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叙事(1 / 1)

刘知幾

尝试言之曰:经犹日也,史犹星也。夫杲日流景,则列星寝耀;桑榆既夕,而辰象粲然。故《史记》之文,当乎《尚书》《春秋》之世也,则其言浅俗,涉乎委巷,垂翅不举,懘籥[2]无闻。逮于战国已降,去圣弥远,然后能露其锋颖,倜傥不羁。故知人才有殊,相去若是,校其优劣,讵可同年?自汉已降几千载,作者相继,非复一家,求其善者,盖亦几矣。夫班、马执简,既《五经》之罪人;而《晋》《宋》杀青,又三史之不若。譬夫王霸有别,粹驳相悬,才难不其甚乎!

然则人之著述,虽同自一手(“自”一作“出”),其间则有善恶不均,精粗非类。若《史记》《苏》《张》《蔡泽》等传,是其美者。至于《三五本纪》《日者》《太仓公》《龟策传》,固无所取焉。又《汉书》之帝纪,《陈》《项》诸篇,是其最也。至于《淮南王》《司马相如》《东方朔传》,又安足道哉!岂绘事以丹素成妍,帝京以山水为助。故言媸者其史亦拙,事美者其书亦工。必时乏异闻,世无奇事,英雄不作,贤隽不生,区区碌碌,抑惟恒理;而责史臣显其良直之体,申其微婉之才,盖亦难矣。故扬子有云:“虞、夏之书,浑浑尔;商书,灏灏尔;周书,噩噩尔;下周者,其书憔悴乎?”观丘明之记事也,当桓、文作霸,晋、楚更盟,则能饰彼词句,成其文雅。及王室大坏,事益纵横,则《春秋》美词,几乎翳矣。观子长之叙事也,自周已往,言所不该,其文阔略,无复体统。自秦、汉已下,条贯有伦,则焕炳可观,有足称者。至若荀悦《汉纪》,其才尽于十帝;陈寿《魏书》,其美穷于三祖。触类而长,他皆若斯。

夫识宝者稀,知音盖寡。近有裴子野《宋略》,王劭《齐志》,此二家者,并长于叙事,无愧古人。而世人议者皆雷同,誉裴而共诋王氏。夫江左事雅,裴笔所以专工;中原迹秽,王文由其屡鄙。且几原务饰虚词,君懋志存实录,此美恶所以为异也。设使丘明重出,子长再生,记言于贺六浑之朝,书事于士尼干之代,将恐辍毫栖牍,无所施其德音。而作者安可以今方古,一概而论得失?

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简之时义大矣哉!历观自古,作者权舆,《尚书》发踪,所载务于寡事,《春秋》变体,其言贵于省文。斯盖浇淳殊致,前后异迹。然则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始自两汉,迄乎三国,国史之文,日伤烦富。逮晋已降,流宕逾远。必寻其冗句,摘其烦词,一行之间,必谬增数字;尺纸之内,恒虚费数行。夫聚蚊成雷,群轻折轴,况于章句不节,言词莫限,载之兼两,曷足道哉?

盖叙事之体,其别有四:有直纪其才行者,有唯书其事迹者,有因言语而可知者,有假赞论而自见者。至如《古文尚书》称帝尧之德,标以“允恭克让”;《春秋左传》言子太叔之状,目以“美秀而文”。所称如此,更无他说,所谓直纪其才行者。又如《左氏》载申生为骊姬所赞,自缢而亡;班史称纪信为项籍所围,代君而死。此则不言其节操,而忠孝自彰,所谓唯书其事迹者。又如《尚书》称武王之罪纣也,其誓曰:“焚炙忠良,刳剔孕妇。”《左传》记随会之论楚也,其词曰:“荜簬蓝缕,以启山林。”此则才行事迹,莫不阙如,而言有关涉,事便显露,所谓因言语而可知者。又如《史记·卫青传》后,太史公曰:“苏建尝责大将军不荐贤待士。”《汉书·孝文纪》末,其赞曰:“吴王诈病不朝,赐以杖几。”此则纪之与传,并所不书,而史臣发言,别出其事,所谓假赞论而自见者。然则才行、事迹、言语、赞论,凡此四者,皆不相须。若兼而毕书,则其费尤广。(近史纪传欲言人居哀毁损,则先云至性纯孝;欲言人昼夜观书,则先云笃志好学;欲言人赴敌不顾,则先云武艺绝伦;欲言人下笔成篇,则先云文章敏速。此则既述才行,又彰事迹也。如《榖梁传》曰:骊姬以鸩为酒,药脯以毒。献公曰:“奚来?”骊姬曰:“世子以祀,故致福在君。”将食之,骊姬谗曰:“食自外来者,不可不试也。”覆酒于地,而地坟;以脯与犬,犬毙。骊姬下堂而啼曰:“天乎!天乎!吾君之国,子之国也,子何迟于为君!”又《礼记》云:晋将伐宋,使觇之。见阳门之介夫死,子罕哭之甚哀。归而语人曰:“阳门之介夫死,子罕哭之甚哀,不可伐也。”此则既载事迹,又载言语也。又近代诸史,人有行事,美恶者皆已具其纪传中,续以赞论,重述前事。此则近有事迹,纪传已书赞论。又载《公梁传》《新序》《说苑》《战国策》《楚汉春秋》《史记》,迄于皇家所撰五代史皆有之。)但自古经史,通多此类。能获免者,盖十无一二。(唯左丘明、裴子野、王劭无此也。)

