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先秦出版技术五则[1] 先秦作家
(一)墨子·兼爱
何知先圣六王之亲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2]于槃[3]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
本文节选自《墨子》,(春秋战国)墨子及其弟子著。万安伦、周家翠据《墨子》明正统道藏本点校。
(二)考工记
攻金之工:筑氏执下齐[4],治氏执上齐,凫氏为声[5],栗氏为量[6],段氏为镈[7]器,桃氏为刃[8]。
金有六齐[9]:六分[10]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叁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11],谓之鉴燧[12]之齐。
本文节选自《考工记解》。万安伦、周家翠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经部《考工记解》点校。
(三)考工记
筑氏为削[13],长尺博寸[14],合六而成规[15]。欲新而无穷,敝尽而无恶[16]。
本文节选自《考工记解》。万安伦、周家翠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经部《考工记解》点校。
(四)庄子·田子方
宋元君[17]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18]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19]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20]。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裸[21]。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
本文节选自《庄子集解》,(战国)庄子及其弟子著,(清)王先谦集解。万安伦、周家翠据《庄子集解》清宣统元年思贤书局刻本点校。
(五)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
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故民之于上也,若玺[22]之于涂[23]也,抑[24]之以方则方,抑之以圜[25]则圜。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秦)吕不韦等著。万安伦、周家翠据《四部丛刊》景明刊本点校。
【导读】
一、“兼爱”是墨子探讨的一种社会伦理思想,即爱不同的人和事物,选文即是对“兼爱”思想来源和权威的一种探讨,即墨子认为其“兼爱”思想并非毫无依据,我们可以从选文看到,墨子认为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自先圣六王就亲自实行过的。而怎么知道先圣六王亲自实行了呢?墨子说:我并不和他们处于同一时代,能亲自听到他们的声音,亲眼见到他们的容色,我是从他们书写在简帛上、镂刻在钟鼎石碑上、雕琢在盘盂上留给后世子孙的文献中知道这些的。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这短短的一句话看到先秦时期出版载体的丰富性,如选文中提到的简牍、绢帛、钟鼎、石碑、盘盂等,它们在思想文化的传承中起到重要作用,墨子从这些硬质载体上的文字记载读到了古代圣人对“兼爱”思想的实行,支持个人兼爱非攻思想的发展,隐约可见出版载体的不断丰富发展,对先秦思想文化的发展繁荣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
其次就是从文中“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槃盂”的语句中看出当时书写和雕刻是在先秦出版活动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手段,这也是最为原始的出版技术,而手写和雕刻的技术也一直流传至今,所以古代常把从事文字工作的人称作“刀笔吏”。我们在关注当下数字出版、虚拟出版、人工智能出版、大脑意识出版等新的出版技术的同时,也需要关注最原始的出版技术对现今出版文化的影响,比如“书”“镂”“琢”等古代出版复制技术。
二、关于《考工记》的作者和成书年代,长期以来学术界有不同看法。该书主体内容编纂于春秋末至战国初,部分内容补于战国中晚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考工记》是齐国的官书,作者为齐稷下学宫的学者,这部书是齐国政府制定的指导、监督和考核官府手工业、工匠劳动制度的书,内容涉及当时手工业的各种规范和制作工艺,它是中国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这是先秦记载青铜出版载体制作技术的较早记录。
选文是对齐国工匠分类的讨论,大意为,冶炼金属的工匠有六类,分别为:筑氏、冶氏、凫氏、栗氏、段氏、桃氏;其中筑氏掌治含锡量多的青铜器,冶氏掌治含锡量少的青铜器,凫氏制作乐器,栗氏制作量器,段氏制作农具,桃氏制作长刃的兵器。
此外,选文还提到,用合金有六种不同比例的制作方法,一种是把合金分为六等份而锡占六分之一,叫作钟鼎的比例;一种把合金分为五等份而锡占五分之一,叫作斧斤的比例;一种把合金分为四等份而锡占四分之一,叫作戈戟的比例;一种把合金分为三等份而锡占三分之一,叫作兵刃的比例;一种把合金分为五等份而锡占五分之二,叫作书刀的比例;铜锡各占一半,叫作鉴燧的比例。
