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中国墨的制作和鉴赏(1 / 1)

钱存训

中国墨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其起源或可追溯至三千年以前。在中国文明的贡献上,墨与纸张及印刷可称鼎足而三。墨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极为显著,它不仅用于书写,且兼具艺术品质及学术上的地位,向为文人学士所乐道。中国造纸工及印刷工的姓名事迹,今日所知甚少,可是数以百计的墨匠却广泛载录于文献。而历代专门记述墨的专书,为数亦多。墨的评价早有定论:在中国,名墨精品价等黄金;在国外,东方及西方皆有中国墨的传入和仿制。

从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后四世纪间,在甲骨、玉石、陶泥、简牍、缣帛及纸张上以黑墨或彩色所书写之实物,乃是中国最早用墨的例证。公元前三世纪至公元后三、四世纪的一些墨块实物,近年亦有出土,稍晚于此的墨制品仍见存于今。然因实物不多,且尚未予以详细分析,故目前研究墨的质地、成分及制造,仍有赖文献资料,惟古籍对于汉代以前的制墨方法,则甚少记载。

自汉至宋的一段时期,制墨原料多为松烟、胶,及其他添加物的混合品。在此之前,漆已用于书写简短文字于某种硬面的物体上,但未广泛用于一般书写。此一时期也使用“石墨”,但范围有限。宋代以降,动植物或矿物油的油烟用以取代松烟,至于所用颜料、接著剂及添加物,虽年代久远,也无甚差异,但用料比例,各家制墨法容有不同。

在唐代以前即已制造具有多面的棱柱形墨,在其平滑的表面饰以图案与书法,这在制墨史上可称创举。此类饰墨逐渐演进,各展巧思,自成一格,此后并制造镌有组合纹饰的套墨,以供文人学士及宫廷赏玩。甚至发展为一种藏墨的好尚,使墨在书写的实用价值以外,更加上赏玩的美学价值。

(一)墨在中国及其他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文字书写不仅是一项记录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早自汉代以还,书法就已成为一种主要的艺术形式,遂使所有与之相关的事物都能分沾书写的风雅。因此,素有文房四宝之称的纸、墨、笔、砚,不仅为书写所必需的工具,更为鉴赏家所喜爱而搜藏。除书写外,墨也使用于绘画、印刷,并充作化妆品,甚至作为药材。

中国墨通常保持固体形态,用前加水在砚石上研磨成为墨汁。因固体形态不易蒸发,便于长期保存。因为图案纹饰可以模印或镌刻在墨锭上,而使墨发展成为一项独特的艺术品。墨质持久,光泽黝黑,是中国墨的特质;中国许多古代文献和书画,留传千载,而墨色光泽如新。

中国并非唯一懂得用墨的古代文明古国,证据显示,埃及墨可能早于中国,而追溯至公元前2500年以前纸草纸发明之际就已使用。埃及墨为**形态,所用原料为得自焚烧动物的骨骼,至公元前1100年后就传播到西亚地区。旧约和新约《圣经》数度提及用墨,他处也提到用墨书写,这显示犹太人在居留埃及期间就懂得用墨。

希腊人书写羊皮纸和莎草纸使用几种不同的墨。希腊墨皆为黑色,制造原料为得自焚烧的干酒糟或象牙,类似中国墨,保持固体形态,在使用之前才加水研磨。罗马墨也大致相似,虽然有些原料采自墓葬的人骨,但泥土、矿物、树脂、烟灰、乌贼墨汁和油烟等,亦加采用。油烟墨和乌贼墨系用于书写莎草纸上,可以湿海绵拭去字迹再写,此一特性异于耐久性的中国墨。另一种以黄蜂卵所生树瘿制成的墨则供羊皮纸使用。至于阿拉伯墨咸信渊源于希腊墨,主要原料为松烟。

在印度,墨的使用因为早期禁止书面记录宗教著作而发展较迟。其古叙事诗《摩诃婆罗多》(Mahabharata)述及凡出售、伪造,或抄写婆罗门教《吠陀经典》(Veda)者必遭打入阴曹地府。据公元前四世纪的希腊记载,印度最早用墨书写于旧棉布及桦树皮。公元一世纪又有希腊作者记载,谓有“印度墨”(Indikon milan)从印度Barbarikon港输出,罗马学者蒲林尼(Pliny,23—79年)将其与当时罗马制的一些上品墨相提并论。不过,劳佛(Berthold Laufer)指陈,此种印度墨实际源自中国。因为许多其他珍贵商品,如丝绸之类,由中国西传欧洲,往往取道印度,远在前汉已然。

