齐湣王之十年丁未,齐人伐燕,而孟子在齐。”故古史谓“孟子先事齐宣王,后乃见梁惠王、襄王、齐湣王。”独《孟子》以伐燕为宣王时事,与《史记》《荀子》等书皆不合。而《通鉴》以伐燕之岁,为宣王十九年,则是孟子先游梁而后至齐见宣王矣。然考异亦无他据,又未知孰是也。)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39],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赵氏曰:“凡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韩子曰:“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没,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愚按[40]:二说不同,《史记》近是。)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41]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程子曰:“韩子此语,非是蹈袭前人,又非凿空撰得出,必有所见。若无所见,不知言所传者何事。”)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荀与扬,大醇而小疵。”(程子曰:“韩子论孟子甚善。非见得孟子意,亦道不到。其论荀、扬则非也。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扬子虽少过,然亦不识性,更说甚道。”)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程子曰:“孔子言参也鲁。然颜子没后,终得圣人之道者,曾子也。观其启手足时之言,可以见矣。所传者子思、孟子,皆其学也。”)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42]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夫杨、墨行,正道废。孟子虽贤圣,不得位。空言无施,虽切何补。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43]而言侏离[44]矣。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处。”(愚按:至字,恐当作圣字。)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才有英气,便有圭角[45],英气甚害事。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本文节选自《四书章句集注·孟子序说》,(南宋)朱熹著。万安伦,杜建君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孟子序说》点校。
【导读】
本文共选择了四书章句的四篇序言,皆出自《四书章句集注》,作者是南宋的朱熹。这四篇序分别是《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论语序说》《孟子序说》。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号文,后世称为朱文公。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当时最博学的学者。儒学集大成者,后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能享祀孔庙,受儒教祭祀的儒学大家。朱熹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朱熹19岁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注重书院建设。曾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从事教学近50年。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的作用和影响仅次于孔子。朱熹一生著述颇多,在对于前代经典著述的保存、整理、出版、发扬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一生编著了《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周易读本》《楚辞集注》等,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语类》等。“朱学”对后世的中国社会发展,乃至日本、朝鲜、韩国等东亚国家的发展都有巨大影响。
《大学章句》是朱熹为《大学》这部经典所作的注释。《大学》是四书五经中排在第一位的儒家经典著作。《大学章句序》是朱熹在《大学章句》这部分前面加的一篇序言。
《大学章句序》可以看作朱熹总结南宋以前的中国教育史纲,其中主要是以五个人物(孔子、曾参、孟子、程颢、程颐)的历史功绩,简洁地勾勒出儒家教育思想的传承概略。这篇序言以回顾历史经验为主线,阐述了朱熹对人的本质的认识,强调了教育的崇高地位,提出了关于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一些观点,指出了社会安定与动乱对教育发展产生的直接影响,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教育者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序言短小精悍,有着重要的思想和启示意义。
在文章中,朱熹讲述清楚了《大学》传播传承的一系列过程。《大学》之书,是古代的大学用来教育人的法则纲领。然而周代以后,礼法便衰落了。虽有孔子这样的圣贤,且有三千弟子追随他,但到了孟子故去以后,《大学》的精髓便消磨殆尽了。到了五代十国时期,经历的大的文化劫难,对《大学》的毁坏到了极点。直到程颢、程颐两夫子出现,他们能够承接孟子的传统,开始诚实地尊崇信奉且发扬它。然后编写文字,归纳要旨,使得《大学》的要义能够再次重现于世。到了朱熹这里,由于“二程”撰写的书不少已经散佚于世,因此由他进行了采集,补充了里面的缺漏。
与《大学章句序》类似,《中庸章句序》成书于朱熹晚年时期。可以说在这一时期朱熹的思想渐渐成熟。这篇文章中,朱熹阐释了何为“中庸”,强调了著名的“十六字真言”,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他论述了“道统”与“道心”,“中”与“庸”,“戒惧”与“慎独”,“诚身”与“明善”,以及“尽性”“存心”与“致知”的关系。总之,这篇文章是朱熹将《中庸》作为一篇研究宇宙自然的本质的文章来加以推荐的。他从人的本性本心挖掘,强调“执中”的重要性,这些思想对于后世陆九渊、王阳明等大儒的思想都有很深的影响。
