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怀瓘
(一)古文
案[1]古文者,黄帝史苍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2]圆曲之势,俯察龟文[3]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孝经援神契》[4]云“奎主文章,苍颉仿象”是也。夫文字者,总而为言,包意以名事也。分而为义[5],则文[6]者祖父,字者子孙,得之自然,备其文理。象形之属,则谓之文;因而滋蔓,母子[7]相生,形声、会意[8]之属,则谓之字。字者,言孳乳[9]浸多也。题之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舒[10]也,著也,记也。著明万事,记往知来。名言诸无[11],宰制群有。何幽不贯,何往不经。实可谓事简而应博,岂人力哉!
《易》曰:“上古结绳以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12]。”夫至德之道,化其性于未然之前;结绳之教,惩其罪于已然之后。故大道衰而有书,利害萌而有契。契为信不足,书为言立征。书契者,决断万事也。凡文书相约束皆曰契。契亦誓也,诸侯约信曰“誓”。故《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13]。”是知契者,书其信誓之言,而盟之滥觞[14],君臣之大约也。亦谓刻木剖而分之,君执其左,臣执其右,即昔之铜虎竹使,今之铜鱼,并契之遗象[15]也。
皇甫谧[16]曰:“黄帝史苍颉造文字,记言行,策藏之,名曰‘书契’。”故知黄帝导其源,尧、舜扬其波,是有虞、夏、商、周之书,神化典谟[17],垂范万世。及周公[18]相成王,申明[19]礼乐,以加朝祭服色尊卑之节,又造《尔雅》[20],宣尼[21]、卜商[22],增益润色,释言畅物,略尽训诂[23]。及秦用小篆,焚烧先典,古文绝矣。汉文帝时,秦博士伏胜[24]献《古文尚书》,时又有魏文侯乐人[25]窦公,年二百八十岁,献《古文乐书》一篇。以今文考之,乃《周官》之《大司乐》章也。
赞曰:“邈邈[38]苍公,轩辕之史。创制文字,代彼绳理[39]。粲若星辰,郁为纲纪[40]。千龄万类,如掌斯视。生人盛德[41],莫斯之美。神章灵篇[42],自兹而起。”
(二)大篆
案大篆者,周宣王太史史籀[43]所作也,或云柱下史[44]始变古文,或同或异,谓之为“篆”。篆者,传也,传其物理[45],施之无穷。甄酆定六书[46],三曰“篆书”;八体书法[47],一曰“大篆”。又《汉书·艺文志》云:“史籀十五篇。”并此也。以史官制之,用以教授,谓之史书,凡九千字。秦赵高善篆,教始皇少子胡亥书。又汉文帝、王遵、严延年并工史书是也[48]。秦焚书,惟《易》与史篇得全。《吕氏春秋》云:“苍颉造大篆。”非也。若苍颉造大篆,则置古文何地?所谓籀、篆,盖其子孙是也。(蔡邕[49]《大篆赞》云:“体有大篆,巧妙入神。或象龟文,或比龙鳞。纡体放尾[50],长翅短身。延颈负翼,状似凌云。”)史籀,即大篆之祖也。
赞曰:“古文玄胤[51],太史神书。千类万象,或龙或鱼。何词不录,何物不储。怿思通理[52],从心所如。如彼江海,大波洪涛。如彼音乐,干戚羽旄[53]。”
(三)籀文
案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与古文、大篆小异。后人以名称书,谓之“籀文”。《七略》[54]曰:“史籀者,周时史官教学童书也,与孔氏壁中古文异体。”甄酆定六书,二曰“奇字”是也。其迹有《石鼓文》[55]存焉,盖讽宣王畋猎[56]之所作,今在陈仓[57]。李斯小篆,兼采其意。史籀,即籀文之祖也。
赞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58]。苍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
(四)小篆
(五)八分
案八分者,秦羽人[68]上谷王次仲所作也。王愔[69]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70],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又萧子良[71]云:“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二家俱言后汉,而两帝不同。且灵帝之前,工八分者非一,而云方广,殊非隶书。既言古书,岂得称隶。若验方广,则篆、籀有之。变古为方,不知其谓也。案《序仙记》云:“王次仲,上谷人,少有异志,少年入学,屡有灵奇。年未弱冠,变苍颉书为今隶书。始皇时官务烦多,得次仲文简略,赴急疾之用,甚喜。遣使召之,三征不至,始皇大怒,制槛车送之,于道化为大鸟,出在槛外,翻然长引[72],至于西山,落二翮[73]于山上,今为大翮、小翮山,山上立祠,水旱祈焉。”又《魏土地记》云:“沮阳县城东北六十里,有大翮、小翮山。”又阳固[74]《北都赋》云:“王次仲匿术于秦皇,落双翮而冲天。”案数家之言,明次仲是秦人,既变苍颉书,即非效程邈[75]隶也。案蔡邕《劝学篇》“上谷王次仲初变古形。”是也。
