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
板印[1]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2]始印《五经》,已后[3]典籍皆为板本。庆历[4]中,有布衣[5]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6],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7]和纸灰之类冒[8]之,欲印,则以一铁范[9]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待就火炀[10]之,药[11]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1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13]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14]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15]无备者,旋[16]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17]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18],用讫[19]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终不沾污。昇死后,其印为群从所得,至宝藏之。
本文节选自《梦溪笔谈·胶泥活字》,(北宋)沈括著。万安伦、都芃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梦溪笔谈》点校。
【导读】
本文选自沈括的名作《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主要介绍了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制作过程。沈括(1031—1095),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科学家。沈括出身于世家,曾祖父沈曾庆曾任大理寺丞,其父沈周、伯父沈同都为进士,在幼年时期就曾随父游学各处,极大地增长了见识和社会阅历。
嘉祐八年(1063),沈括进士及第,次年,授扬州司理参军。熙宁四年(1071),沈括守母丧期满,回京述职,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重用,参与熙宁变法,曾历任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史馆检讨、三司使等职。熙宁八年(1075),出使辽国,后被提拔为淮南、两浙灾伤州军体量安抚使。熙宁十年(1077),沈括被其他官员弹劾,被罢去三司使、翰林学士,贬为起居舍人、集贤院学士,知宣州。后醉心学问,整理熙宁九年奉旨编绘的《天下郡县图》。元祐四年(1089),沈括举家搬迁至早年在润州(镇江)购置的梦溪园,开始了晚年的隐居生活,潜心创作著作《梦溪笔谈》,绍圣二年(1095),沈括因病辞世,享年六十四岁。
沈括这一生经历了官场的沉浮变化,晚年隐居潜心创作,《梦溪笔谈》中“梦溪”就是他在隐居润州居处“梦溪园”的园名,而“笔谈”则是他认为每天能与自己谈论的只有笔砚而已,一般认为成书时间是1086—1093年间。作者在序中自言创作的目的是:“不系人之利害者”,而所记录的内容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由于很多内容是与朋友聚会谈论的内容,以一种杂谈笔记形式记录,所以行文活泼轻快,形成一种不拘泥于俗套的平易近人的风格。
《梦溪笔谈》一直被认为是中国的科技百科全书,被英国著名的科学史家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全书共30卷,共17目,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书画、技艺……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学科内容。书中不仅内容涉猎甚广,见解更是独到深刻,展现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取得的辉煌成就,它是中国古代科技史上的重要遗产。为了纪念沈括这位伟大的科学家,1979年7月1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1964年发现的第2027号小行命名为“沈括星”。
继雕版印刷发明之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是中国科技史上又一项重大的成就,更是中国出版印刷史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最早关于活字印刷术的记载就是毕昇的胶泥活字印刷术,在宋代的文献资料中,选文部分是目前对毕昇研制出胶泥活字留下的唯一文献记载,在无实物存世情况下,沈括的这段文字记录成为研究毕昇活字印刷术最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确定印刷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提供了最有力的佐证,在出版史乃至整个世界文明史上有非凡价值。
文中仅用三百多字就非常详细系统地记录了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工艺,如制作过程:“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即:使用黏土刻字,所刻字的厚薄要像铜钱的边缘,每一个字刻成一个印模,用火烧使它坚硬。活字印刷的排版设备和排版方法:“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冒之……则字平如砥。”即:先设置好一块铁板,在板上用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药料进行覆盖。要印的时候将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一铁框排满为一板,拿到火上烘烤,药就会逐渐熔化。再用一块平板压在它的上面,这样铁板上的字就会像磨刀石一样的平整了。文中还说明胶泥活字的置备和保存方法,活字分类做好标记后放置在木格之中。以及木活字相比胶泥活字的劣势,甚至在毕昇去世后胶泥活字的去向,作者都进行具体的介绍。
文中对胶泥活字制作过程的描述非常精细准确,让人仿佛置身于活字制作过程的现场。通过具体文字记载让这项新技术得以保留并传播,对于活字印刷技术的普及,以及后人对印刷技术的改良创新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之后,中国开始出现了木、锡、铜、铅等活字,而活字印刷技术随后也传到朝鲜、越南等国家,乃至世界各地。对于处于当代的我们来说,这段宝贵文字记载不仅是前人技术智慧的结晶,更是了解中国古代辉煌出版成就的窗口。
(吴莹莹)
[1] 板印:“板”通“版”,下同。版印指雕版印刷。
[2] 冯瀛王:冯道(882—954),字可道,号长乐老,因其为瀛州景城(今河北沧州西北)人,故其病逝后,后周世宗追封其为瀛王。五代时期宰相,曾于后唐长兴三年(932)年组织大规模雕版印刷活动,刻印儒家经典,开启了官府大规模刻书时代。
[3] 已后:“已”通“以”,以后。
[4] 庆历:宋仁宗赵祯年号,公元1041—1048年。
[5] 布衣:平民、百姓。
[6] 钱唇:铜钱的边。
[7] 松脂腊:即松油,加热后熔化为**,冷却后重新凝固,故可作为黏合剂。
[8] 冒:覆盖。
[9] 铁范:即铁框。范:模子。
[10] 炀:烘烤。
[11] 药:即前文中提到的松脂腊和纸灰。
[12] 砥:指平坦的磨刀石。
[13] 布:排满。
[14] 贴:贴上标签,做标记。
[15] 素:日常,平时。
[16] 旋:立即。
[17] 木理:木材的纹理。
[18] 燔(fán)土:烧过的土,这里指用火烧过的胶泥活字。
[19] 讫: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