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式
臣闻庖牺氏[1]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2]彰[3]其彩。古史[4]仓颉,览二象[5]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6]以纪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7];载之方册[8],则万品[9]以明。迄于[10]三代,厥体[11]颇异,虽依类取制[12],未能悉殊[13]仓氏矣。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仓颉之遗法[14]也。及宣王太史[15]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16]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孔子修[17]《六经》,左丘明述[18]《春秋》,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言。
其后,七国殊轨[19],文字乖别[20]。暨秦兼[21]天下,丞相李斯乃奏,罢[22]不合秦文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23]史籀大篆,或颇省改[24],所谓小篆者也。于是秦烧经书,涤除旧典,官狱繁多,以趋约易[25],始用隶书,古文由此息[26]矣。隶书者,始皇时衙吏下邽程邈附[27]于小篆所作也。世人以邈徒隶[28],即谓之隶书。故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
汉兴,有尉律学[29],复教以籀书,又习以八体,试之课最[30],以为尚书史。书或有字不正,辄举劾[31]焉。又有草书,莫知谁始。考其形画,虽无厥谊[32],亦是一时之变通也。孝宣时,召通《仓颉篇》者,张敞从受[33]之。凉州刺史杜邺、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34]等百余人说文字于未央,以礼为小学元士[35]。黄门侍郎扬雄采以作《训纂篇》。及亡新居摄,自以运应[36]制作,使大司马甄丰校文字之部,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三曰篆书,云小篆也;四曰佐书,秦隶书也,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共王[37]坏孔子宅而得《尚书》《春秋》《论语》《孝经》也。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书体与孔氏壁中书又类,即前代之古文矣。
后汉郎中[38]扶风曹喜,号曰工篆[39],小异斯法,而甚精巧。自是后学,皆其法也。又诏侍中贾逵[40]修理旧文[41],殊艺异术[42],王教一端[43],苟有可以加于国者,靡不悉集。逵即汝南许慎古学之师也。后慎嗟时人之好奇,叹俗儒之穿凿,惋文毁于凡誉,痛字败于庸说,诡更[44]任情,变乱[45]于世,故撰《说文解字》十五篇。首一终亥[46],各有部居[47],苞括六艺群书之诂[48],评释百代诸子之训,天地、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珍异、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可谓类聚群分[49],杂而不越,文质彬彬,最可得而论也。左中郎将陈留蔡邕采李斯、曹喜之法,为古今杂形,诏于太学立石碑,刊载五经,题书楷法,多是邕书也。后开鸿都[50],书尽其能,莫不云集,于时诸方献篆,无出邕者。
魏初,博士清河张揖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究诸[51]《埤》《广》,缀拾遗漏,增长事类[52],抑亦于文为益者也。然其《字诂》,方之许篇,古今体用[53],或得或失矣。陈留邯郸淳亦与揖同时,博开古艺,特善《仓》《雅》、许氏字指、八体、六书,精究闲理[54],有名于揖,以书教诸皇子。又建《三字石经》[55]于汉碑之西,其文蔚焕,三体复宣。校[56]之《说文》,篆、隶大同,而古字少异。又有京兆韦诞、河东卫觊二家,并号[57]能篆。当时楼观榜题、宝器之铭,悉是诞书,咸传之子孙,世称其妙。
晋世义阳王典词令任城吕忱[58]表上《字林》六卷,寻其况趣[59],附托许慎《说文》,而按偶[60]章句,隐别[61]古籀奇惑之字,文得正隶,不差篆意。忱弟静别仿故左校令李登[62]《声类》之法,作《韵集》五卷,使宫、商、角、徵、羽各为一篇,而文字与兄便是鲁、卫[63],音读楚、夏,时有不同。