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左传》宋华耦来盟,称其先人得罪于宋,鲁人以为敏。夫以钝者称敏,(鲁人为钝人也。《礼记》中已有注解。)则明贤达所嗤,此为省句也。《春秋经》曰:“陨石于宋五。”夫闻之陨,视之石,数之五。加以一字太详,减其一字太略,求诸折中,简要合理,此为省字也。其反于是者,若《公羊》称郄克眇,季孙行父秃,孙良夫跛,齐使跛者逆跛者,秃者逆秃者,眇者逆眇者。盖宜除“跛者”已下字,但云“各以其类逆者”,必事皆再述,则于文殊费,此为烦句也。《汉书·张苍传》云:“年老,口中无齿。”盖于此一句之内去“年”及“口中”可矣。夫此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此为烦字也。然则省句为易,省字为难,洞识此心,始可言史矣。若句尽余剩,字皆重复,史之烦芜,职由于此。

盖饵巨鱼者,垂其千钓,而得之在于一筌;捕高鸟者,张其万罝,而获之由于一目。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说,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耳。苟能同夫猎者、渔者,既执而罝钓必收,其所留者唯一筌一目而已。则庶几胼胝尽去,而尘垢都陨,华逝而实存,滓去而渖在矣。嗟乎!能损之又损,而玄之又玄,轮扁所不能语斤,伊挚所不能言鼎也。(右简要)

夫饰言者为文,编文者为句;句积而章立,章积而篇成。(蜀本“篇”下有“目”字,宋本无。)篇目既分,而一家之言备矣。古者行人出境,以词令为宗;大夫应对,以言文为主。况乎列以章句,刊之竹帛,安可不励精雕饰,传诸讽诵者哉?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句皆《韶》《夏》,言尽琳琅,秩秩德音,洋洋盈耳。譬夫游沧海者,徒惊其浩旷;登太山者,但嗟其峻极。必摘以尤最,不知何者为先。然章句之言,有显有晦。显也者,繁词缛说,理尽于篇中;晦也者,省字约文,事溢于句外。然则晦之将显,优劣不同,较可知矣。夫能略小存大,举重明轻,一言而巨细咸该,三语而洪纤靡漏,此皆用晦之道也。

昔古文义,务却浮词。《虞书》云:“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夏书》云:“启呱呱而泣,予不子。”《周书》称:“前徒倒戈”,“血流漂杵”。《虞书》云:“四罪而天下咸服。”此皆文如阔略,而语实周赡。故览之者初疑其易,而为之者方觉其难,固非雕虫小技所能斥非其说也。既而丘明授经,师范尼父。夫《经》以数字包义,而《传》以一句成言,虽繁约有殊,而隐晦无异。故其纲纪而言邦俗也,则有士会为政,晋国之盗奔秦;邢迁如归,卫国忘亡。其款曲而言人事也,则有使妇人饮之酒,以犀革裹之,比及宋,手足皆见;援庙桷,动于甍,师人多寒,王抚而巡之;三军之士,皆如挟纩,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夫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字外。晦之时义,不亦大哉!洎班、马二史,虽多谢五经,必求其所长,亦时值斯语。至若高祖亡萧何,如失左右手;汉兵败绩,睢水为之不流;董生乘马,三年不知牝牡;翟公之门,可张雀罗,则其例也。

自兹已降,史道陵夷,作者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故应以一言蔽者,辄足为二言;应以三句成文者,必分为四句。弥漫重沓,不知所裁。是以承祚受责于少期,(《魏志·邓哀王传》曰:容貌姿美。裴松之注云:容貌之言而分已为三,亦叙事之属一病也。)子升取讥于君懋,(王劭《齐志》曰:时议恨邢子才不得掌兴魏之书,怅怏温子升,亦若此而撰《永安记》,率是六言。)非不幸也。

