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木活字(1 / 1)

王祯

造活字印书法

伏羲氏画八卦,造契,以代结绳之政,而文籍生焉。黄帝时,苍颉视鸟迹以为篆文,即古文科斗书也;周宣王时,史籀[1]变科斗而为大篆;秦李斯损益之而为小篆;程邈省篆而为隶。由隶而楷,由楷而草,则又汉魏间诸贤变体之作。此书法之大概也。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

厥后文籍浸广,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又为之纸,故字从巾。按:《前汉·皇后纪》已有赫蹄纸。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鱼网造纸,称为蔡伦纸。而文籍资之以为卷轴,取其易于卷舒,目之曰“卷”。然皆写本,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

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锓梓[2]之法,其本于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

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后世。有人别生巧技,以铁为印盔界行,内用稀沥青浇满,冷定,取平火上再行煨化,以烧熟瓦字排于行内,作活字印板。为其不便,又有以泥为盔界行,内用薄泥,将烧熟瓦字排之,再入窑内烧为一段,亦可为活字板印之。近世又有铸锡作字,以铁条贯之作行,嵌于盔内界行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写韵刻字法

先照监韵内可用字数,分为上平、下平、上、去、入五声,各分韵头校勘字样,抄写完备。择能书人取活字样制大小,写出各门字样,糊于板上。命工刊刻,稍留界路,以凭锯截。又有如语助辞“之”“乎”“者”“也”字,及数目字,并寻常可用字样,各分为一门,多刻字数,约有三万余字。写毕,一如前法。今载立号监韵活字板式于后。其余五声韵字,俱要仿此。

锼字修字法

将刻讫板木上字样,用细齿小锯,每字四方锼下,盛于筐筥器内。每字令人用小裁刀修理齐整。先立准则,于准则内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另贮别器。

作盔嵌字法

造轮法

用轻木造为大轮,其轮盘径可七尺,轮轴高可三尺许。用大木砧凿窍,上作横架,中贯轮轴,下有钻臼,立转轮盘,以圆竹笆铺之。上置活字板面,各依号数,上下相次铺摆。凡置轮两面,一轮置监韵板面,一轮置杂字板面,一人中坐,左右俱可推转摘字。盖以人寻字则难,以字就人则易,此转轮之法,不劳力而坐致。字数取讫,又可铺还韵内,两得便也。

取字法

将元写监韵另写一册,编成字号,每面各行各字,俱计号数,与轮上门类相同。一人执韵依号数喝字,一人于轮上元布轮字板内,取摘字只,嵌于所印书板盔内。如有字韵内别无,随手令刊匠添补,疾得完备。

作盔安字刷印法

前任宣州旌德县县尹时,方撰《农书》,因字数甚多,难于刊印,故尚已意命匠创活字,二年而工毕。试印本县志书,约计六万余字,不一月而百部齐成,一如刊板,使知其可用。后二年,予迁任信州永丰县,挈而之官,是《农书》方成,欲以活字嵌印。今知江西,见行命工刊板,故且收贮,以待别用。然古今此法未有所传,故编录于此,以待世之好事者,为印书省便之法,传于永久。本为《农书》而作,因附于后。

本文节选自《农书》,(元)王祯著。万安伦、何唯祺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农书》点校。

【导读】

《造活字印书法》是一部记载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的重要文献,元代王祯将关于木活字的刻字、修字、拣字、排字、印刷等方法详细总结附录于《农书》的最后。

王祯(1271—1368),字伯善,元代东平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农学家之一。王祯在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制造3万余木活字,后大约在大德四年(1300)著成《农书》,并在书末附撰《造活字印书法》。王祯博学多识、才华横溢,不仅是一位出色的农学家,还是一位机械设计制造家和印刷技术革新家,于2015年被列入造纸工业世界名人堂。