始皇之世,出其数书,小篆古形,犹存其半。八分已减小篆之半,隶又减八分之半,然可云子似父,不可云父似子,故知隶不能生八分矣。本谓之楷书:楷者,法也,式也,模也。孔子曰:“今世行之,后世以为楷式。”或云:“后汉亦有王次仲,为上谷太守,非上谷人。”又楷隶初制,大范[76]几同,故后人惑之,学者务[77]之,盖其岁深,渐若八字分散,又名之为八分。时人用写篇章,或写法令,亦谓之章程书。故梁鹄云:“钟繇,善章程书。”是也。夫人才智有所偏工,取其长而舍其短。谚曰:“韩诗郑易挂着壁[78]。”且二王八分,即挂壁之类,唯蔡伯喈乃造其极焉。王次仲,即八分之祖也。
赞曰:“仙客遗范,灵姿秀出。奋研扬波,金相玉质。龙腾虎踞兮势非一,交戟横戈兮气雄逸,楷之为妙兮备华实。”
(六)隶书
案隶书者,秦下邽[79]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80]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81]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82],故名“隶书”。蔡邕《圣皇篇》云:“程邈删古立隶文。”甄酆六书,其四曰“佐书”是也。秦造隶书,以赴急速,惟官司刑狱用之,余尚用小篆焉。汉亦因循,至和帝时,贾鲂[83]撰《滂喜篇》,以《苍颉》为上篇,《训纂》为中篇,《滂喜》为下篇,所谓《三苍》也,皆用隶字写之,隶法由兹而广。郦道元《水经注》曰:“临淄人发古冢,得铜棺,前板外隐起为字,言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也。惟三字是古,余同今隶书,证知隶字出古,非始于秦时。”若尔,则隶法当先于大篆矣。
案胡公者,齐哀公之弟靖胡公也。五世六公,计一百余年,当周穆王时也。又二百余岁,至宣王之朝,大篆出矣。又五百余载,至始皇之世,小篆出焉,不应隶书而效小篆。然程邈所造,书籍共传,郦道元之说,未可凭也。案八分则小篆之捷,隶亦八分之捷。汉陈遵[84]字孟公,京兆杜陵人,哀帝之世为河南太守,善隶书,与人尺牍[85],主皆藏之以为荣,此其创开隶书之善也。尔后锺元常、王逸少各造其极焉。(蔡邕《隶书势》曰:“鸟迹之变,乃惟佐隶。蠲[86]彼繁文,崇兹简易。修短相副,异体同势。焕若星陈[87],郁若云布。纤波浓点[88],错落其间。若钟虡[89]设张,庭燎[90]飞烟;似崇台重宇[91],层云冠山。远而望之,若飞龙在天;近而察之,心乱目眩。”成公绥[92]《隶势》曰:“虫篆既繁,草稿[93]近伪。适之中庸,莫尚于隶。”)程邈,即隶书之祖也。
赞曰:“隶合文质,程君是先。乃备风雅,如聆管弦。长毫秋劲,素体霜妍。摧锋敛折,落点星悬。乍发红焰,旋凝紫烟[94]。金芝[95]琼草,万世芳传。”
(七)章草
案章草者,汉黄门令史游[96]所作也。卫恒、李诞并云:“汉初而有草法,不知其谁。”萧子良云:“章草者,汉齐相杜操[97]始变稿法。”非也。王愔云:“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98],解散隶体粗书之。汉俗简堕,渐以行之。”是也。此乃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俗急就[99],因草创之义,谓之“草书”,惟君长告令[100]臣下则可。后汉北海敬王刘穆[101]善草书,光武器之。明帝为太子,尤见亲幸[102],甚爱其法。及穆临病,明帝令为草书尺牍十余首,此其创开草书之善也。至建初中,杜度善草,见称[103]于章帝。上贵其迹,诏使草书上事。魏文帝亦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惟张伯英造其极焉。韦诞[104]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画微瘦,唯崔氏[105]之法,书体甚浓,结字工巧,时有不及。张芝喜而学焉,转精其巧,可谓草圣,超然绝后,独步无双。”(崔瑗《草书势》云:“书契之兴,始自颉皇。写彼鸟迹,以定文章。章草之法,盖又简略。应时谕指[106],周旋卒迫。兼功并用,爱日[107]省力。绝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108],俯仰[109]有义。方不中矩,圆不副规。抑左扬右,望之若崎。鸾企鸟峙[110],志意飞移。狡兽暴骇,将奔未驰。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畜怒怫郁,放逸生奇。螣蛇赴穴,头没尾垂。机要微妙,临时从宜。”)