盖作者言虽简略,理皆要害,故能疏而不遗,俭而无阙。譬如用奇兵者,持一当百,能全克敌之功也。若才乏俊颖,思多昏滞,费词既甚,叙事才周,亦犹售铁钱者,以两当一,方成贸迁之价也。然则《史》《汉》已前,省要如彼;《国》《晋》已降,(《国》谓《三国志》也,《晋》谓《晋书》也。)烦碎如此。必定其妍媸,甄其善恶。夫读古史者,明其章句,皆可咏歌;观近史者,悦其绪言,(“悦”一作“得”。)直求事意而已。是则一贵一贱,不言可知,无假搉扬,而其理自见矣。(右隐晦)

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洎乎中代(一作“世”),其体稍殊,或拟人必以其伦,或述事多比于古。当汉氏之临天下也,君实称帝,理异殷、周;子乃封王,名非鲁、卫。而作者犹谓帝家为王室,公辅为王臣。盘石加建侯之言,带河申俾侯之称。而史臣撰录,亦同彼文章,假托古词,翻易今语。润色之滥,萌于此矣。

降及近古,弥见其甚。至如诸子短书,杂家小说,论逆臣则呼为问鼎,称巨寇则目以长鲸。邦国初基,皆云草昧;帝王兆迹,必号龙飞。斯并理兼讽谕,言非指斥,异乎游、夏措词,南、董显书之义也。如魏收《代史》,吴均《齐录》,或牢笼一世,或苞举一家,自可申不刊之格言,弘至公之正说。而收称刘氏纳贡,则曰“来献百牢”;均叙元日临轩,必云“朝会万国”。夫以吴征鲁赋,禹计涂山,持彼往事,用为今说,置于文章则可,施于简册则否矣。

亦有方以类聚,譬诸昔人。如王隐称诸葛亮挑战,冀获曹咎之利;崔鸿称慕容冲见幸,为有龙阳之姿。(龙阳事见《战国策》。)其事相符,言之谠矣。而卢思道称邢邵丧子不恸,自东门吴已来,(东门吴事见《战国策》。)未之有也;李百药称王琳雅得人心,虽李将军恂恂善诱,无以加也。斯则虚引古事,妄足庸音,苟矜其学,必辨而非当者矣。

昔《礼记·檀弓》,工言物始。夫自我作古,首创新仪,前史所刊,后来取证。是以汉初立轊[4],子长所书;鲁始为髽[5],丘明是记。河桥可作,元凯取验于毛《诗》;男子有笄,伯支远征于《内则》,即其事也。按裴景仁《秦记》称苻坚方食,抚盘而诟;王劭《齐志》述受纥洛千感恩,脱帽而谢。及彦銮撰以新史,重规删其旧录,乃易“抚盘”以“推案”,变“脱帽”为“免冠”。夫近世通无案食,胡俗不施冠冕;直以事不类古,改从雅言,欲令学者何以考时俗之不同,察古今之有异?

昔夫子有云:“文胜质则史。”故知史之为务,必藉于文。自五经已降,三史而往,以文叙事,可得言焉。而今之所作,有异于是。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俳优。文非文,史非史,譬夫乌孙造室,杂以汉仪,而刻鹄不成,反类于鹜者也。(右妄饰)

本文节选自《史通·叙事第二十二》,(唐)刘知幾著。万安伦、刘苏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史通》点校。

【导读】

《史通》由唐代著名史学家、编辑学家刘知幾(661—721)写成于景龙四年(710)。刘知幾,字子玄,徐州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刘知幾自幼爱好史学,年轻时更是勤于动笔、敢于思考,至老都孜孜不倦钻研学术,不仅本人写作出版了丰富的著作,而且也参与诸多书籍的编辑工作。刘知幾著作有《刘氏家乘》十五卷、《刘氏谱考》三卷、《史通》二十卷、《睿宗实录》十卷、还有后人编集的《刘子玄集》三十卷。曾参与编辑《三教珠英》一千三百一十三卷,同朱敬则、徐坚等人增补修订《唐史》八十卷,和柳冲等人编撰《姓族系录》二百卷,与吴兢合作续编《高宗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二人又合作删改修正《则天皇后实录》二十卷。他也曾在许敬宗领导下参加编辑,编纂先秦至唐初各体诗文的总集《文馆词林》一千卷。当时书籍主要以手抄形式复制,因而孤本较多,不利于传承,因此这些书大部分都已经散失。在《旧唐书》《唐会要》《文苑英华》《全唐文》《唐文粹》《全唐诗》中散落一些刘知幾论时政得失的表文,如《仪坤庙乐章》《衣冠乘马议》《孝经老子注易传议》《重论孝经老子注议》《思慎赋》等。除此之外,唯一流传至今的著作就是刘知幾数十年的学问结晶——《史通》。

