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砚之造(1 / 1)

苏易简

柳公权尝论砚,言青州石末为第一,绛州者次之。殊[1]不言端溪石砚。世传端州有溪,因曰端溪。其石为砚至妙,益墨而至洁。其溪水出一草,芊芊可爱。匠琢讫[2],乃用其草裹之,故自岭表迄中夏而无损也。噫!岂非天使之然耶?

今歙[4]州之山有石,俗谓之龙尾石,匠制之,亦亚于端。若得其石心,见巧匠就而琢之,贮水之处圆转如涡旋,可爱矣。

繁钦《砚赞》云:“或薄或厚,乃圆乃方,方如地象,圆似天光。班采散色,沤染毫芒,点黛文字,辉明典章。施而不德,吐惠无疆,浸渍甘液,汲受流芳。”

盖今制之,令薄者常观之见,令一夫捧持,匠方琢之。或内于稻谷中,出于半而理之,其錾[7]如粗针许。制毕,有如表纸薄厚者。或有全良石之材,工其内而质其外者。或规如马蹄,锐如莲叶,上圆下方,如圭如璧者。圆如盘而中隆起,水环之者,谓之辟雍砚,亦谓之分题砚。腰半微坳,谓之郎官样者,连水滴器于其首而为之者,穴其旁以导水焉。闭其上穴,则下穴取水,流注于砚中。或居常则略无沾覆。繁之铭见之矣。

又繁钦《砚颂》曰:“钧三趾于夏鼎,象辰宿之相扶。”今绝不见三足砚。仆尝游盱眙[8]泉水寺,过一房,见一老僧拥衲向阳,模写梵字。前有一砚,三足如鼎,制作甚古。仆前举而讶之,僧白眼,默然不答,仆因不复问其由。是知繁颂足可征矣。

傅玄《砚赋》云:“木贵其能软,石美其润坚。”因知古亦有木砚。

作澄泥砚法:以墐泥令入于水中,挼之,储于瓮器内。然后别以一瓮贮清水,以来布囊盛其泥而摆之。俟其至细,去清水,令其干,入黄丹团,和溲如面。作二模,如造茶者,以物击之,令至坚。以竹刀刻作砚之状,大小随意,微荫干。然后以利刀手刻削如法,曝过,间空垛于地,厚以稻糠,并黄牛粪搅之,而烧一伏时。然后入墨蜡贮米醋,而蒸之五七度,含津益墨,亦足亚于石者。

唐李匡文撰《资暇集》云:稠桑砚,始因元和初,其叔祖宰虢之耒阳邑,诸阮温清之隙,必访山水以游。一日,于涧侧见一紫石,憩息于上,佳其色,且欲纪其憩山之游。既常携镌具随至,自勒姓氏年月,遂刻成文,复无刓缺[9]。乃曰:“不顽不麸,可琢为砚矣。”既就琢一砚而过,但惜其重大,无由出之。更行百步许,至有小如拳者,不可胜纪。遂令从者挈数拳而出,就县第制琢。有胥精巧,请斫之,遂请解胥籍。