怀瓘案:章草之书,字字区别。张芝变为今草,加其流速,拔茅连茹[111],上下牵连。或借上字之下,而为下字之上。奇形离合,数意兼包。若悬猿饮涧之象,钩锁连环之状。神化莫若,变态不穷。呼史游草为章,因张伯英草而谓也。亦犹篆周宣王时作,及有秦篆,分别而有大小之名。魏晋之时,名流君子,一概呼为草,惟知音者,乃能辨焉。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亦章草之捷也。案杜度在史游后一百余年,即解散隶体,明是史游创焉。史游,即章草之祖也。
赞曰:“史游制草,始务急就。婉若回鸾,撄[112]如舞袖。迟回[113]缣简,势欲飞透。敷华垂实[114],尺牍尤奇。并功惜日[115],学者为宜。”
(八)行书
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昇[116]所作也。即正书之小伪[117],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王愔云:“晋世以来,工书者多以行书著名,昔钟元常善行押书是也。”尔后王羲之、献之,并造其极焉。献之常白[118]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稿行之间,于往法固殊也,大人宜改体。”观其腾烟炀火[119],则回禄丧精[120];覆海倾河,则玄冥失驭。天假其魄,非学之功。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121]礼乐,则献不继羲。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122]。夫古今人民,状貌各异,此皆自然妙有[123],万物莫比。惟书之不同,可庶几[124]也。故得之者先禀于天然,次资[125]于功用;而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似本,而各挺之自然[126]。(王珉[127]《行书状》云:“邈[128]乎嵩、岱之峻极,烂若列宿之丽天[129]。纬字挺特[130],奇书秀出。扬波骋[131]艺,余好宏逸。虎踞凤跱,龙伸蠖屈[132]。资胡氏[133]之壮杰,兼钟公之精密。总二妙之所长,尽众美乎文质。详览字体,究寻笔迹。粲[134]乎伟乎,如圭如璧[135]。宛若盘螭之仰势,翼若翔鸾之舒翮。或乃放手飞笔,雨下风驰。绮靡婉娩,纵横流离。”)刘德昇,即行书之祖也。
赞曰:“非草非真,发挥柔翰[136]。星剑[137]光芒,云虹照烂。鸾鹤婵娟,风行雨散。刘子滥觞,钟、胡弥漫[138]。”
(九)飞白
案飞白者,后汉左中郎将蔡邕所作也。王隐、王愔并云:“飞白变楷制[139]也,本是宫殿题署,势既径丈,字宜轻微不满[140],名为‘飞白’。”王僧虔[141]云:“飞白,八分之轻[142]者。”虽有此说,不言起由。按汉灵帝熹平年诏蔡邕作《圣皇篇》,篇成,诣鸿都门上,时方修饰鸿都门,伯喈待诏门下,见役人以垩帚[143]成字,心有悦焉,归而为飞白之书。汉末魏初,并以题署额阁。其体有二,创法于八分,穷微于小篆,自非蔡公设妙,岂能诣此?可谓胜寄冥通[144],缥眇神仙之事也。张芝草书,得易简流速之间;蔡邕飞白,得华艳飘**之极。字之逸越,不复过此二途。迩后羲之、献之,并造其极,其为状也,轮囷萧索[145],则《虞颂》以嘉气[146]非云;离会[147]飘流,则《曹风》以麻衣似雪:尽能穷其神妙也。
卫恒祖述[148]飞白,而造散隶之书,开张[149]隶体,微露其白,拘束于飞白,萧洒于隶书,处其季孟之间[150]也。(刘彦祖[151]《飞白赞》云:“苍颉观鸟,悟迹兴文。名繁类殊,有革有因。世绝常妙,索草钟真[152]。爰[153]有飞白,貌艳艺珍。若乃较析毫芒,纤微和惠[154]。素翰冰鲜,兰墨[155]电制。直准箭飞,屈拟蠖势。”)梁武帝谓萧子云言:“顷见王献之书,白而不飞,卿书飞而不白,可斟酌为之,令得其衷。”子云乃以篆文为之,雅合[156]帝意。既括镞而藉羽[157],则望远而益深。虽创法于八分,实穷微于小篆。其后欧阳询得之。蔡伯喈,即飞白之祖也。
赞曰:“妙哉飞白,祖自八分。有美君子,润色斯文。丝萦[158]箭激,电绕雪雰。浅如流雾,浓若屯云。举众仙之奕奕,舞群鹤之纷纷。谁其覃思,於戏[159]蔡君。”
(十)草书