日本墨及朝鲜墨均以松烟或油烟为原料;其制法皆源自中国,因其制造过程与中国的制墨法几乎雷同,而制墨、造纸、制笔等手工艺,都是当时遣唐的留学生依照规定必须学习的技艺。至于西藏墨虽为**形态,但其制法似乎也是传自中国。

由于上述各种古墨今已无存,因此就难以将之与中国墨作有意义的比较。不过众所周知,中国墨的独特品质使之普获钟爱,并使世界各地连欧洲在内都争相仿制。十七世纪拉康特(Louis LeComte)称道:“中国墨简直无与伦比:法国人一再设法仿制,迄今徒劳。”1735年杜哈德(Jean Du Halde)也写道:“欧洲人曾苦心仿制中国墨,但终于一无所获。”在论及可能使中国墨得以风行的一般特性时,劳佛认为:

首先,中国墨能表现深沉纯正的黑色;其次,墨质持久,色泽如新,几乎永不变质。中国的书写文件可浸水数周而不虞洗去字迹。……就汉代所写文献观之,……其墨色明亮,质地固定,犹如昨日所写一般。同样优良的墨迹也存在印刷工艺中,留传今日的宋元明清印本,其纸张、墨色均保存完美,有如初印。

上述各种特殊品质,当然系因中国墨所含的各种成分,及其制作所运用的精巧方法使然,将于后文再作探讨。

(二)中国墨的起源及早期样品

根据传统说法,中国墨的发明一向归功于东汉书法家韦诞(179—253),时在公元三世纪初。然而考古发掘及文献上的证据均说明各种墨的普遍使用,或类似墨的书写材料,当远早于此。陕西半坡出土彩陶上所见的早期花纹及符号,显示红色及黑色颜料的使用可远溯至新石器时代。在商代后期占卜甲骨上残留的红黑两色及已刻或未刻的字迹,红色颜料已鉴定为朱砂,炭质黑色颜料经鉴定证明为墨。在商代的石器、玉器及陶器上也发现以黑色汁液所写的文字。

西周的青铜器铭文已使用“墨”字的初文,显然系指黥面或刺青的刑罚而非作为书写之用。以墨用作书写的最早记载见于战国时期的著作。《庄子·田子方》:“宋元君将画图,众使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稍后有两处记载述及春秋时期以墨作书。《韩诗外传》卷七载有晋国臣子周舍对赵简子云:“愿为谔谔之臣,墨笔操牍,从君之后。”《管子·霸形》篇谓齐桓公“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以上三节引文均足以说明用笔蘸墨书写的过程。《庄子》一节更可显示墨在使用之前系固体形态。

近年考古发掘已获得春秋、战国及秦代各种以墨书写于玉石及简牍上的大量文献。自1950年代以来,考古发现更提供数件人造墨实物。最古的一块系在公元前三世纪即战国末年至秦代的十二座墓葬内发现,于1975至1976年间在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据发掘简报称,该墨(M4∶12)为圆柱形,墨色纯黑,圆径2.1厘米,残高1.2厘米。同一墓葬内尚发现砚石一块及用以研墨的研磨石一件,两者均遗有使用痕迹及墨迹。

此外,1965年在河南陕县刘家渠数座后汉墓葬内发现五件古墨样品。据其遗址报告称,其中三件(8∶60,37∶45及102∶9)保存较好,均作圆柱形,系用手捏制而成,墨的一端或两端曾研磨使用过。样品圆径自1.5厘米至2.4厘米,残高自1.8厘米至3.3厘米不等,其中之一并有木盒。1958年在南京老虎山二处东晋墓葬(M2号墓及M3号墓)掘出两件古墨样品。据其遗址报告称,M2号墓所出的墨为条形,长约6厘米,宽约2.5厘米;M3号墓所出的墨已破碎,无从获得尺寸。上述样品经分析化验,推断M2号墓墨系掺有有机物的泥土而非真墨。M3号墓墨谓墨色黑而质轻,有黄色小粒,似杂质黄土,在显微镜下与现代墨比较,粒子相似,成团状,加热能燃烧,烧后留灰少许。此点与现代墨相似,故断定为墨。据此可以推断M2号墓所出之墨类似早期记载所述的“石墨”,而M3号墓所出者则为较高级的人造墨。

(三)中国墨的颜料及成分

自十三世纪以来,学者即认为中国墨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以漆所制,嗣以矿物,最后则以松烟及油烟为之。关于中国墨是否曾以漆为原料的说法,现代学者有不同意见。关于漆书的现存最早文献见于五、六世纪间所纂修的《后汉书》及《晋书》;不过这些记载所述皆早于汉代的简牍,而此类文献所称的漆书,解释亦各有不同。