于是采斫开席于大路,厥利骤肥。后诸阮每经稠桑,必相率致砚,以报其本焉。稠桑石砚自此始也。

本文节选自《砚之造》,(宋)苏易简著。万安伦、何唯祺据《文房四谱》清光绪七年吴兴陆氏十万卷楼刻本点校。

【导读】

苏易简(958—997),北宋著名书法家、学者,太平兴国五年(980)中进士,曾官居翰林学士、参知政事。他对儒家思想文化有深厚造诣,曾在考试中,挥笔写下三千余言策论文章,受到了太宗赏识。在北宋,他善于书法,为官期间,曾多方搜集书法字帖,对文房四宝也有深入研究。其《纸谱》对于北宋造纸技术、造纸业发展及纸张的制作使用等有详细描述。此外,他还完成了《笔谱》《砚谱》《墨谱》。每一卷中,都详细介绍了其制作方法,并针对制作方法的不同,介绍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名笔、名砚,并对这些有名的文房四宝进行分析,充分显现出他对中国古代出版复制技术的独到研究。书中,他阐述了文房四宝的产生根源、制作工艺及流传故事,还收录名家关于文房四宝的文赋。因此这本书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手抄复制技术的文房四宝之前世今生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房四谱》是苏易简的代表作,他还善于书法,因此也留下了许多关于书法的著作,其中《家摹本兰亭》是现今遗留的宋代真迹。《文房四谱》现在有多个版本,因北宋灭亡后,这本书也命运多舛。现在仅部分残存,成为详细描述文房四宝的古代珍藏本。全书一共四部分,分别从笔墨纸砚四宝来描述,每一部分又包括四卷,叙事、杂说、制作和辞赋。叙事重在追根溯源,探究笔墨纸砚的来源、产地和定义等,刨根问底,极尽其详。杂说则主要从典故和轶文等方面进行描绘,阐释笔墨纸砚的相关故事。制作则是从工艺制作方面进行介绍。辞赋则用文学的形式来介绍笔墨纸砚。

本文就是节选书中关于砚台制作的相关知识,文章短小精炼。开头引用柳公权关于砚的论述,柳公权是著名的书法家,他创造出独特的楷体,被称为柳体,他与颜真卿的字被誉为“颜筋柳骨”。随后将青州砚作为主要的介绍对象。在古代,砚台有许多种,著名的砚台应数青州砚、端砚、歙砚等,这些砚都是古代文人墨客向往的宝贝。文章对于砚的介绍不是平铺直叙地介绍如何制作,而是通过带有文学色彩的语句来说明制作砚的过程。文章描写制砚往往是从采石入手,然后介绍各地区的名石,包括其色彩、形态、材质等,从而说明这些石头用来造砚是非常适合的。有时也引用《砚赞》《砚赋》中的相关语句来说明砚的质地和美观。

在我国古代,砚台的产地很多,每一个地方制作砚台的方法也不一样,特别是古代名砚,其制作工艺也相对比较复杂。如文章中介绍澄泥砚的时候,讲述其制作方法是先将当地一种特殊的黏土放在水中搓揉,然后再将其放在瓮中,使其水分慢慢淋干,用另外一个瓮盛一些清水,用装有泥的布袋在清水中来回摆动,主要目的是将细致的泥过滤出来,待沉淀之后将清水倒掉。把细泥晾干加入黄丹块和尿搅拌得像面团一样。然后用力捶打,使其坚韧,再用竹刀刻成砚台所需的形状和大小,并略微阴干。而后再用刻刀按所需刻削,并加以曝晒。接着,将这些泥砚堆积在一块空地上,在上面倒上上好的黄牛粪、稻糠等物质,点火焚烧一段时间。之后倒入墨蜡,放在装有米醋的器皿上蒸五到七次。经过这些工序处理后,砚台润泽,可以与石砚相媲美。作者正是用这样的细致描述来向读者展示澄泥砚的制作。对著名的端砚、歙砚、辟雍砚等制作方法也进行了描述。

砚的制作方法主要经过采石、选料、制模、雕刻、磨光、配盒这样的程序,当然在具体制作的时候也会根据材质的不同添加一些工序,有些砚台本身不需要装盒(即用一些紫檀木、楠木等硬木进行装饰和保护),也就少一环节。古代制作砚的方法都是根据具体的材质来进行设计,总体要经过上述六大程序。砚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其主要价值也是为了辅助毛笔的使用,但对文人墨客而言,砚都有一定的讲究,什么样的墨汁搭配什么样的砚台,这样,才能写出优美的毛笔字。

研究制砚的技术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研究中国古代出版复制技术和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这对于出版史方面的研究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这也是本选文的独特价值所在。

(李宜飞)

[1] 殊:一种疑问词,表示惊讶,意思是竟然,没想到,文中是从来,竟然的意思。

[2] 讫:放在文末表示一种结尾词,意思是完了,结束了。在文中表示工匠雕琢完之后就用草裹起来。

[4] 歙(shè):县的名称,著名的歙砚就产于这里,文中说的歙州就是现在的歙县。

[6] 埏埴(shānzhí):指水和黏土制成的泥坯。

[7] 錾:(zàn):一种小巧的用于雕刻的金属工具。

[8] 盱眙(xūyí):江苏省淮安市下面的一个县,泉水寺位于盱眙县中。

[9] 刓(wái)缺:磨损残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