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充
谷之始熟曰粟[1],舂[2]之于臼,簸其秕糠,蒸之于甑[3],爨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4]成也。粟未为米,米未成饭,气腥未熟,食之伤人。夫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为饭也。知心乱少,犹食腥谷,气伤人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也。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5]铸铄,乃成器。未更炉橐,名曰积石[6]。积石与彼路畔之瓦,山间之砾,一实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铜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蒙[7]。蒙者,竹木之类也。夫竹生于山,木长于林,未知所入。截竹为筒,破以为牒,加笔墨之迹,乃成文字。大者为经,小者为传记。断木为椠[8],析之为板,力加刮削,乃成奏牍。夫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
本文节选自《论衡·量知篇》,(汉)王充著。万安伦、都芃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子部《论衡》点校。
【导读】
本文节选自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王充所著的《论衡·量知篇》。
王充(公元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无神论者。《论衡》大约作成于汉章帝元和三年(86)。现存文章有85篇(其中的《招致》仅存篇目,实存84篇)。
王充的思想虽然归属于道家,却与先秦的老庄思想有着显著的区别。王充虽是汉代道家思想的主张者,却与汉初王朝所推崇的“黄老之学”以及西汉末年民间盛行的道教均不同。《论衡》一书是王充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朽的唯物主义哲学著作。《论衡》对当时社会的许多问题,特别是社会的旧风陋俗进行了针砭,许多观点鞭辟入里,经久不衰。纵观王充一生的行迹,他的确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
文中主要描述的简牍,是古时候书写所使用的竹简和木牍。在纸被我国古人创造出之前,简牍是中国书籍最重要的形制,对后来的书籍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直到今天,我国有关图书的名词术语、书写格式和写作方法,很多仍旧继承了简牍时期的传统。
“衡”字本意为天平,“论衡”是评定当时社会舆论的价值天平。作者在《论衡·对作篇》中认为全书的目的是“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这部惊世之作,扫除世俗之疑,辨明是非之理,真正以“实”为根据,疾虚妄之言。在选文的这一部分,作者在描述哲学、人性的时候,把竹简木牍这一出版技术和哲学、人性结合起来,认为竹子与木头都是极其粗糙的原始材质,只有经过雕琢刻削,才能作为器物被人们所使用。
此选文部分讲述了我国古代竹简木牍的形制,作者认为不学习的人是愚昧的人,就像长在山上或树林里野生的竹木,毫无用处。而后作者就引用了竹简木牍的制作方法,即截断竹子可以做成竹筒,斩破竹子可以做成竹简,只有而后用笔墨在上面书写,才形成文章,长的竹简用于写经,短的竹简用于作传记。断开木头做成椠,而后剖开椠做成板,用力加工刮削,才能成为写奏章的木牍。
在简犊出版方式中,有“齐简”“等简”之说,也就是简牍文献形成后,把串联在一起的竹简木牍截成一样长的形制。而关于简牍形制出现源流的问题,虽然战国以前的简牍现在还未出土,不过根据文献记载以及推理,西周时期甚至更早的殷商时期已出现简牍,周初政治家周公旦曾说“唯殷先人,有册有典”,西周宣王时期的《诗经·小雅·出车》有“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的记载。“典”“册”“简书”是简牍的书制形式。最典型的“册”,是用绳韦编连的简牍载体的象形文字。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讨论的简牍,大部分是竹木质地的,其实简牍还有玉简、石简、骨简和草简等。
本文的作者身处东汉时期,已创作出完备、具体的关于竹木简牍形制的篇目。据此可以得知,竹简木牍这一古老的出版载体的制作方式和制造技术,已臻于成熟并被广泛使用。
(郭雨晴)
[1] 粟:尚未去壳的小米。
[2] 舂(chōnɡ):将食物放在臼里捣。
[3] 甑(zènɡ):古代炊具。
[4] 肌腴:肌肉丰满。
[5] 橐(tuó):指古代的风箱,鼓风吹火之器。
[6] 积石:这里指矿石。
[7] 蒙:蒙昧,愚昧。
[8] 椠(qiàn):书版。古代削木为牍,未经书写的素牍称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