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珂
字学不讲久矣,今文非古,讹以传讹。魏晋以来,则又厌朴拙[1],耆[2]姿媚,随意迁改,义训混淆,漫不可考,重以避就名讳,如操之为掺,昭之为佋[3],此类不可胜举。唐人统承西魏,尤为谬乱。至开元所书五经,往往以俗字易旧文,如以“颇”为“陂”,以“便”为“平”之类更多。五季[4]而后,镂版传印,经籍之传虽广,而点画义训讹舛自若。今所校,本之以许慎《说文》、张参《五经文字》、唐玄度《九经字样》、顔鲁公《干禄书》、郭忠恕《佩觿[5]集》、吕忱《字林》、秦昌朝《韵略分毫补注字谱》,参以毛晃《增韵》,及其子居正所著《六经正误》,其有甚骇俗者,则通之以可识者(谓如“宐”之为“宜”,“晉”之为“晋”之类,皆取之石经遗文),非若近世眉山李肩吾从周所书《古韵》,及文公《孝经刊误》等书,纯用古体也。凡此者,实与同志之精于字学者,逐一探讨折中,不使分毫差误,虽注字,偏旁点画必校,庶几圣经贤传,不堕于俗学之陋,当为世所善矣!
本文节选自《相台书塾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字画》,(宋)岳珂著。万安伦、曹继华、刘苏据《知不足斋丛书五》1980年京都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版第3320页点校。
【导读】
岳珂(1183—约1242),是抗金名将岳飞嫡孙。《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6](下文简称《沿革例》)是岳珂根据南宋廖莹中刊刻九经时的《九经总例》充实而成。岳珂,字肃之,号亦斋,晚号倦翁,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于嘉兴(今属浙江)居住。岳珂著述丰富,是宋代刻书名家。著有《吁天辩诬》《天定录》等书,结集为《金佗稡编》二十八卷,《金佗续编》三十卷,这些是研究岳飞的重要资料。除此之外,还有《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一卷,《春秋名号归一图》二卷,《三命指迷赋》一卷,《宝真斋法书赞》二十八卷,《愧郯录》十五卷,《宝晋英光集》八卷,《桯史》十五卷。此外据《玉楮集》卷三记载,还撰有《东陲事略》《西陲奏稿》。据《道光嘉兴府志》卷五三《经籍志》记载,还撰有《小戴记集解》《续东几诗余》。又据清人伍宗曜《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跋》记载,还撰有《读史备亡捷览》。可惜诸多著作已佚失,没传下来。
《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是至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有关编辑校勘出版业务工作的条例”[7]。这个校勘条例分为书本、字画、注文、音释、句读、脱简、考异七个方面。全篇采用举例的方式,阐述上述校勘条例的沿革问题,是我国校勘学史上最为完整、系统、详备的文献。各部分内容概括如下:
“书本”中介绍南宋九经版本的修订和底本选择情况。“字画”中评议魏晋以来古籍文字的演变情况,以及相台书塾改动文字的依据和原则。“注文”中提出“以疏考注”的方法,列十三例说明这种校勘方法的具体使用。“音释”中列举九经注音中需要编辑人员注意的十八个条例,其中第九条是关于注音方法,第十一条说明有些情况的音以吴音为准,第十五条、第十六条说明“字同音异”的情况,第十七条、第十八条说明有些注意与《经典释义》情况不同。这十八条后剩余条目主要为四种情况:重复累赘注音;注音有误;注音多余;注音遗漏。“句读”中介绍九经中每本句读的情况以及本文中增加句读的依据。“脱简”中介绍前人对脱简的处理方法以及本文中的处理方式。“考异”中主要举23例说明不同情况,第一例中说明古籍用字上使用“音近字”的问题,第二例说明避讳字的处理情况等。此外还有“春秋年表”总结年表的错误之处以及此卷的修订情况,“春秋名号归一图”归结九经各本的错误之处以及此卷的修订情况。《沿革例》中关于校勘整理的方法散落在各个部分中,本篇主要以“字画”为例,探讨古籍整理过程关于出版符号的处理。
语言文字变动有序,一些文字和注音与编辑者所处时代的用法不同。《沿革例》对于经文符号校勘,主张不“纯用”古体的同时“不堕于俗学之陋”。作者拒斥魏晋以来“厌朴拙,耆姿媚,随意迁改”古籍的做法。唐开元以后社会中又盛行“以俗字易旧文”,如“颇”改作“陂”,“便”改作“平”之类不胜枚举。作者并不主张一味恢复古体。这无疑是一条重要又稳妥的校勘原则,如要一概恢复古体,就难免矫枉过正,而一旦“过正”,便与魏晋以来的做法殊途同归。在整理中,遇到相异字符的部分,要邀请与古籍相关内容关系密切的专家学者参与,请教文字学专家参与解决有关文字的修改和替换问题。“实与同志之精于字学者,逐一探讨折中,不使分毫差误,虽注字,偏旁点画必校,庶几圣经贤传,不堕于俗学之陋。”由此可见《沿革例》校勘原则的可贵之处,讲求实际,不好高鹜远,而这正是校勘中所应遵循的原则之一。
因篇幅所限,仅以“字画”中关于出版符号的校勘为探讨对象。就目前出版符号的校对来看,针对不同学科的字符校对,遇见有疑问的地方,也要请该学科专家进行协助,从而减少错误或歧义。《沿革例》中其他条例提出的校勘原则,其中体现的校勘整理经验对我们现如今的校对工作来说,都有重要的学习参考价值。
(刘苏)
[1] 朴拙:质朴率真。
[2] 耆,此处读作shì,同“嗜”,爱好。
[3] 佋(zhāo):古同“昭”。
[4] 五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
[5] 觿(xī):古代一种用骨、玉解结的锥子,亦指由象骨制成的解绳结饰物。
[6] 有学者认为该书作者为岳浚,或岳氏,此处依据选文定为岳珂,不予深究。
[7] 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108页,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