《史通》成书于景龙四年(710),全书共二十卷,内篇、外篇各十卷。其中内篇十卷有三十九篇,阐述历史书籍的源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十卷共十三篇,论述史官在编辑过程中的建置沿革和编撰取舍得失。保存至今的共有四十九篇,其中原书内篇中《体统》《纸缪》《弛张》三篇,后人于北宋修《新唐书》时丢失。刘知幾在《史通》中系统客观地研究所有纪传、编年诸书、儒家经传及其笺注、诸子百家著述、辞赋诗文,总结其中记述史事的方法、观点和态度,对此进行评论分析,并提出诸多精辟的见解。这是一部史学理论价值巨大的著作,并且在编辑实践和理论建设中均有建树,建立了史学理论体系和史籍编撰体例。从编辑内容来看,刘知幾主要针对史书典籍的编辑工作,对后世历史著作的研究和编辑产生了重要影响,《新唐书》《资治通鉴》《清史稿》等都不同程度地接受《史通》的观点。但是书中阐发的编辑人才观、编辑审读观、编辑管理学、编辑伦理学、编辑社会学等内容十分丰富,不仅为后人打开了编辑学的大门,也积极告知后人编辑学与其他学科密不可分的关系。因篇幅有限,本文主要就《叙事》篇进行探讨。

《叙事》篇中主要是针对篇目的写作方法和编辑内容进行评议。他在《叙事》篇中提出:“夫国史之美者,以叙事为工,而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尤美者也。”这里刘知幾对编撰内容提出“文约而事丰”的总体要求,“文约”意指文字要简洁精练,“事丰”意指所对应的编辑和写作史实要做好交代。这里的要求不仅是体例与内容相符,写作风格和编辑技巧一致,还有选材合理与叙述清晰,史料的严谨考订等。从编辑内容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针对两个问题:繁简程度和文风问题。对于繁简问题,《叙事》篇中主张真实简要的编辑风格,“叙事之工者,以简要为主”。刘知幾认为:“夫叙事者,或虚益散辞,广加闲说,必取其所要,不过一言一句耳。”在编辑过程中,为了增加语言的准确性,应该对冗杂的内容进行删减。“言有关涉,事便显露”,他认为有些语言不要全部加以记录。面对一些“冗句”“烦词”,他更是提出“省字”“省句”的观点,以《汉书·张苍传》为例:“年老,口中无齿。”“盖于此一句之内去‘年’及‘口中’可矣。夫此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此为烦字也。”刘知幾还主张“斯皆言近而旨远,辞浅而义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对于文风问题,刘知幾推崇《左传》《汉书》中叙事简要之风,主张“文而不丽,质而非野”,文字简洁真实,可以运用恰到好处的文学手法,使得文章内容具有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昔文章既作,比兴由生,鸟兽以媲贤愚,草木以方男女;诗人骚客,言之备矣。”刘知幾认为自魏晋以来形成不良风气,玩弄辞藻,华而不实,“其立言也,或虚加练饰,轻事雕彩;或体兼赋颂,词类徘优。文非文,史非史”。这种文风不仅违背了叙事简要的原则,甚至模糊了文与史的界限。

《叙事》篇中体现的编辑思想和编辑原则在今天仍然有积极的启示作用。在编辑人员整理文稿过程中,首先要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知识结构,对编辑内容有着准备把握,将一些冗杂多余的信息尽可能地删除,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之后合理审视整个文章结构,将文稿内容和文章主题进行艺术加工,最终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刘苏)

[2] 懘籥(chìyuè):意为不和谐的音乐。

[4] 轊(wèi):车轴头,即套在车轴末端的金属筒状物。鲍照《芜城赋》:“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

[5] 髽(zhuā):指古时妇人在办丧事时用麻将头发束成的发髻。

[7] 蒯瞆(kuǎiguì):卫后庄公,前480—前478年在位,全名姬蒯聩,卫灵公之子,卫出公的父亲,春秋时期卫国第三十任国君。卫后庄公与卫国第十二任国君姬扬(即卫前庄公)的谥号相同,均为“庄公”,为了区别,故称“后庄公”。

[8] 谶(chèn):指将要实现的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