至于该书的流传过程,朱熹在文章后部分提及:在那些上古圣贤、君主得到“道”以后,孔子将其继承并传播开来。他的弟子颜回和曾参能较好地领悟。而到了子思那里,异端学说已经兴盛,“道”已经很难传承了。子思恐怕时日愈久远则道统的真正学问也会流失愈多,所以按照尧舜相传的关于“道”的本来之深意,加之平日从父辈和老师之处所得到的见闻,相互参照演绎,作成《中庸》一书,将道统的精髓诏告于后世的学者。后来到了孟子之后,该书精要已经渐渐遗失了。好在“二程”续接上了圣学的血脉。然而却因为内容大多出自“二程”门人之手,不仅失去了一些精要,还沾染了一些老佛学说的论调。因此朱熹自幼研读,反复思考,与志同道合者重新编纂,按照此书所论之主旨,分成不同的章节来加以注解,使其脉络贯通、详略相因、巨细毕举,凡是所论说到的,不管同或异,得或失,即使曲折蜿蜒也要保证流畅,虽是旁敲侧击却最终可以精一通达,使得各个方面达到了应有的高度,且有各自的要旨。
这篇序记述了“中庸”思想的传承过程,对我们了解该书出版传承过程及相关成就有着很大的帮助。
如果说《大学章句序》和《中庸章句序》主要介绍了两本书的内容,流传过程,那么《论语序说》和《孟子序说》则主要介绍孔子和孟子两位夫子的生平以及编书经过。在《论语序说》中,朱熹系统地介绍了孔子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编著贡献。孔子自幼就表现出对礼仪的爱好,常常摆出各种祭祀礼仪用品来做游戏。成年之后周游列国,仕途不顺,四十二岁那年遭遇季氏僭越,于是退隐整理《诗》《书》《礼》《乐》,广收弟子。此后虽偶有从政,但却颠沛流离于列国之间。到了鲁哀公十一年丁巳,孔子已六十八岁了。鲁国最终没能任用孔子,孔子也不再谋求官职,于是就整理《书传》《礼记》,删正《诗》《乐》,编撰《易·彖》《说卦》《文言》等。鲁哀公十四年庚申,鲁国在西边狩猎获得麒麟,孔子开始撰写《春秋》。
《论语序说》展现了孔子对于《诗》《书》等经典古籍保存与发展的贡献,同时也提及了《论语》一书的流传,版本之间的异同。对于我们了解孔子对于先秦时期出版物、出版文化所做出的贡献具有很大的帮助。
选文最后一篇《孟子序说》,先引用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对孟子做了整体介绍;接着引用了韩愈的言论,展现出了孟子对于杨墨学说的批判及其在儒家道统传承中的特殊位置;然后借助二程言论,展现出孟子性善论、养气说的价值;最后又借杨时之言,将孟子思想的核心价值归结到心性论上。这一系列论证,展现了儒家思想发展越发成熟完善,且与老佛学说从针锋相对到相互融合的一个过程,显示出儒学的发展逻辑和发展趋势。
通过《孟子序说》可以看出,在儒学的传承中,孟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孔子思想的精髓要义他大多能够领会,而在他之后,儒家的一些思想精髓都流失了,很多外道杂说则混淆其间。孟子所处的时代正是战国纷争,纵横捭阖的大争之世,孟子的学说生不逢时,往往被视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被君王采纳。所以便“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在著书立说,传承儒家思想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之,《四书章句集注》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做了具体的阐述,朱熹在其中系统地论述了道、理、性、命、心、诚、仁、义、礼、智、格物、致知等理学范畴及其关系,既做到了精准辨析,也普及开来,应用到人伦之中。所选的四篇序是整本书提纲挈领的精要所在,其中也记述了大量的出版活动、出版物的传承发展等内容,在古代出版研究领域同样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与文献价值。
(杜建君)
[1] 禀:天赋。
[2] 寖(jìn):渐渐。
[3] 节目:指课业内容。
[4] 彝伦:伦常、道理。
[5] 俛:通“勉”,尽力。
[6] 陵夷:衰败,走下坡路。
[7] 曾氏:指曾子。
[8] 沈痼:用以比喻积久难改的陋习积弊。
[9] 五季:五代十国。
[10] 程氏两夫子:指程颢、程颐。
[11] 私淑:是指没有得到某人的亲身教授,而又敬仰他的学问并尊之为师、受其影响的。
[12] 犹颇放失:仍有缺点和失误。
[13] 僭逾:超越了本分,能力所限。
[14] 子思:孔伋,字子思,孔子的嫡孙、孔子之子孔鲤的儿子。
[15]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心居高思危,道心微妙居中,惟精惟一是道心的心法,我们要切实保持惟精惟一之道,不改变、不变换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16] 丁宁:同“叮咛”。
[17] 皋陶:传说中的上古时期著名政治家。
[18] 伊、傅、周、召:伊尹、傅说、周公、召公。
[19] 颜氏:颜回。
[20] 老佛:黄老之学与佛学。
[21] 倍:超过。
[22] 蚤岁:年少之时。
[23] 俟:等待。
[24] 俎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后引申为祭祀和崇奉之意。
[25] 牛人:职位名称。《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记载,牛人掌养国之公牛,以待国之政令。
[26] 樴(zhí):小木桩。
[27] 杙(yì):小木桩。
[28] 畔:同“叛”,叛乱。
[29] 堕成:毁坏城池。
[30] 沮:拒绝,阻止。
[31] 膰俎:祭祀用的肉。
[32] 主:住也。
[33] 佛肸(xī):人名,春秋末年晋卿赵鞅的家臣,为中牟的县宰,但投靠范氏、中行氏。
[34] 荷蒉:东周列国时期隐士。
[35] 沮溺耦耕:典故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37] 接舆:隐士。
[38] 迂远而阔于事情:迂腐空谈,对于具体的操作性事务没什么帮助。
[39] 合从连衡:即合纵连横。
[40] 愚按:愚代指我,谦辞。按,探究。这里译为“据我的研究”。
[41] 荀与扬:荀卿与扬雄。
[42] 杨、墨:杨朱与墨翟,指他们的思想学说。
[43] 左衽:我国古代部分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开,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
[44] 侏离:我国古代西部少数民族乐舞的总称。
[45] 圭角:圭的锋芒有棱角,比喻人的言行奇特刻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