案草书者,后汉征士[160]张伯英之所造也。梁武帝《草书状》曰:“蔡邕云:‘昔秦之时,诸侯争长[161],简檄[162]相传,望烽走驲。以篆隶之难,不能救速,遂作赴急之书,盖今草书是也。’余疑不然。创制之始,其闲[163]者鲜,且此书之约略,既是苍黄之世,何粗鲁[164]而能识之?”又云:“杜氏之变隶,亦由程氏之改篆。其先出自杜氏,以张为祖,以卫为父,索为伯叔,二王为兄弟,薄为庶息,羊为仆隶者。”怀瓘以为诸侯争长之日,则小篆及楷隶未生,何但于草。蔡公不宜至此,诚恐后诬。案杜度汉章帝时人,元帝朝史游已作草,又评羊、薄[165]等,未曰知书[166]也。欧阳询与杨驸马[167]书章草《千文》批后云:“张芝草圣,皇象八绝[168]。并是章草,西晋悉然[169]。迨[170]乎东晋,王逸少与从弟洽变章草为今草,韵媚宛转,大行于世,章草几将绝矣。”怀瓘案,右军之前,能今草者不可胜数,诸君之说,一何孟浪[171]。欲杜众口,亦犹蹑履[172]减迹,扣钟销音也。
又王愔云:“稿书者,若草非草,草行之际[173]者。”非也。案稿亦草也,因草呼稿,正如真正书写而又涂改,亦谓之草稿,岂必草行之际谓之草耶?盖取诸浑沌天造草昧之意也,变而为草,法此也。故孔子曰“禅谌草创之[174]”是也。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成,上官氏[175]见欲夺之。又董仲舒欲言灾异,草稿未上,主父偃窃而奏之,并是也。如淳[176]曰:“所作起草为稿[177]。”姚察[178]曰:“草犹粗也,粗书为本曰‘稿’。”盖草书之文,粗出于此;草书之先,因于起草。自杜度妙于章草,崔瑗、崔寔父子继能[179],罗晖、赵袭[180]亦法此艺。袭与张芝相善,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下方[181]罗、赵有余。”然伯英学崔、杜之法,温故知新,因而变之,以成今草,转精其妙。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182]。唯王子敬明其深指,故行首之字,往往继前行之末,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即此也。实亦约文该思[183],应指宣言,列缺[184]施鞭,飞廉纵辔[185]也。伯英虽始草创,遂造其极。(索靖《草书状》云:“圣王御世,随时之宜。苍颉既工,书契是为。损之草隶,以崇简易。草书之状也,宛若银钩,飘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于是多才之英,笃艺之彦[186]。役心精微,耽思[187]文宪。守道兼权[188],触类生变。离析八体,靡形不判。骋辞放手,雨行冰散[189]。高音翰厉[190],溢越流漫[191]。著绝艺于纨素,垂百代之殊观。”)张伯英,即草书之祖也。
赞曰:“草法简略,省繁录微[192]。译言宣事[193],如矢应机。霆不暇发,电不及飞。征士已没,道愈光辉。明神在享,其灵有歇。斯艺漫流,终古无绝。”
本文节选自《书断》,(唐)张怀瓘著。万安伦、梁家楠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集部《书断》点校。
【导读】
以上文章悉选自《书断》上卷。作者是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张怀瓘,海陵(今江苏泰州)人。其生卒年月不详,主要活动于唐开元(713—741)年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张怀瓘的书法评论著作有《书断》《证书药石论》《书估》《书议》《玉堂禁经》《用笔十法》《书诀》《六体论》《文字论》等行于世,皆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其又著《画断》,可惜久已亡佚,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引有部分逸文。至于张怀瓘本人书法,其自称:“正、行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书断》是一部书法品评论著。该书初作于开元十二年(724),成于开元十五年(727)。所录皆古今书体及书家人名,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记述颇详。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述各种书体特点及发展源流;中、下卷以“神、妙、能”三品列历代书家传记并评论书法优劣得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书断》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十种书体,分述其所本,各系之以赞。
