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
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1]。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2]。“百工以乂[3],万品以察,盖取诸夬。”“夬[4],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明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字者,言孳乳而浸[5]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
及宣王太史籀[10],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至孔子书六经,左丘明述《春秋传》,皆以古文,厥意可得而说[11]。其后诸侯力政[12],不统于王,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分为七国,田畴异亩,车涂异轨[13],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14]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自尔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15],五曰摹印[16],六曰署书[17],七曰殳书[18],八曰隶书。汉兴有草书。尉律学僮十七已上,始试讽籀[19]书九千字,乃得为吏。又以八体试之,郡移太史并课,最者以为尚书史。书或不正,辄举劾之。今虽有尉律,不课[20],小学,不修,莫达其说久矣。
孝宣时,召通《仓颉》读者,张敞从受之。凉州刺史杜业、沛人爰礼、讲学大夫秦近,亦能言之。孝平时,征礼等百余人,令说文字未央廷中,以礼为小学元士,黄门侍郎杨雄,采以作《训纂篇》。凡《仓颉》已下十四篇,凡五千三百四十字,群书所载,略存之矣。
及亡新居摄[21],使大司空甄丰等,校文书之部,自以为应制作,颇改定古文。时有六书。一曰古文,孔子壁中书也。二曰奇字,即古文而异者也。三曰篆书,即小篆。秦始皇帝使下杜人程邈所作也。四曰佐书,即秦隶书。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壁中书者,鲁恭王坏孔子宅,而得《礼记》《尚书》《春秋》《论语》《孝经》。又北平侯张苍献《春秋左氏传》,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22],其铭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虽叵复[23]见远流,其详可得略说也。
而世人大共非訾[24],以为好奇者也,故诡更正文,乡[25]壁虚造不可知之书,变乱常行,以耀于世。诸生竞说字解经,谊称秦之隶书为仓颉时书,云:“父子相传,何得改易。”乃猥[26]曰:“马头人为长”“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廷尉说律,至以字断法。苛人受钱[27],苛之字止句也。若此者甚众,皆不合孔氏古文,谬于史籀。俗儒鄙夫,玩其所习,蔽所希闻[28]。不见通学,未尝睹字例之条,怪旧艺而善野言[29],以其所知为秘妙,究洞圣人之微旨。又见《仓颉篇》中“幼子承诏”,因号:古帝之所作也,其辞有神仙之术焉。其迷误不谕,岂不悖哉!
《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30]。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31],今亡也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衰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32]而不可乱也。
今叙篆文,合以古籀[33],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撰其说,将以理群类[34],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35]。分别部居[36],不相杂厕[37]。万物咸睹,靡不兼载。厥谊不昭,爰明以谕[38]。其偁《易》,孟氏;《书》,孔氏;《诗》,毛氏;《礼》;《周官》;《春秋》,左氏;《论语》;《孝经》,皆古文也。其于所不知,盖阙如[39]也。
本文节选自《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北宋)徐铉校定。万安伦、杜建君据中华书局2012年影印版第314—316页点校。
【导读】
许慎,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姬石镇许庄村)人,生性质朴,博览群书。对于《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及诸子百家经典有着广泛的研读。当时的人们都说,在《周易》《尚书》《礼记》《诗经》《春秋》的研究上无人能出其右。
许慎曾任五经博士,校书东观。许慎认为各家对“五经”的解说混乱而褒贬不一,于是作《五经异义》加以整理。许慎亦创作出中国按部首排版的汉字词典《说文解字》,是科学文字学和文献语言学的奠基之作,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许慎一生,在经学方面有着突出成就。《说文解字》一书在文字学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五经异义》刊正了五经的混乱,是一部难得的通经之作。后世尊称其为“许君”,尊其学为“许学”,将《说文解字》称为“许书”。