在这段针对各类金属器具的讨论中,作者认为青铜载体在众多载体中是承载文字最长久、最可靠的,从文中可知,单是青铜器的制作就分两个工种,分别为筑氏和冶氏,此外青铜载体的制作的成熟以及当时金属冶炼技术的先进也得以充分体现。而研究青铜出版载体与石质出版载体,在中国被称为“金石学”。
三、选文大意是说,书刀长一尺宽一寸,把六把书刀合在一起就能围成一个圆形。这是强调书刀刀脊弯曲弧度,每把书刀弧度为1/6圆弧。书刀要求刃口始终像新的一样,即使锋口磨损了,铜质还是没有瑕疵。
前文提到了青铜载体在制作工艺上不同比例的调整,本段选文主要是说书刀的制作与使用。关于书刀的作用,一是由于先秦时期纸张并未发明,因此存在书刀作为刻写文字工具的可能性,二是竹简木牍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到的出版载体中居主要地位,书刀也可用于削去那些写错的字,三是通过书刀刮削出竹简木牍的形制。考察战国、秦、汉墓葬与遗址中考古发现的书刀,皆无类似现今刻刀的形制,似乎都无法用于在竹木上刻字。尽管如此,现在无法据此而否定有刻字书刀及刻字简牍的存在。[26]
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书刀不仅得以应用,并且还有较高的质量要求,体现在“欲新而无穷,敝尽而无恶”,“刻”是先秦的一种主要出版手段,不论是龟甲兽骨还是青铜金石,都需要通过刻来将文字、图画等出版符号与不同的出版载体相结合,当然刻写的这种方式,存在着刻写不便、携带不便等弊端,但这不妨碍这种雕刻手段成为一门工艺,在我们现在的出版活动中仍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刻印章。
四、《庄子·田子方》以人名“田子方”为篇名。本篇由十一则寓言故事组成,各则寓言故事虽然各有主旨,但大体都是围绕一个“真”字生发。选文说的故事就是宋元君要画画,众位画师都来了,受了君命在旁边作揖而立,湿润笔墨准备着,而且门外还有一半的人。有一位后到的画师,从容闲适、不慌不忙地走着,领了君命拜揖后也不在那站着,而往馆舍走去。宋元公派人去看,见他脱掉上衣赤着上身盘腿而坐。宋元公说:“可以了,这位就是真正的画师。”
选文中的“舐笔和墨”应该是用水湿润毛笔和研磨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人民已经懂得了制墨研磨,用毛笔蘸着墨水写字的技术了。笔墨的成熟标志了书写的成熟,也就进一步显示了当时手抄复制出版文化的发展状态。
五、《吕氏春秋·离俗览》是《吕氏春秋》“八览”中的其一。《吕氏春秋》内容从开天辟地说起,一直说到做人务本之道、治国之道以及如何认识、分辨事物、如何用民、为君等,“八览”主要论述人事,以人为中心,基本上属于察览人情之作,围绕人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个人修养展开。其中《离俗览·适威》就是讨论君主治民要适当施威,但不能违反人之常情,对各种事情实行的准则要认真审查,才能在百姓那里得到好的反馈。整体上反映了作者的民本思想。
该选文的大意为:古代当君主的人,用仁和义治理百姓,用爱和利使百姓安定,用忠和信引导百姓,致力于为民除害,想着为民造福。所以百姓对于君主来说,就像把玺印打在封泥上一样,用方形的按压就成为方形的,用圆形的按压就成为圆形的。也就是说君主如何对待百姓,就会收到同等回报。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将君民关系的讨论与印玺相比较,可见古人对印玺过程的认识。再者,通过作者的比喻,还可以了解到印玺就是将玺印在印泥中,然后再印到纸上的过程。印章作为出版载体的功能常常为出版研究所忽视,但从印章的历史流变过程可以看到印章的发展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现代水印等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27]
(周家翠)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琢:雕琢。
[3] 槃:同“盘”。
[4] 齐:比例。下齐指含锡量多的青铜器,上齐指含锡量少的青铜器。
[5] 声:指乐器。
[6] 量:指用来测量的器具。
[7] 镈(bó):指一种古代金属锄类农具。
[8] 刃:指兵器。
[9] 六齐:指六种比例配方。六齐的理解有两种:一种是把“金”理解为单质的铜,另一种理解为整个青铜合金。理解不同,在计算锡铜比例上就不一样。
[10] 六分:指六等分;居一,指锡居一份,即铜锡比为6∶1。文中各项比例类此。
[11] 半:指一半。
[12] 鉴燧:点火铜具。
[13] 削:书刀。
[14] 长尺博寸:削长1尺,则宽1寸。
[15] 规:圆形。
[16] 无恶:没有瑕疵。
[17] 宋元君: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第二十六任君主。
[18] 舐:湿润。
[19] 儃:多音字,这里读作tǎn,形容从容、休闲的样子。
[20] 舍:馆舍,文中指画师画画的地方。
[21] 裸:这里指赤着上身。
[22] 玺:又称“印”,秦以后特指皇帝专用的印章。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
[23] 涂:指印泥。古代文书囊笥外加绳捆扎,在绳结处以胶泥加封,以防泄密和失窃。
[24] 抑:按压。
[25] 圜:通“圆”,这里指圆形。
[26] 胡平生、马月华:《〈简牍简署考〉校注》,47页,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7] 万安伦、崔潇宇、刘苏:《对印章出版史地位的再认识》,载《出版科学》,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