古文者,始于仓颉造字。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星宿之势,俯察龟鸟之迹,博采众美,合而为字,谓之古文。古文又称“书契”。书契的出现结束了上古时代人们结绳记事的历史。时人多以古文立契、盟誓,君臣之大约,盟军之誓言,以及一分为二的虎符等信物,皆依托古文的出现,从而摆脱了人与人之间“口说无凭”的困窘。古文产生于黄帝时代,经尧、舜推波助澜,至于周公相成王时,已用古文造《尔雅》。秦嬴政统一六国后,焚烧先典,古文绝矣,偶见于坏宅石匣或先秦陵冢。
夫大篆、籀文、小篆三者,渊源颇深。大篆由周宣王太史官史籀所创,由古文演变而来。大篆字形与古文或同或异。秦时赵高善大篆,曾教秦始皇少子胡亥书。始皇焚书坑儒后,留下的大篆书体只有《周易》与史篇。籀文,亦由史籀所创,字形与古文、大篆相差无几,后世以其名唤此书体,即“籀文”。小篆,由秦国丞相李斯在大篆、籀文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废除不宜秦文的六国文字,统一使用小篆,故亦称“秦篆”。战国末期,青铜冶炼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小篆除出现于竹简木牍出版载体外,还多铭题钟鼎,或用符印,至今仍见。
至于八分、隶书二者相生相依,八分在前,隶书在后,由是演变。八分体的创始者为秦时上谷人王次仲。相传王次仲自幼聪慧,尚未成年就把繁琐的古文改为便捷的八分体,始皇帝因此三征王次仲入仕,未果。始皇大怒,令人抓捕王次仲,途中王次仲化而为鸟,鸟翼化而为山。八分体因为与隶书字形相似,所以多被混为一谈。实则不然。作者认为,八分体简化于古文,而隶书又简化于八分,类父子一脉相承矣。而隶书的创始人则是秦下邽人程邈。程邈早年为衙县狱吏,后获罪入狱。在牢狱中苦思十载,乃创隶书。隶书在篆书基础上,把小篆删繁就简,又把其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这样书写起来就更加便捷。然隶书虽产生于秦,却只用于官司刑狱,至汉和帝时《三苍》问世,隶书才走向鼎盛。八分与隶书的出现,体现了文字衍变便捷化的趋势。而文字之便捷化,亦属社会发展之需要。故云,出版符号的字里行间可窥见历史一二。
章草、行书、飞白、草书四类书体均出现于汉代,且多见后汉。章草,由汉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所创,东汉明帝时走向鼎盛。魏文帝时令刘广通草书上事。盖因章奏,后世谓之“章草”。后世张芝喜章草而学焉,转精其巧,集草书之大成,故亦有人把二者混之。然章草即隶书之捷,草书乃章草之捷,二作者相隔百年许,岂能混同?至于行书,后汉颍川刘德昇于楷书、草书之间创之。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三国时期,钟繇、胡昭将其推广,尔后王羲之、献之,造其极焉,谓之集大成者。作者对“二王”行书的评价为“若逸气纵横,则羲谢于献;若簪裾礼乐,则献不继羲。虽诸家之法悉殊,而子敬最为遒拔。”飞白书,由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创。相传东汉灵帝时修饰鸿都门,匠人用刷白粉的帚写字,笔画中丝丝露白,像枯笔所写。蔡邕见后,归作“飞白书”。时汉魏宫阙题字,常见于飞白。羲之、献之,同为飞白书集大成者。至于草书,由后汉张芝所创。草书分为章草和今草,一前一后,文脉相传。张芝学崔瑗、杜度之法,因而变之,乃成今草。其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故世称一笔书者起自张伯英。以上四种文体,衍自前文,便捷易写,或出于西汉,或见于东汉,皆盛于后汉,绝非偶然。汉代前,出版载体多为甲骨钟鼎,竹简木牍,抑或绢帛。或繁重,或昂贵,篇幅抑之,内容限之,凝神书写已属不易,更何况潦草张狂乎?然西汉时初现造纸术,至后汉蔡侯改良,终成“蔡侯纸”。蔡侯纸实乃汉字衍变的重要因素。况两汉时期,盛衰更迭,大事频仍,多见诗赋、书画大家;前启文景,后至三国,激扬文字,璨若星河。何以先秦少之而独汉多乎?盖是翩翩一纸也;然秋毫之躯何以记十年生死、百年兴衰,载千古帝王、万古日月?盖是纤纤一书耳。以此之小,承彼之大;以我之轻,载汝之厚;以己物之海量,容天下之万川。此乃《书断》十种字体衍变之启迪,或亦是未来出版载体发展之趋势。
(梁家楠)
[1] 案:查考。
