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安国
古者伏牺[1]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2]由是文籍生焉。
伏牺、神农、黄帝之书[3],谓之“三坟”[4],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5],谓之“五典”[6],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7],雅诰奥义[8],其归一揆[9],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10],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11]。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春秋左氏传》曰:“楚左史倚相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即谓上世帝王之遗书也。
先君孔子生于周末,睹史籍之烦文,惧览之者不一,遂乃定《礼》《乐》,明旧章[12],删《诗》为三百篇[13],约[14]史记而修《春秋》,赞《易》道以黜“八索”,述职方[15]以除“九丘”。讨论[16]坟典,断自唐虞以下,讫于周。芟夷[17]烦乱,剪截浮辞[18],举其宏纲,撮其机要,足以垂世[19]立教,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凡百篇,所以恢弘至道,示人主以轨范也。帝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三千之徒并受其义。
及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学士逃难解散,我先人用藏其家书于屋壁。汉室龙兴,开设学校,旁求儒雅,以阐大猷[20]。济南伏生[21],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裁二十余篇。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百篇之义,世莫得闻。至鲁共王好治宫室,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居,于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及传、《论语》《孝经》,皆科斗文字[22]。王又升孔子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坏宅,悉以书还孔氏。科斗书废已久,时人无能知者,以所闻伏生之书,考论文义,定其可知者,为隶古定,更以竹简写之,增多伏生二十五篇。伏生又以《舜典》合于《尧典》,《益稷》合于《皋陶谟》,《盘庚》三篇合为一,《康王之诰》合于《顾命》,复出此篇并序,凡五十九篇,为四十六卷,其余错乱摩灭[23],弗可复知,悉上送官,藏之书府,以待能者。
承诏为五十九篇作传,于是遂研精覃思[24],博考经籍,采摭[25]群言,以立训传。约文申义,敷畅[26]厥旨,庶几[27]有补于将来。
《书》序,序所以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篇首,定五十八篇。既毕,会国有巫蛊事[28],经籍道息,用不复以闻,传之子孙,以贻后代。若好古博雅君子与我同志,亦所不隐也。
本文节选自《尚书注疏·尚书序》,(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万安伦、杜建君据摛藻堂《四库全书荟要》经部《尚书注疏》点校。
【导读】
《尚书序》一文托言为西汉时期的孔安国所作(学界对于此文真实出处还在考证)。孔安国,生卒年不详,字子国,孔子十一代孙(一说是十二世孙,此据《史记》)。西汉鲁国曲阜人。孔安国年少时跟随申培学《诗》,跟随伏生(伏胜)学习《尚书》。学识渊博,擅长经学。在汉武帝时期他任博士,后来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是司马迁古文经学的老师。《史记》作者司马迁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他请教。后世尊其为先儒。
孔安国有这样一个著名的事迹:据传,汉鲁共王刘余扩建宫室拆除孔子故宅,于壁中发现了古文《尚书》,是用先秦时期六国文字书写的,较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并为之作“传”,成为“尚书古文学”的开创者。今传《尚书孔氏传》,一称《孔安国尚书传》,明清学者定为后人伪托。古文《尚书》编成以后,在西晋永嘉年间的战乱中,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东晋初年,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一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梅赜从原先的28篇中析出5篇)、古文《尚书》25篇,及一篇孔安国传和一篇《尚书序》,当时《秦誓》一篇已失传,所以这部《尚书》共有59篇。现今流传两千多年的《尚书》,大多是根据梅赜所献的这个本子编修的。而所选的这篇《尚书序》,正是由此而流传下来的。