臣六世祖琼,家世陈留,往晋之初,与从父应元俱受学于卫觊,古篆之法,《埤仓》《雅》《言》《说文》之谊,当时并收善誉,而祖至太子洗马,出为冯翊郡。值[68]洛阳之乱,避地河西,数世传习,斯业所以不坠。世祖太延中,皇风西被,牧犍内附。臣亡祖文威杖策归国,奉献五世传掌之书,古篆八体之法,时蒙褒录,叙列于儒林,官班文省,家号世业。暨臣暗短,识学庸薄,渐渍家风,有忝无显。但逢时来,恩出愿外,得承泽云津,侧沾漏润,驱驰文阁,参预史官,题篆宫禁,猥同上哲。既竭愚短,欲罢不能,是以敢藉六世之资,奉遵祖考之训,窃慕古人之轨,企践儒门之辙,辄求撰集古来文字,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音注》《籀篇》《尔雅》《三仓》《凡将》《方言》《通俗文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以类编联,文无重复,统为一部。其古籀[69]、奇字、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之谊,各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脱蒙许[70],冀省百氏之观,而周文字之域,典书秘书,所须之书,乞垂敕给付;并学士五人尝习文字者,助臣披览;书生五人,专令招写。付中书、黄门、国子祭酒一月一监,评议疑隐,庶无讹谬。所撰名目,伏听明旨。
诏曰:“可如所请,并就太常,兼教八分书史也。其有所须,依请给之,名目待书成重闻。”式于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四十篇,大体依许氏为本,上篆下隶。
本文节选自《论书表》,(北魏)江式著。万安伦、吴莹莹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影印本点校。
【导读】
《论书表》是北魏书法家江式奏请撰写《古今文字》的表章。江式(?—523),字法安,陈留(今河南开封)人,南北朝时期北魏书法家、文字学家、训诂学家。江式出身书法世家,“六世祖琼,字孟琚,晋冯翊太守,善虫篆诂训。父绍兴,高允奏为秘书郎,掌国史二十余年,以谨厚称。”(《北史·江式传》)江式年少时就继承家学,尤其擅长篆书,洛阳京都宫殿诸门板题,都由江式书写。正光年间,官至骁骑将军,兼著作郎。曾经撰集字书40篇,依据许慎《说文》为文,上篆下隶,为《古今文字》,尚未完成而逝。
《论书表》是著名的北朝魏书法理论著作,在这篇表章中,江式系统地论述了文字的历史源流、发展演变,以及历代在文字符号方面研究的重要成果。从远古时代图画文字,到“仓颉造字”代替“结绳记事”开始论起,指出了文字在记事、维持朝廷次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到了夏商周时期,出现与古文不同的新字体——“籀书”。秦统一天下后,焚书坑儒,烧毁典籍,古文被废弃,开始使用隶书,作者总结了秦代出现的八种书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到了汉代,又再次兴起“籀书”,重新学习八体书,由于书写不正规出现了“草书”这一新的字体。王莽当政时期,又派官员校订文字部,改古文,出现了“六书”,即:“古文、奇字、篆书、小篆、佐书、缪篆、鸟虫书。”
文字符号是出版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有着悠久历史,还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作者以丰富的史料、详细而系统的论述,自上而下地梳理文字的演变过程,对于研究古代出版史和文化史具有重要及深远的意义。《论书表》中江式不仅梳理文字演化发展,还看到了文字符号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风俗教化、维系社会的重大作用。所以在表章中,他认为在大魏世道更易、风尚迭变,是因为文字失真,“文字改变,篆书字形错误,隶字体势失真。世俗之学鄙陋之习,又加伪造;诡辩之士,以意测为疑问,炫耀迷惑于世,难以改正”。而文字作为六艺的基础、王教的发端,是连接古今的基础,只有树立好文字这一根本基础,才能够正社会风气,避免出现更多的鄙陋之习,充分肯定了文字的符号意义,这对于后世以及文字自身的演变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针对社会出现的鄙陋之习,江式提出了《论书表》的目的:编撰《古今文字》,希望通过文字来正名。