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染潢及治书法(1 / 1)

贾思勰

染潢[1]及治书法:凡打纸,欲生[2]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原书为“闹”,编者注)也。人浸檗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檗熟后,漉滓捣而煮之,布囊压讫,复捣煮之,凡三捣三煮,添和纯汁者,其省四倍,又弥明净。写书,经夏然后入潢,缝不绽解。其新写者,须以熨斗缝缝熨而潢之,不尔,入则零落矣。豆黄[3]特不宜裛,裛则全不入潢矣。

凡开卷读书,卷头首纸,不宜急卷,急则破折,折则裂。以书带上下络首纸者,无不裂坏。卷一两张后,乃以书带上下络之者,稳而不坏。卷书勿用鬲带而引之,匪直带湿损卷,又损首纸令穴。当御竹引之。书带勿太急,急则令书腰折。骑蓦书上过者,亦令书腰折。

凡点书、记事,多用绯缝,缯体硬强,费人齿力,俞污染书,又多零落。若用红纸者,匪直明净无染,又纸性相亲,久而不落。

本文节选自《齐民要术·染潢及治书法》,(北魏)贾思勰著。万安伦、郭雨晴据《四部丛刊》本点校。

【导读】

贾思勰,为北魏著名农学家,其著有综合性农书《齐民要术》。北朝北魏末期和东魏,南朝宋至梁时期(6世纪),贾思勰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因其生活所值年代为北魏由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走向经济衰落、政治腐败,社会动**、战乱频仍。他深感恢复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对巩固政权实为必要。因此十分注重对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的总结。他所著《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梳理了自秦汉以来我国黄河流域的农业科学相关知识,对后世农学著书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和最完备农学著作,同样也是世界农学史中最早的著作之一,对其后世的农业生产有着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该书里的一些内容也涉及出版技术的应用,因为一些农业生产技术也可以用于出版业、印刷业,推动出版业、印刷业的发展。

此选文部分详细记载了古时关于染潢防蛀的方法,染潢方法是古时收藏文稿或装裱书画的一种处理技术。关于古代防蛀加工纸的特点、避蠹防蛀原理以及制作方法。这些方法对今天的古籍文书档案的收藏和保护仍有较大借鉴参考价值。“染潢”就是将纸张染成黄颜色,也称“入潢”。其原文为,“凡打纸,欲生则坚厚,特宜入潢,凡潢纸灭白便是,不宜太深,深则年久色暗也。人浸檗熟,即弃滓,直用纯汁,费而无益”。

凡潢纸灭白意即将白纸用黄檗汁染成黄色,染色要程度恰当,“不宜太深”。文中说的“纯汁”等处则表明了提炼纯净黄檗汁之法。因古书呈卷纸式,且由数张纸豁糊而成,所以中间有缝隙。所谓“缝不绽解”即为不裂开之意;且其新写完成的书卷,需用熨斗熨而潢之,不然则零乱散落不成书卷了。从整套入潢法来看,其目的不仅在染色,更重要的是利用染潢的药效起到防蛀的效果。贾思勰如此详细的描述令后人深刻了解到,至北魏时期染潢技术已臻于成熟,这种染潢防虫蛀技术对当时的出版业、印刷业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此段选文将出版技术与印刷方式完美结合,勾勒出中国古代书籍出版时的基本处理方法——染潢治书防蛀技术,显示出作者良好的出版技术挖掘功力,也为读者在多维度视野中观照古时书籍出版的基本处理方法,提供了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参考。

(郭雨晴)

[1] 染潢:指用黄檗汁把纸染成黄色。据史载,东晋末桓玄下令废竹简,用黄纸代替,纸的应用,在南北朝时已相当普遍。染黄的纸,称为“黄纸”。用黄檗汁染黄的目的是防蛀。唐高宗也曾下令要用这种黄纸。宋人宋祁《宋景文公笔记》“释俗”:“或曰:‘古人何须用黄纸?’曰:‘檗染之可用辟蟫。今公家诏敕用黄,故私家避不敢用。’”“蟫”即书中蠹鱼。宋以后黄纸仅用于释家藏经。

[2] 宋姚宽《西溪丛语》卷下:“《要术》……云:‘凡打纸,欲生则坚厚’,则打纸工盖熟纸工也。”是说由熟纸工来打生纸,仍无补于什么叫“打纸”的解释。我们认为是指染潢用的底纸。宋邵博《闻见后录》:“唐人有熟纸,有生纸。熟纸所谓妍妙光辉者。”清张燕昌《金粟笺记》记载有宋时“金粟山藏经纸”称:“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摩光莹。”著名的宣纸,已经煮硾或涂蜡的称为“熟宣”,否则为“生宣”。所以“生纸”是指未经加工磨光上蜡等手续的原纸。这种纸未经磨光,纤维间的毛细管未被过分压缩,所以说“生则坚厚,特宜入潢”。

[3] 豆黄:豆瓣,磨粉调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