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
《广志会献》云:“诸郡献兔毫,出鸿都门,惟有赵国毫中用。世人咸[1]云兔毫无优劣,笔手有巧拙。”意谓赵国平原广泽,无杂草木,惟有细草,是以兔肥。肥则毫长而锐,此则良笔也。凡作笔须用秋兔。秋兔者,仲秋取毫也。所以然者,孟秋[2]去夏近,则其毫焦而嫩;季秋[3]去冬近,则其毫脆而秃;惟八月寒暑调和,毫乃中用。其夹脊上有两行毛,此毫尤佳;其胁际扶疏,乃其次耳。采毫竟,以纸裹石灰汁,微火上煮令薄沸,所以去其腻也。先用人发杪数十茎,杂青羊毛并兔毳[4](凡兔毛长而劲者曰毫,短而弱者曰毳),裁令齐平。以麻纸裹柱根令治(用以麻纸者,欲其体实,得水不胀)。次取上毫薄薄布柱上,含柱不见,然后安之。惟须精择,去其倒毛,毛杪[5]合锋令长九分,管修二握[6],须圆正方可。
后世人或为削管,故笔轻重不同,所以笔多偏握者,以一边偏重故也,自不留心加意,无以详其至。此笔成合,蒸之令熟三斗米饭,须以绳穿管,悬之水器上一宿,然后可用。世传钟繇、张芝皆用鼠须笔,锋端劲强有锋芒,余未之信。夫秋兔为用,从心任手,鼠须甚难得,且为用未必能佳,盖好事者之说耳。昔人或以琉璃象牙为笔管,丽饰则有之,然笔须轻便,重则踬[7]矣。近有人以绿沈漆管及镂管见遗,录之多年,斯亦可爱玩,讵[8]必金宝雕琢,然后为贵也。余尝自为笔甚可用,谢安石、庾稚恭[9]每就我求之,靳[10]而不与。
本文节选自《笔经》,(东晋)王羲之著。万安伦、林建君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文房四谱》点校。
【导读】
以往关于出版技术的原著文章中,大多涉及印刷、雕刻、排版等技术,把目光过于局限在出版物、出版符号的制作本身,而往往忽略出版符号的书写物:笔的制作技术。其实,制笔技术也是出版技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笔的诞生与发展促进了手抄复制时代出版符号与出版载体的结合,记载了人类文明的衍生和发展,是非常值得研究和重视的一个出版模块。笔的产生与制作,显示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对于出版业的推动同样功不可没。因此,本次选文特地选取了王羲之的一篇《笔经》。
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曾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郎、宁远将军、江州刺史等职。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等书体,广采众长,自成一家。摆脱了汉魏笔风,影响深远。其代表作《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世人皆知王羲之是书法大家,字写得精妙绝伦,在书法方面有着很深的造诣。但同时,王羲之对于书写工具——笔也有很深的研究和热爱。这篇《笔经》就详细介绍了制笔的流程以及他对笔的一些观点。
王羲之在《笔经》中写道:《广志会献》说,各郡进献兔毫,都从鸿都门出入,其中只有赵国产的兔毫合用。世人都说兔毫不分优劣,制作笔的工匠有巧拙之分。意思是说赵国平原开阔,没有杂草树木,只有细草,因此兔长得肥硕。兔肥则毫长而锐利,是制作良笔的好材料。但凡制造笔,应使用秋天的兔毫,秋天的兔毫,是指仲秋时节所取的兔毫。这样做的原因是:农历七月距离夏天近,所以兔毫焦而嫩,农历九月离冬天近,所以兔毫脆而秃,只有农历八月寒暑调和之时,兔毫才合用。兔子夹脊上有两行毛,这是最好的兔毫,胁处的毫较为稀疏,比前者略差。采毫之后,用纸裹上石灰汁,用微火煮,令其微微沸腾,这是为了去除油脂。先用几十根人的头发,夹杂青羊毛和兔毛。凡是兔毛长而硬的称为毫,短而软的称为毳,使其齐而平。用麻纸裹在柱根上,使其牢固,用麻纸,是因为它的材质结实,遇水不会发胀。然后取上等的毫薄薄地铺在柱的外侧,将柱完全覆盖,然后使其妥帖。但需要精心选择,剔除倒毛。然后毛的尖端合出笔锋,保持九分的长度。笔管的长度为二拳,必须圆且正才行。后世有人削裁笔管,结果造成笔轻重不同。之所以有很多人握笔不正,就是因为笔的一端偏重所导致的。自己若不留心加意,就无法了解制笔的精髓。笔造完后,放在一起蒸,用能煮熟三斛米饭的水量,用绳子穿着笔管,放在水器上方蒸一整夜,然后才可使用。世间传说钟繇、张芝都用鼠须笔,笔锋强劲而有锋芒,我(王羲之)并不相信。秋天的兔毫用来制笔,使用时得心应手,鼠须很难获得,而且用来制笔并不一定好,这些不过是好事者的传言罢了。以前有人用琉璃、象牙做笔管,的确非常华丽,但是笔应轻便,太重则用起来不顺畅。近来有人赠送给我绿沉漆笔管和镂刻笔管,我使用了很多年,也同样可赏玩,并非一定要黄金宝石镶嵌雕琢,才算贵重。我曾经自己制笔,颇为合用,谢安、庾翼经常向我索要,我舍不得,没给他们。
王羲之在《笔经》中详细介绍了制笔如何选材,如何一步步地制作,什么样的材料适合制笔等,既可当作研究文献,也可当成文学读物,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可读性。
(杜建君)
[1] 咸:都。
[2] 孟秋:秋季的第一个月,农历七月。
[3] 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九月。
[4] 毳(cuì):细毛。
[5] 杪:细梢。
[6] 二握:两个拳头(的长度)。
[7] 踬:不顺畅。
[8] 讵(jù):岂、难道、非、不。
[9] 谢安石:即谢安,“安石”乃其字,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重要的政治家。在他的指挥下,东晋在淝水之战中获胜,转危为安。庾稚恭:即庾翼,“稚恭”乃其字,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东晋政治家。立志恢复中原,未果而死。
[10] 靳:吝惜,不愿给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