[2] 奎星:星宿名。二十八星宿之一。西方白虎七宿的第一宿,有十六颗星,相传是主宰天下文运的大吉星。
[3] 龟文:龟背的纹理。
[4] 《孝经援神契》:汉代的一种谶纬之书。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
[5] 分而为义:分开来叙说。
[6] 文:最初的象形文字。
[7] 母子:本源。
[8] 形声、会意:皆为造字方法,属于“六书”。
[9] 孳(zī)乳:演变。
[10] 舒:抒发。
[11] 名言:称说,描述。诸无:众多抽象的道理。
[12] 书契:书写、契刻。代指文字。
[13] 王叔氏不能举其契:此语载《春秋左传·襄公十年》。意谓让王叔氏和伯舆对证,王叔氏拿不出作为凭证的证据。
[14] 滥觞:比喻事物的起源。
[15] 遗象:前代事物流传下来的形状、式样。
[16] 皇甫谧:魏晋医学家。其编撰的《针灸甲乙经》颇负盛名。
[17] 典谟:《尚书》中《尧典》《舜典》《大禹谟》《皋陶谟》等篇的并称。
[18] 周公:西周初期政治家。姓姬,名旦,文王子,武王弟,成王叔。
[19] 申明:郑重宣称。
[20] 《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被视为辞书之祖。
[21] 宣尼:汉平帝元始元年追谥孔子为宣尼公,后称孔子为宣尼。
[22] 卜商:字子夏,春秋末年晋国温地(今河南温县)人;一说卫国人。“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人称卜子。性格勇武,以文学著称,曾为莒父宰。
[23] 训诂:对古书字句所作的解释。
[24] 博士:古代学官名。伏胜:字子贱,原来是秦国博士,世称伏生。
[25]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乐人:古代掌管音乐的官吏。
[26] 石函:石制的匣子。
[27] 河内:古代地区名。春秋战国时期,以黄河以北为河内,黄河以南为河外。
[28] 不准:人名。魏安釐(xī)王:魏昭王之子,魏国第六代国君。
[29] 数体:数种书体。
[30] 论楚事者最妙:指其论楚事者一篇书法最妙。
[31] 甄酆(fēng):西汉平帝时定策功拜少傅,封广阳侯。甄酆善古文。
[32] 省:简化。
[33] 卫恒:西晋书法家,著有《四体书势》,《古文赞》是其中论述古文部分。
[34] 沮诵:黄帝的史官,苍颉为左史,沮诵为右史。
[35] 矫然:坚劲貌。特出:格外突出。
[37] 黄:黄帝。唐:唐尧。
[38] 邈邈:指超凡出众。
[39] 绳理:指结绳记事。
[40] 郁:盛隆。纲纪:纲常,法纪。
[41] 生人:养育万民。盛德:盛大的德行。
[42] 神章灵篇:记录圣贤言行的篇章。
[43] 史籀(zhòu):周宣王时为史官。
[44] 柱下史:周秦官名,即汉以后的御史。
[45] 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
[46] 六书:指古文、奇字、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六种书体,亦称“六体”。
[47] 八体书法:八种书体。秦统一文字,废除不符合秦文的六国文字,定书体为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蜀书、殳书、隶书八种。
[48] 王遵:汉元帝时人,官益州刺史,东平王相。严延年:东海下邳人,汉宣帝时迁涿郡太守。史书:即史籀书,大篆。
[49] 蔡邕(133—192):陈留郡圉(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人。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50] 纡体放尾:盘曲体势,拉长篆体。
[51] 玄胤:后嗣,子嗣。
[52] 怿(yì)思:怡悦之思。通理:通达事理。
[53] 干戚:盾与斧,亦为武舞时所执的舞具。羽旄(máo):文舞时所执的雉羽和旄牛尾。《礼记·乐记》:“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54] 《七略》:汉代刘歆所撰。我国最早的图书目录分类著作。
[55] 《石鼓文》:东周初秦国刻石文字。在十面鼓形石上,用籀文分刻十首四言韵文,记述秦国国君的游猎情况。
[56] 畋(tián)猎:打猎。
[57] 陈仓:古地名,今陕西宝鸡市。成语“暗度陈仓”之“陈仓”即指此地。
[58] 缨组:结冠的丝带。
[59] 增损:增加或减少,指文字上的修改。
[60] 离:卦名。六二:下卦中的阴爻。
[61] 棼(fén)缊:形容错杂盘踞。