北宋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但这项发明技术直到元代都未得到推广。当时盛行的雕版印刷术不仅费时,还造成大量浪费。王祯在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进行木活字印刷的试验研究,终于取得成功。木活字具有取材方便、成本不高、制造简单的优点,是我国常用的一种活字印刷法。但其缺点是木材纹理不均匀,刻制困难,且沾水后容易膨胀裂变。

《农书》末附撰《造活字印书法》,记述了木活字版印刷术,在我国的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王祯的木活字印书法就是先用纸写字,贴在木板上,然后照样刻好阳文反字后,锯成单个字,再用刀修整齐,在框内排字作行,行间用竹片隔开,填平塞紧后,涂墨铺纸,以棕刷顺着界行直刷。此外,他还发现在排字过程中,存在着穿梭不方便的问题,于是便创制了转轮排字架,提高了拣字效率并减轻了劳动强度。

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活字印本是于1991年在宁夏贺兰山腹地考古时发现的《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经考古学家研究确认它是西夏王朝(1038—1227)时期的木活字作品,确证了当时木活字印刷术已研制成功并付诸使用。这说明木活字印刷术早在元代以前便已经存在,其实毕昇最初是尝试做木活字,可惜没有成功,后转为胶泥活字取得成功。

王祯虽然不是木活字的最早发明者,但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在《造活字印书法》一文中记载了他用木活字印书的6种具体方法:1.写韵刻字法:按韵别校字、写字样,命工匠贴于板上刊刻。其中像“之”“乎”等常用字增刻字数,约共3万余字。2.锼字修字法:把板上已刻的字锯成单个字,统一大小高低,修理整齐。3.作盔嵌字法:把木活字按照韵部放入木制容器内,并排在转轮排字架上。4.造轮法:制造木质转轮排字架,推动转轮,以字就人,便于取字、还字。5.取字法:排版时,一人按照韵部读字号,另一人从轮上取字,放于容器内。6.作盔安字刷印法:把字排在一块平板上,用小竹片等填平稳,然后顺界行纵向刷印。

王祯在《造活字印书法》中谈到了“界行”。“界行”,也称“行格”“行线”“行格界线”等。“王祯所说的‘界行’,实际上是指印版上的边栏、边框印版上的四界边栏,与明清活字本中的‘行格界线’即间隔字行的行线无关。”[5]这给版本学研究也提供了一定启示。

此外,王祯在《造活字印书法》中还记载了毕昇用烧硬的泥活字,排在铁框子里印书,后来又有人将烧好的泥活字排到泥框中去再烧一次,制成整段陶版来印书。王祯的《造活字印书法》不仅向我们展现了木活字印刷的具体方法,还对我们研究泥活字印刷有一定帮助。选文中还提到了简牍与帛书这两种重要载体,还讲到东汉蔡伦造纸与书籍卷轴制,对于我们研究出版的方方面面都有一定的帮助。

“王祯《印书法》的最大价值和贡献,在于提供了我国早期活字印刷史和印刷技艺的知识。”[6]印刷术是我国一项重要的发明创造,使得复制书籍省时省力、制作容易、复本量多、便于收藏、利于流通,解放了手抄的人力,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文化进步具有重大影响。有了印刷术,图书才得以“上版”,我国的印刷出版事业才正式开启。王祯的这部《造活字印书法》详细记载了木活字制作的具体过程,有助于我们清晰地了解到我国古代印刷技术的魅力及活力,是中国古代弥足珍贵的重要出版史料。

(姜虹冰)

[1] 籀(zhòu):汉字的一种文体。

[2] 锓梓(qǐn zǐ):指刻板印刷,因书版多用梓木,故有此称谓。

[3] 锼(sōu):意为镂刻,一种使木石透空的特殊工艺。

[5] 牛达生:《浅议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界行”与明清活字“行格界线”》,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1)。

[6] 牛达生:《浅议王祯〈造活字印书法〉“界行”与明清活字“行格界线”》,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