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编 出版活动及成就(1 / 1)

【选文】

先秦出版活动及成就五则[1] 先秦作家

(一)尚书·洛诰

戊辰,王在新邑烝[2]祭,岁[3]。文王骍[4]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5]祝[6]册[7],惟告周公其后。

王宾[8]杀[9]禋[10]咸格[11],王入太室祼[12]。王命[13]周公后,作册逸诰[14]。在十有二月。

本文节选自《尚书全解》,(宋)林之奇著。万安伦、周家翠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尚书全解》点校。

(二)尚书·顾命

本文节选自《尚书全解》,(宋)林之奇著。万安伦、周家翠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经部《尚书全解》点校。

(三)诗经·小雅·出车

昔我往矣,黍稷方[20]华[21]。今我来思[22],雨雪[23]载涂[24]。王事多难,不遑[25]启居[26]。岂不怀归,畏此简书[27]。

本文节选自《毛诗注疏》,(汉)毛亨传,(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疏。万安伦、周家翠据《毛诗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丛刊十三经注疏本点校。

(四)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

夏太史令[28]终古[29]出其图法[30],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31]。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秦)吕不韦等著。万安伦、周家翠据《四部丛刊》景明刊本点校。

(五)仪礼·聘礼

久无事[32]则聘焉,若有故则卒聘,束帛加书将命[33]。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本文节选自《仪礼疏》,(唐)贾公彦疏。万安伦、周家翠据《仪礼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丛刊十三经注疏本点校。

【导读】

一、《尚书·洛诰》是当时周朝准备在洛邑(今河南洛阳)修建都城,召公[34]已经勘查好了宫殿、宗庙、朝市等重要建筑的选址,周公[35]也前往营建洛邑,派遣使者迎接成王[36]前来,把所占卜的吉祥预兆报告给成王,史官为此写下了《洛诰》。因此,选文大意就是对成王如何进行祭祀活动的记录。“戊辰,王在新邑烝祭,岁。文王骍牛一,武王骍牛一。王命作册逸祝册,惟告周公其后。”具体来说就是:戊辰这天,成王在新邑,冬祭先王,当时正值年终。祭文王用一头赤色牛,祭武王也用一头赤色牛。成王命令逸把这件事和祝词写在书册上,祝词中将周公留守洛邑的事情告诉给文王和武王。

成王与一起祭祀的诸侯同至太庙,杀牲燎祭先王。成王步入太室,举行以酒灌地而求降神的大礼。成王封命周公的后代并让史官逸把这条命令记在典册上。这件事在十二月。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这段选文,一是史官的存在,也就是专门的记录人员,也可以说是最早的专业编辑人员,说明了当时文字、载体的成熟,二是“册”,也就是简册,说明了当时竹简木牍是史官记录的重要载体。除了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传承,史官利用竹简木牍新载体记录史实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出版活动,为后世出版文化的研究留下重要的出版史料。

本文共出现两个与出版相关的字眼,一是“书”字,“太史秉书”,也就是太史拿着册书,二是“册”字,“御王册命”,也就是迎接新君王(康王)而授以称王的遗命,由此可见,“书”“册”二字在此大意相同,都是成王的遗命,两种不同的称谓方式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与出版相关词汇的丰富,以及出版词汇的广泛应用。同时,先王遗命记录在竹简木牍载体上的一种内容,是对先秦出版活动认识的进一步丰富。

三、《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共305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的社会面貌,其中也有出版现象和出版文化在文献中的零星而珍贵的记载。

选文大意是描述士兵的心理活动:想当初离家远行的时候,正是黍麦五谷抽穗繁盛的时候。如今我终于踏上漫漫归途,大雪纷飞伴我一路泥泞。国家安全危机多灾又多难,无法得到片刻休息和安宁。“岂不怀归,畏此简书”意思是:难道我们不想回家吗?只是我们敬畏史册上将怎么记载我们的行为呀!(也有解释为敬畏天子的诏命)。“简书”二字清晰地说明简牍载体在西周时期就得以应用。“简书”作为名词的应用,意指君王命令,可见简牍载体对当时社会影响的深刻,以至于出现了延伸意。