就近代发现而言,漆可能曾在坚硬而不吸墨的表面书写。据上述睡虎地秦墓所发现一批竹简文献记载,凡国有工具、甲胄及武器等,质地坚硬,无法施刀雕刻者,则以漆及朱砂书写其所属官署名称。此类简牍也引述漆园管理及检验漆品质的规则。据其注文显示,漆系早期专供书写于某些不吸收水性墨的材料,诸如金属者是。不过可以确定漆并非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因为迄今尚无考古发现证明漆曾使用于简牍或缣帛。但在某些墨的制作中,漆可能有少许成分,作为配料。

以缣帛书写,至少可追溯至公元前五世纪,战国以迄汉代的帛书已陆续从中国本土及中亚地区多处遗址出土。纸张用于书写长文始自后汉。公元二世纪以墨书写之样品亦于居延、敦煌、楼兰及他处遗址发现,然此等早期缣帛及纸张文献的用墨迄未予以化验,因之,其中成分也就难以断言。

松烟是传统制墨所最常用的原料,自东汉韦诞时代已经如此,曹植(192—224)《长歌行》诗云:“墨出青松烟,笔出狡兔翰”,堪为例证。五世纪的《齐民要术》认为韦诞的制墨配方是用细致且清纯的烟灰,经捣杵及筛滤,以除去一切附着的植物杂质。虽然此种烟灰来源并未指明,但揆诸事实,既有除去植物杂质的程序,它必为木材,或即松烟所制。据最近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所作的一项研究显示,十四世纪以松烟所制的中国墨,其碳粒子形体极小而且划一,要优于同样以烟灰所制作的现代墨。

明宋应星(1587—1660)在《天工开物》所述松烟制墨法为:

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煖倾流而出也。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蔑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

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者。

虽然松烟可能仍为制墨最常用的原料,不过宋代以后,另有它法,即灯心燃烧所产生的油烟,其中有动物油、植物油及矿物油,诸如鱼油、菜油、豆油、大麻油、芝麻油、桐油及石油等。在明代,据称松烟墨占十之九,油烟墨占十之一。据1735年杜哈德所述油烟制墨作业程序为:

墨工在注满油料的容器内点燃五、六支灯心,然后将之放妥并覆以漏斗状铁盖,两者须保持适当距离,以便收集全部烟灰。收集足够之后,就取下铁盖,以鹅翎扫其底部,使烟灰落于干厚纸板上。此即其制作细致光泽的墨的方法。上等油料能增加墨的光泽,使墨更受重视与厚爱。未经鹅翎扫下及黏附于铁盖者均属粗质油烟,将之刮在碟上,用以制作寻常用墨。

上述早期另一种中国墨的来源即“石墨”。它似为某种矿物质,可就其原本形态使用,也可加工磨碎使用。文献所称的“石墨”可能是某种形态的煤炭、石油或石墨,因早期纪录所载“石墨”发现遗址均坐落于现今生产石墨地区。

松烟及油烟的主要成分为碳。呈游离状态的碳不易与其他材料混合;因此,制墨加碳须与接著剂并用,使碳料得以附着于书写表面。中国墨所含接著剂之另一作用在于结合碳微粒,以保持固体形态。

中国墨传统上以胶为接著剂,系以各种动物残骸,诸如生皮或皮革、肌肉、骨骼、介壳、兽角、鱼皮、鱼鳞、鱼鳔等制成。所用水质也不容忽视。上述某种物质煮沸后,所成黏汁须以纱罗筛除渣块,再使凝为固体,以备使用。在制墨前,先将固态胶加上梣皮汁等溶剂予以溶解。胶与颜料之比例或因选材性质及要求墨的黏度而有不同,而黏度则由施墨书写的材料性质而定。例如,十八世纪初所编《格致镜原》卷三十七记载制墨配方,就有油烟及胶等量取用之“对胶法”。

除上述主要颜料及接著剂外,明代之前尤爱添加其他材料,以改善墨的黏度、色泽及气味。其所用各种添加物有时竟多达一千一百种。其中包括:蛋白、雌黄、生漆、皂角及巴豆等以改善墨的黏度;朱砂、秦皮、紫草、茜草、黄芦、黑豆、硫酸铜、五倍子、地芋、蜷松、胡桃、牡丹皮、猪胆、鲤鱼胆、真珠、薰草豆、石榴皮及银朱等以改善墨的色泽;以及丁香、檀香、甘松、樟脑和麝香等以改善墨的气味。