[62] 研桑:技研和桑弘羊的并称,二人皆为古之善计算者。诘曲:曲折。
[63] 离娄:古时视力极强的人。
[64] 般倕:古时巧匠公输般和舜臣倕的并称,泛指巧匠。辞巧:不敢称巧。
[65] 籀诵:史籀与沮诵的并称。韬瀚:不写作。
[66] 摛:铺陈。
[67] 于飞:偕飞。
[68] 羽人:神话中的飞仙。
[69] 王愔:北朝书家,书法评论家。
[70] 波势:波磔(zhé)之笔势。
[71] 萧子良(460—494):字云英,南兰陵(今常州西北)人,竟陵郡王,善书法。
[72] 长引:指声音拉得很长。
[73] 翮(hé):指鸟的翅膀。
[74] 阳固(466—523):字敬安,北魏北平无终(今河北玉田)人。宣武帝登基后,阳固任治书之职。宣武帝醉心佛法,外戚专权,阳固作《南北二都赋》讽谏。后因得罪权贵王显而被免职。
[75] 程邈:秦代书法家。相传他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
[76] 大范:大概的体式。
[77] 务:从事;致力。
[78] 韩诗:《诗》之学派之一,西汉初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郑易:东汉郑玄所著的《周易郑注》。挂着壁:比喻搁置不用。
[79] 下邽(guī):地名。战国时秦置县,其后屡有废置。今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北部。
[80] 覃(tán)思:深思。
[81] 善:赞赏。
[82] 隶人:指职位低贱的官吏。佐书:帮助书写。
[83] 贾鲂(fáng):汉和帝时郎中,东汉著名书法家。
[84] 陈遵:西汉人,初为河南太守,复为九江及河内都尉,封嘉威侯。性嗜书,颇负书名。
[85] 尺牍:信札,书信。
[86] 蠲(juān):除去。
[87] 陈:排列。
[88] 纤波浓点:指书迹中笔画粗细相间。
[89] 钟虡(jù):饰以猛兽形象的悬乐钟的格架。
[90] 庭燎:古代庭院中照明的火炬。
[91] 崇台重宇:形容气势恢宏的建筑。
[92] 成公绥:字子安,东郡白马人,魏明帝时书法家、文学家。
[93] 草稿:指草书或章草。
[94] 乍发红焰,旋凝紫烟:皆谓作书时状态激昂。
[95] 金芝:金色芝草,一种仙药。形容字迹雍容高贵。
[96] 史游:汉元帝时黄门令。精字学,工书法。约在公元前40年作《急就章》一篇。
[97] 杜操:东汉书法家。字伯度(避曹操讳,魏晋人改称为杜度),京兆杜陵(今陕西省长安市)人,生卒年不详。为御史大夫杜延年曾孙,章帝时为齐相。擅长章草。
[98] 《急就章》:又名《急就篇》,全文共一千三百九十四字,洋洋大观,无一复字,为童蒙识字之书,文辞雅奥,非他蒙学诸书可及。
[99] 赴俗:因日常事务。急就:匆促而成。
[100] 君长:国君与卿大夫。告令:犹命令。
[101] 刘穆:一作刘睦(?—74),少好学,博通群书,结交甚广,书法造诣亦甚高,当时以为楷则。
[102] 见:被。亲幸:宠幸。
[103] 见称:受到称誉。
[104] 韦诞(179—254):字仲将,三国魏书法家、制墨家,京兆(今西安)人。
[105] 崔氏:指崔瑗(77—146),字子玉,崔骃之子,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东汉著名书法家、文学家、学者。尤善草书,师法杜度,并称“崔杜”。后来张芝取法崔、杜,其书大进,成为汉代草书之集大成者。
[106] 应时:顺应时变。谕旨:表面意思。
[107] 爱日:珍惜时日。
[108] 法象:指字的势态。
[109] 俯仰:原指举动。此指字的点画取势。
[110] 企:踮起脚。峙:站立。
[111] 拔茅连茹:比喻递相推荐引进,今指今草字多相连,映带而生。
[112] 撄(yīng):缠绕。
[113] 迟回:犹徘徊。
[114] 敷华:犹敷荣。垂实:结出果实。
[115] 并功惜日:功效一样而节省时间。
[116] 颍川:郡名,秦王政十七年置,以颍水得名。刘德昇:字君嗣,颍川(今禹州市)人,东汉桓帝、灵帝时著名书法家。传为行书书法创始人,因创造了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字体,被后世称为“行书鼻祖”。
[117] 伪:通“讹”,改变。
[118] 白:告语;陈述。
[119] 炀(yáng)火:烈火。
[120] 回禄:传说中的火神。丧精:神不守舍。
[121] 簪裾:古代显贵者的服饰。喻指王羲之的书法中正平和。
[122] 遒拔:雄健超拔。
[123] 妙有:道家指超乎“有”和“无”以上的原始存在。
[124] 庶几:近似。
[125] 资:依靠,凭借。
[126] 挺:生长,生出。挺之自然:出于自然。