四、《先识览》八篇论述贤者洞察世事,“先见其化而已动”,从而阐明君主尊贤、任贤的道理。各篇多以历史故事加以佐证,文意有很多交错的地方。

本文为《吕氏春秋·先识览》第一篇,“先识”有先见之明之意,主要阐明贤者能够预见国家败亡的道理。“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如商。”这段选文是说,夏代的太史令终古拿出图册法规,抱着哭泣,希望夏桀改正。夏桀却迷乱昏惑,更加残暴乱来,太史令终古于是出逃到商地。太史令是掌管国家法典和记载历史的一种官职,我们可以理解为太史令掌握着典册,对国家成败兴亡有着深刻见解和事先的洞察。夏桀不听从太史令的警戒和劝告而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除了劝谏的角度,从选文中也可以看出夏代已有专门的史官记录历史变迁,这比《尚书》所记载的周朝的史官更早,说明史官在夏代就已经存在,并且是某种程度上的记录和出版的专职人员。史官是先秦出版的重要力量,史官的典册是先秦出版活动和出版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史官治史的严谨精神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编辑精神,选文中还提到“图法”,可能是一种图册法规。

五、《聘礼》记述诸侯之间相互聘问的礼仪。篇中对出聘前的谋事、命使、准备礼物、使者受命、告祢等礼节仪式作了详细说明;如何行聘享之礼,主君如何礼宾,如何作私人拜访,主国的君、卿如何劳宾、飨、食、赠宾,使者如何归国返命;如果聘问遇丧如何处理等。简言之,聘礼,实际上就是外交(邦交)礼仪。所以《聘礼》在五礼之中属宾礼。

“久无事则聘焉,若有故则卒聘,束帛加书将命。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这段选文就是讲述诸侯国之间交往的礼仪。大意为诸侯国之间如果很长时期没有盟会之类的事情了,就要互相聘问。如果有什么事情要与主国商讨,那就在行毕聘享礼之后,把本国国君的书信放在束帛上向主国国君呈上。书文如果长达百字以上,就用竹简书写。书文如果不到一百字,就用木板书写。

这段选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的载体,一是帛书,二是简牍,三是方形木板,文中也明确指出“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木板相较于竹简卷册而言记载的内容会少一些。因此一百字以下的就做一块木版书,而竹简因为可以用多个单简编连为卷册,因此一百字以上的内容就记在竹简上。一百字这个数字或许并不精确,但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根据字数不同选择不同的适用载体。

由于载体本身的文字符号承载能力的限制,先人对不同载体提出不同针对性的用法,这也是在具体的出版实践活动中不断总结出来的。

(周家翠)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烝(zhēng):指冬祀。

[3] 岁:岁终。

[4] 骍(xīng):赤色的马和牛,亦泛指赤色。

[5] 作册逸:作册,官名;逸,人名,应为当时的史官。

[6] 祝:祝词。

[7] 册:典册。

[8] 王宾:指一起祭祀的诸侯。

[9] 杀:杀牲。

[10] 禋(yīn):古代的一种祭祀方式,烧柴升烟以祭天。

[11] 咸格:咸,都;格,至,到达。意指一起祭祀的诸侯一同到达太庙。

[12] 祼(guàn):一种以酒灌地而求降神之礼的仪式。

[13] 命:封命。

[14] 诰:命令。

[15] 承:捧着。

[16] 介圭:大圭,一种玉器,为天子所守,文中是指是用来奠祭成王的神位。

[17] 瑁(mào):古代帝王所执的玉器。

[19] 册命:即成王的遗嘱。

[20] 方:正值。

[21] 华(huā):开花,诗中指黍稷抽穗。

[22] 思:语助词。

[23] 雨(yù)雪:下雪。

[24] 涂:即“途”,路途。

[25] 遑:空闲。

[26] 启居:安坐休息。

[27] 简书:简牍文书。

[28] 太史令:史官名。掌典册、祭祀、天文历算等。

[29] 终古:人名。

[30] 图法:史官所掌典册一类的书。

[31] 如商:到商去。

[32] 无事:无盟会之类的事情。

[33] 将命:约为递交书信的意思。

[34] 召公:姓姬名奭,生卒年不详,西周宗室、大臣,与周武王、周公旦同辈。

[35] 周公:姓姬名旦,生卒年不详,西周宗室,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

[36] 成王:周成王姬诵,西周王朝第二位君主。

[37] 中国古代民族名,即北狄(秦汉时的匈奴)。亦作“荤允”“荤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