本文节选自《中国古代书籍纸墨及印刷术》,钱存训著,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版,第125—131页。

【导读】

钱存训(1910—2015),南京金陵大学(今南京大学)文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曾任芝加哥大学东亚语言文化系荣誉教授,东亚图书馆荣誉馆长,英国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此文原载于《故宫学术季刊》,1988年9月发表,高禩熹翻译。

此文主要讲的是“中国墨的制作和鉴赏”,第一部分是墨在中国及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第二部分是中国墨的起源及早期样品,第三部分是中国墨的颜料及成分,第四部分是制墨的技术程序,第五部分是中国墨的艺术及鉴赏。本文节选的是前三个部分。整篇文章行文流畅,将中国墨的历史和早期墨的制作方法娓娓道来,对在中国墨的发展过程中非常有名几个大家也进行了一些阐述。引用了国内外的重点文献,最后图文并茂地讲述了墨的制作过程,以及松烟、油烟制墨法。

众所周知,中国的墨经历了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甚至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国对于墨、纸张和印刷方面的技术发明,可谓是鼎足而三,被文人学士所乐道。而且正因为中国墨的技术进步,直接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造纸技术的提升,从而促进中国古代文明鼎立于世界,使中国四大发明中有两大发明都与印刷出版有关,这与墨的制作和鉴赏密不可分。

文中叙述道,中国文字书写不仅是一项记录的方式,也是一种艺术。而中国的墨也使用于绘画、印刷,甚至充当化妆品,而且可以作为药材,最初的墨主要保持固体形态,加了水之后在砚石上研磨成为墨汁。相比于其他国家的制墨方法,文中列出了希腊人、罗马人、印度人、日本人与朝鲜人的不同的制墨方式,但是这些古墨今已无存,现在所用的制墨方式,主要还是以中国墨的制墨方式为主,中国墨的独特品质,使之普获钟爱,并使世界各地连同欧洲在内都争相仿制。

文章的第二部分介绍了中国墨的起源和早期样品,考古发掘的最早的中国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而且在西周青铜器铭文上已使用墨字的初文。在近年考古发掘中,已经获得春秋、战国时期,包括秦代各种以墨书写于玉石或简牍上的大量文献,可以推断出,中国制墨相当早,并且存在的样品很多。第三部分,介绍了中国墨的颜料及成分,长期以来,学者认为中国墨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以漆来制作,也就是漆墨,在水中放置一些矿物研制而成;后来以松烟墨和油烟墨为主,关于中国墨是否曾以漆为原料的说法,现在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在后期,松烟是传统制墨所常用的原料,到东汉韦诞时代,已经如此,但到后期以油烟墨为主,松烟、油烟的主要成分是碳,但是碳在游离状态下,不易与其他的书写材料混合书写,附着于表面。所以说制作墨汁,需要用一定黏着剂与碳水混合,而中国古代传统上的以胶为主的黏着剂,是各种物质的混合物煮沸之后形成的。黏性汁水与碳水混合凝固形成传统墨石。并且中国古代讲究墨的色泽,还有气味,所以说还添加了千余种不同的中药配方来调制墨汁。

中国古代的治墨技术程序,尤其是制墨配方,通常需要严守秘密,以防止同业竞争。所以流传至今的配方实际上是当年使用的极小部分。现存中国的最早制墨配方是东汉韦诞所制。其后,中国墨的特质经常见于记述名匠制墨的文章中。到宋明清时代的墨功,主要以墨的造型和风格著称,制作精巧的套墨,且兼顾成分和品质。虽然中国墨通常制成固体形态,但是也制作墨汁,有人为省却用墨前的调墨之苦,时或大量调制墨汁,贮于竹管。中国的墨水通常也能入药,至晚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许多以墨调剂的处方。

而对于中国古代墨的艺术及其鉴赏,因为早期中国墨为固体形态,所以对于墨锭的造型和纹饰,是造墨之家所设计。用铜模和木模雕刻而成,铜模所制纹饰线条明快清晰,但雕模不易。中国的藏墨之风,最初可能以其品质优良,为文人所重视,因喜爱良墨而选择收藏。为便于玩赏及品评墨锭艺术,自16世纪后期以来,许多藏墨目录经由墨工、墨商或藏墨家先后编辑出版。另一类藏墨目录为墨商所印制,其中以记载当时价目为其特色,显系供营业之用。《墨史》即其早期例证。

(崔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