[127] 王珉(351—388):晋人,字季琰,小字僧弥,王珣弟。少有才艺,善行书,名出珣右。
[128] 邈:高远,超卓。
[129] 列宿:众星宿,特指二十八星宿。丽天:谓光华照耀的天宇。
[130] 挺特:超群特出。
[131] 骋:展示。
[132] 蠖(huò)屈:形容像尺蠖一样的屈曲之形。蠖:虫名。北方称步曲,南方称造桥虫,爬行时一屈一伸,为害虫。
[133] 胡氏:胡昭(161—250),字孔明,颍川(今河南禹州)人。三国时期隐士、书法家。胡昭善长隶书,与钟繇、邯郸淳、卫觊、韦诞齐名。有“钟氏小巧,胡氏豪放”之说,世人并称“钟胡”。
[134] 粲:鲜明、美好的样子。
[135] 圭、璧:泛指贵重的玉器。
[136] 柔翰:指毛笔。
[137] 星剑:宝剑。
[138] 弥漫:推广。
[139] 楷制:指八分之法。
[140] 轻微不满:谓字体宜疏朗。
[141] 王僧虔(426—485),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南北朝时期刘宋、南齐官员、书法家,出身“琅邪王氏”,为东晋丞相王导玄孙、侍中王昙首之子。书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骨力。
[142] 轻:用力要轻,方能出白。
[143] 垩帚:粉刷墙壁的工具。
[144] 胜寄:美好的寄托。冥通:感通神明。
[145] 轮囷(qūn):盘曲貌。萧索:谓消散。
[146] 嘉气:瑞气。
[147] 离会:分离聚合。
[148] 祖述:仿效。
[149] 开张:张开;舒展。
[150] 季孟:犹伯仲之间,不相上下。
[151] 刘彦祖:名绍,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咸康世历御史中丞、侍中尚书、豫章太守。善小篆,工飞白,称一时之秀。
[152] 索草钟真:指索靖的草书和钟繇的真书。
[153] 爰(yuán):及;到。
[154] 和惠:温和惠润。
[155] 兰墨:华美的墨。
[156] 雅合:正好相合。
[157] 括镞(zú):箭簇。藉羽:凭借羽毛。箭尾嵌入羽毛,以便其在飞行中保持平衡。
[158] 丝萦:形容飞白书的渴笔。
[159] 於戏(wūhū):犹呜乎,感叹词。
[160] 征士:不就朝廷征辟的士人。
[161] 争长:犹争霸。
[162] 简檄:官府文书。
[163] 闲:通“娴”,娴熟。
[164] 粗鲁:指普通人。
[165] 羊、薄:指羊欣、薄绍之。
[166] 未曰知书:不知书法变迁。
[167] 杨驸马:杨师道,字景猷,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人,清警有才思。入唐,尚桂阳公主,封安德郡公。善草隶。
[168] 八绝:皇象的草书、曹不兴的绘画、严武的围棋、菰城郑妪的算相、吴范的善候风气、赵达的算术、宋寿的解梦和刘敦的天文并称“八绝”(亦称“吴之八绝”)。
[169] 悉然:都是这样。
[170] 迨:等到。
[171] 一何:多么。孟浪:荒诞而无边际。
[172] 蹑履:穿鞋。亦指趿拉着鞋。
[173] 草行之际:草书与行书之间。
[174] 禅谌:郑国大夫。草创之:朱熹注,谓造为草稿也。
[175] 上官氏:上官大夫,战国时楚国大臣。为人奸佞,妒贤忌能。
[176] 如淳:三国时魏冯翊(治所今陕西大荔)人,官陈郡丞。曾为《汉书》作注。
[177] 稿:稿本,底本。
[178] 姚察:字伯审,吴兴武康(今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人,南朝史学家。
[179] 继能:谓继承章草之法。
[180] 罗晖:东汉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字叔景,官至羽林监。善草。赵袭:字元嗣,长安(今西安)人,曾任敦煌太守,与罗晖并以能草见重关西。
[181] 方:比较。
[182] 气候通而隔行:谓笔势气息与下一行仍相同。
[183] 该思:广博之思。
[184] 列缺:指高空中闪电所现的空隙。
[185] 飞廉:风神。纵辔(pèi):放开马缰,纵马奔驰。此二句借用来形容草书雄健之势。
[186] 笃艺:笃志于艺文。彦:才俊。
[187] 耽思:深入思考研究。
[188] 守道:坚守道理。兼权:全面衡量。指在继承古人时又有权衡取舍。
[189] 雨行冰散:形容运笔急速。
[190] 翰厉:犹激越。
[191] 溢越流漫:谓水奔流恣肆,形容笔势之疾。
[192] 录微:采用简单的方式。
[193] 译言宣事:指书写文章书信或表达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