出生在六世古文世家的江式从小受家庭的熏陶训导,具有极高的文字造诣,加之对古人的道德风范的羡慕,江式想撰集古今文字,从文化层面来规范社会,从中我们也看出江式是一名儒家学派的坚决维护者。他对编撰《古今文字》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构想,主要内容来源是“以许慎《说文》为主,爰采孔氏《尚书》《五经注音》《籀篇》《尔雅》《方言》《通俗文字》《埤仓》《广雅》《古今字诂》《三字石经》《字林》《韵集》诸赋文字有六书之谊者”。他还提出了具体的编撰方式:“以类编联,文无重复,统为一部。其古籀、奇字、俗隶诸体,咸使班于篆下,各有区别。诂训假借之谊,各随文而解;音读楚、夏之声,并逐字而注。其所不知者,则阙如也。”江式通过自己有理有据的论证、行云流水的文笔,最终获得了皇帝的首肯,按照他的设想《古今文字》得以编撰。本文为研究中国古今文字的出版符号系统和古代编辑出版学提供了珍贵史料记载,也让我们看到古人严谨慎重的编辑出版态度,而这值得所有出版人致敬学习。
(吴莹莹)
[1] 庖牺氏:指伏羲。
[2] 灵龟:有灵应的龟兆。《易·颐》:“舍尔灵龟,观我朵颐。”疏:“灵龟,谓神灵明鉴之龟兆。”
[3] 彰:彰显。
[4] 古史:古史官,记录历史的官员。仓颉为黄帝右史。
[5] 二象:指阴阳。
[6] 书契:指文字。
[7] 以:有。叙:次序,次第。
[8] 方册:指典籍。
[9] 万品:万事万物,万类。
[10] 迄于:到。
[11] 厥:代词,其。厥体,其形体。
[12] 依类:类似,大致相同。取制:谓求取制定。指制定文字。
[13] 悉殊:完全不同。
[14] 遗法:遗留下来的制字规则。
[15] 太史:官名。掌记载史事、编写史书、起草文书,兼管国家典籍和天文历法等。
[16] 古文:指自仓颉到太史籀著《大篆》前的文字。
[17] 修:编纂。
[18] 述:阐述前人成说。
[19] 殊轨:异轨。
[20] 乖别:不同。
[21] 暨:至,到。兼:兼并,并吞。
[22] 罢:取消。
[23] 取:根据,依据。
[24] 颇:稍微。省改:简化改变。
[25] 以趋约易:因求简易。
[26] 息:消失,不再使用。
[27] 附:从属,附带。
[28] 徒隶:刑徒奴隶,指服役的犯人。
[29] 尉律学:有关尉律的学问,汉代律令为廷尉掌管,因称律令为“尉律”。
[30] 试之课:考查的课分。最:考查的等级,以上等为最。
[31] 举劾:上奏弹劾。
[32] 厥谊:其义。“谊”通“义”。
[33] 从受:随从受教育,随从学习。
[34] 征礼:征聘爰礼。
[35] 小学元士:即文字学元士。
[36] 自以:自认,自以为。运应:顺应期运,顺应时势。
[37] 鲁共王:《说文解字序》作“鲁恭王”。共,通“恭”。
[38] 郎中:东汉时尚书台设郎中司诏策文书。曹喜于建初中为秘书郎。盖因此而言其为郎中也。
[39] 工篆:善于篆书。
[40] 贾逵:东汉光武、和帝之际扶风平陵人,字景伯,官至领骑都尉。通《左传》及《古文尚书》,又通历学。撰有《春秋左氏传解诂》《国语解诂》等,已佚。能书,工古文。
[41] 修理:整治。旧文:前代的典籍。
[42] 殊艺异术:特殊的技艺,不同的学说。
[43] 王教:王者教化。一端:一点或一个方面。
[44] 诡更:变更。
[45] 变乱:使紊乱。
[46] 首一终亥:指编排次序始于一终于亥。按阴阳五行说,万物生于“一”,终于“亥”,以此安排编排次序为“首一终亥”。
[47] 各有部居:指每个字都是按类归部,以类相聚。
[48] 诂:对古书字义的解释。训也是此意。
[49] 类聚群分:语本《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谓事物同类相聚,不同者按类区分。
[50] 鸿都:鸿都门学,东汉灵帝光和元年(178)设在鸿都门的学校,专习辞赋书画。学生由州郡三公荐送,学成多授高级官职。
[51] 究诸:考究于。
[52] 事类:即种类,本指文中引用古代故事来类比事理。此处指由此而增长新的事类。
[53] 体用:本是哲学术语,指本体及其外在表现,此指字体的原则及运用。
[54] 闲理:熟习事理。闲通“娴”,熟悉擅长。
[55] 《三字石经》:又称《三体石经》《正始石经》。三字,指碑刻用古文、小篆、汉隶三种字体。
[56] 校:比较。
[57] 并号:同号,同时号称。
[58] 吕忱:晋代文字学家,字伯雍。
[59] 况趣:内容旨趣。
[60] 按偶:指查对。
[61] 隐别:审度判明。
[62] 李登:三国魏音韵学家。其《声类》十卷,以宫、商、角、徵、羽五声区别字音,是最早的韵书,已佚。
[63] 鲁、卫:喻指同如兄弟。
[64] 皇魏:大魏。
[66] 信:确实、果真。
[67] 咨嗟:叹息。
[68] 值:遇到。
[69] 古籀:古文、籀文的合称。
[70] 脱:假设,如果。蒙:敬词,承蒙。许:允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