这篇文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上古帝王一些典籍的记载:古代伏羲氏治理天下的时候,创造出八卦、文字来代替结绳记事。文章典籍由此产生。三皇时期的书叫“三坟”,用来讲述大道理。五帝时期的“五典”是用来讲述普通道理的。而夏商周时期,用来演说八卦的叫作“八索”,用来记述九州的叫作“九丘”。“三坟、五典、八索、九丘”都是上古帝王遗留下来的书。
第二部分记述了孔子编书的过程。孔子发现上古文献流传下来的版本繁杂纷乱,害怕后人看不到相同的版本,于是就删繁就简,编修编订,对上古典籍进行整理,编修出《诗》《礼》《乐》。完善《易》与《春秋》。给人制定相应的范式,阐发深刻的道理,总结帝王得失,让国君学习、诫勉。
第三部分讲到了《尚书》的成书过程。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孔安国的先人为了避祸将典籍藏于墙壁之内。汉朝的时候儒学兴起,济南的伏胜口授传书二十多篇,是为《尚书》。鲁共王在孔子旧屋中发现了用古文书写的夏商周时期的书,一个个字都像蝌蚪,没人能够解读。于是时人对其多加整理,作者以今文读之,并奉旨作序。多方整理,共59篇。
《尚书序》这篇文章一直追溯到上古时代,将《尚书》一书的成书、流传、遭遇、重编等一系列经历完整地讲述出来。文中有很多关于出版符号、出版载体、出版活动等方面的记载。是一篇较为详细的、完整的、成体系有逻辑的古籍文献。对于我们了解西汉以前出版符号的演变、出版载体的变迁、出版活动及成就等,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杜建君)
[1] 伏牺:又写作庖牺、包牺、宓羲、伏戏,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首领,相传他始画八卦,教民捕鱼畜牧。
[2] 八卦:由阴(两短横)阳(一长横)两种线形组成的八种符号,用来各代表一定属性的若干事物。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用来象征自然观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八卦最初是上古记事的符号,后来被用作卜筮的符号,逐渐神秘化。书契:文字。《释文》:“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结绳:文字产生以前的一种记事方法。用绳打结,用不同的形状和数量标记不同的事件。
[3] 神农:传说中的古代三皇之一,又称炎帝、烈山氏。相传教民稼穑,尝百草为医药治疾病。黄帝:少典的儿子,姓公孙,因居姬水,又改姓姬,号轩辕氏,又称有熊氏。曾打败炎帝,斩杀蚩尤,而取代神农氏。传说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制都从黄帝时开始。黄帝、神农、伏牺合称三皇。
[4] 三坟:《孔疏》:“坟,大也。以所论三皇之事其道至大,故曰:言大道也。”
[5] 少昊:黄帝的儿子,与颛顼、高辛、唐、虞合称五帝。颛顼:黄帝之孙,昌意之子,称高阳氏。高辛:黄帝的曾孙,少昊的孙子,又叫帝喾。唐:尧帝,属陶唐氏,又叫唐尧,简称唐。虞:舜帝,属有虞氏,又叫虞舜,简称虞。
[6] 五典:《孔疏》:“典者,常也。言五帝之道可以百代常行,故曰:言常道也。”
[7] 设教:设施教化。伦:类。
[8] 雅诰:雅正辞诰,指夏、商、周三代的文章。在《尚书》中,夏书、商书、周书有训、诰、誓、命、歌、贡、征、范八类,这里用诰代表。犹类也。
[9] 揆(kuí):道理。
[10] 八索:《孔疏》:“引言为论八卦事义之说者,其书谓之八索。”又说:“此索谓求索,亦为搜索。”
[11] 九丘:《孔疏》:“其论九州之事所有志记者,其书谓之九丘。”
[12] 明旧章:《孔疏》:“明旧章者,即《礼》《乐》《诗》《易》《春秋》是也。”
[13] 删《诗》为三百篇:《孔疏》:“就而减削曰删。”古代有诗三千余篇,孔子除去重复的,选取可施于礼义的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六篇有序无诗,完整的共三百○五篇。说三百篇,是取其整数。
[14] 约:《孔疏》:“准依其事曰约。”
[15] 职方:官名。《周礼·夏官司马·职方氏》:“职方氏掌天下之图,以掌天下之地。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与其财用、九谷、六畜之数要,周知其利害。”
[16] 讨论:整理。
[17] 芟夷:削除。
[18] 剪截:删减。浮辞:虚浮的言辞。
[19] 垂世:流传后世。
[20] 大猷:大道。指三坟五典等先王典籍。
[21] 伏生:名胜,字子贱,汉济南人。秦时博士。汉文帝时,伏生已九十多岁,文帝派太常使掌故晃错向伏生学《尚书》,由伏生女儿口授二十余篇,即今文《尚书》。
[22] 科斗文字:我国的一种古代文字,因为头粗尾细像蝌蚪而得名。科斗:同“蝌蚪”。
[23] 摩灭:消失,湮灭。“摩”:通“磨”。
[24] 覃(tán)思:深思。
[25] 采摭:拾取,采纳。
[26] 敷畅:铺叙发挥。
[27] 庶几:大概可以。
[28] 巫蛊事:汉武帝时期的巫蛊之祸,一场严重的政治事件,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因此自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