许慎所处的时代,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之争非常激烈。今文经学的儒生大多认为当时通行的用隶书书写的经典,都是父子相传,是不容置喙的。他们解说字义不严肃,谬语较多。而古文经学的儒生则认为从孔壁中发掘出来的用六国文字书写的经典是可靠的。这场斗争对经学和文字学的兴盛发展有很大推动作用。处于这个时代的许慎,“性淳笃”,且“博学经籍”,并注意研究周秦时的西土文字籀书及“孔壁古文”(又称东土文字),尤其着力于小篆和六书,诸如《仓颉》《博学》《凡将》《急就》《训纂》等字书。由此,他为后来撰写《说文解字》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许慎认为,先有文字而后有五经,今文经学随意解说文字,是“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衰辞,使天下学者疑”。因此他要“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必须弄懂文字的结构、读音及其意义。他强调,“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
东汉永元十二年(100),许慎任太尉南阁祭酒校书东观期间,初步完成《说文解字》。在校书期间,许慎的知识涉猎更广,且研究更加精深,当时,《说文解字》已经创作完成,为了令其更加完善,许慎一直都没有定稿,而是不断地将新的发现和收获补充进去。建光元年(121),许慎才最后写成定稿,将《说文解字》献于朝廷。《说文解字》首创汉字部首,全文共分部首540个,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汉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
这篇选文大致分为五个部分:一是阐释了周朝之前的文字渊源。二是介绍了周到秦的文字演变。三是介绍汉代后的文字研究概况。四是指出后汉崇尚隶书忽视古文的谬误。五是说明作书的态度,意义以及范式。除了这样一个整体的梳理、阐述汉代书体与古文的联系、分析传统六书、讨论文字与象形的联系以外,作者主要想表达的是要求人们不要忘记古文,不要忘记文字象形的特点,这样才能正确理解文字的内涵,懂得作书的意义。
在文章中,许慎将出版符号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创造八卦。文章中记载:“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第二个阶段是神农结绳记事,“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第三个阶段是仓颉造字,第四个阶段是三皇五帝时期出版物、出版文化的发展。
《说文解字》序一文是对全书的提纲挈领。文章篇幅虽然较长,但字字珠玑,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它与出版学密切相关。关于出版符号、出版载体、出版成就等方面的记载随处可见。《说文解字》序一步步地进行论述,使得我们对于文字的历史一目了然,对于我们研究出版符号的变迁,出版载体的变化,历代出版活动及成就都有着重要助力,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关出版符号的原著文献。
(杜建君)
[1] 以垂宪象:来显示事物变化的基本法则模式。宪:大法。
[2] 书契:是由黄帝的史官仓颉(一作苍颉)创制的,代指文字。
[3] 乂(yì):安定,治理。
[4] 夬(guài):指夬卦。
[5] 孽乳:繁衍增生。浸:渐渐、逐渐。
[6] 六书:汉字的六种造字用字方式。
[7] 诘诎:弯弯曲曲。
[9] 建类一首:将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合并、立为一类。
[10] 太史籀:太史,官名。籀:人名。
[11] 厥意可得而说:那些古文的字义还能解释。
[12] 政:通“征”。
[13] 车涂:指车路的宽度。轨,车轮间的宽度。
[14] 秦文:即小篆。
[15] 虫书:又称鸟书、鸟虫书,字中有的笔画的起始、结尾,画饰为鸟头、虫身之形,一般用于旗帜。
[16] 摹印:用于玺印。
[17] 署书:用于封签、题名。
[18] 殳书:用于镌刻在兵器上。
[19] 讽籀(zhòu):讽,讽读,诵读。籀,籀文,先秦文书。
[20] 不课:不考试。
[21] 亡新居摄:指王莽摄政。王莽代汉后国号称“新”,“亡”指它被刘秀所灭。“亡新”犹言“伪新”。
[22] 鼎彝:鼎是炊具,彝是酒器,泛指青铜器。
[23] 叵复:不可再见。
[24] 訾(zǐ):诋毁。
[25] 乡:通“向”。
[26] 猥:曲,卑贱。
[27] 苛人受钱:恐吓犯人收取贿赂。
[28] 蔽所希闻:拒绝接受很少听到的正确解释。
[29] 怪旧艺而善野言:对传统的解释感到奇怪,喜欢道听途说。
[30] 穿凿:牵强附会。
[31] 阙文:存疑文字。
[32] 啧:通“赜”,深奥,玄妙。
[33] 合以古籀:结合着解说古文、籀文。
[34] 理群类:整理出各种头绪条理。
[35] 达神恉:讲明奥妙之所在。
[36] 分别部居:分离部首,各归其类。
[37] 杂厕:混杂;夹杂。
[38] 厥:其。谊:义也。爰:援引。
[39] 阙如:缺的话,只好存疑,缺而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