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先秦出版符号五则[1] 先秦作家
(一)周易·系辞上
是故天生神物[2],圣人则[3]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4]之。河出图,洛出书[5],圣人则之。
本文节选自《周易注疏》,(周)周文王姬昌著,(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万安伦、周家翠据《周易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点校。
(二)周易·系辞下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6]。
本文节选自《周易注疏》,(周)周文王姬昌著,(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疏。万安伦、周家翠据《周易注疏》清嘉庆二十年南昌府学重刊宋本十三经注疏本点校。
(三)荀子·解蔽
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本文节选自《荀子》,(战国)荀子及其弟子著。万安伦、周家翠据《荀子》清抱经堂丛书本点校。
(四)韩非子·五蠹
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7]者谓之“厶”[8],背厶谓之“公”[9]。公私之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
本文节选自《韩非子集解》,(战国)韩非及其后人著,(清)王先慎集解。万安伦、周家翠据《韩非子集解》清光绪二十二年刻本点校。
(五)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
奚仲[10]作车,苍颉[11]作书,后稷[12]作稼,皋陶[13]作刑,昆吾[14]作陶,夏鲧[15]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然而非主道[16]者。
本文节选自《吕氏春秋》,(秦)吕不韦等著。万安伦、周家翠据《四部丛刊》景明刊本点校。
【导读】
一、《周易·系辞》总论《周易》大意,分上下两个部分,选文节自《周易·系辞上》。《系辞》主要解释了卦爻辞的意义及卦象爻位,所用的方法有取义说、取象说、爻位说;又论述了揲著求卦的过程,用数学方法解释了《周易》筮法和卦画的产生和形成等。
选文主要是在讨论周易八卦理念的起源,大意为那些天生的神奇的蓍草和灵龟,圣人选择使用它们(用于占卜);天地出现四季变化,圣人仿效它(制定刑赏条令);天上垂悬日月星辰等表象,显示出吉凶的征兆,圣人模拟它(造出测天仪器);黄河出现龙图,洛水出现龟书,圣人取法它(撰制八卦、九畴)。
这其中“河图洛书”是我们需要的关注的,《周易·系辞》主要从八卦的角度看待“河图洛书”对八卦形成的重要性。从出版的角度来看,“河图洛书”的传说应该是最早的关于文字符号的传说,是在仓颉造字之前。传说中上古时期黄河中龙马的背上和洛水中乌龟的壳上出现了有一定形状和规律的类似文字、图案的符号,对古人文字符号的形成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在一些史籍当中可以看到“河图”“洛书”的形状。后世将“图”与“书”二字合用,形成“图书”一词。
二、《周易》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文王姬昌(前1152—前1056年),姬姓,名昌,是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其父死后,继承西伯侯之位,故称西伯昌。发明“文王八卦”和“文王六十四卦”,流传于世,《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也就是被商王囚禁期间在狱中写了《周易》一书。而《周易·系辞》是学习《易经》的入门篇章,《系辞》主要阐述了整个易学精神的基础,将理、气、象、数全部贯通到一起,总论了《易经》大义。
“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盖取诸夬。”这段文字节选自《周易·系辞下》,选文主要说先人的一些伟大创举,大部分都是从八卦中得到灵感。大意为远古的人们系结绳子作标记来处理各种事务,后代圣人发明契刻文字改变了过去的结绳方式,百官可以用它治理政务,万民可以用它稽察琐事,这大概是接受了夬卦断事明决的象征启迪吧。
从选文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文字符号演变的轨迹,即结绳记事到契刻文字,由于结绳记事的语义模糊、不易保存与携带等缺点,后世圣人书写文字的发明则很好地弥补了这种缺陷,文字符号作为出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说明了文字符号的演变对社会发展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他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出了“性恶论”等观点。《荀子》便是荀子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关于荀子思想及其言论的文集,全书一共32篇,是先秦时期的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
《荀子·解蔽》是荀子阐述认识论思想的重要文章。蔽,就是蒙蔽,解蔽,就是克服蒙蔽。荀子认为克服蒙蔽的好办法就是全面地认识问题。
选文“故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则主要是和中国的出版符号——仓颉造汉字相关。选文是荀子在讨论专心致志做一件事的重要性时提到的,大意是说仓颉之前爱好文字的人本来很多,但只有仓颉的名声传到后世,原因就是在于他的专心一致。这里就丰富了我们对仓颉造字过程的认识,是其在钻研的基础之上得以成形。同时,从荀子的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在仓颉造字之前文字符号就可能已经存在并得到一些人的关注,但是由于仓颉本人的专心和专注专一,对文字符号系统的形成和应用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四、《韩非子·五蠹》中作者举出了大量的事实,对比中指出古今社会的巨大差异,论据充分,词锋锐利。
选文是作者在讨论公私问题时提到的,作者首先从词源意义上提出对“公”“私”二字的理解,所以选文大意是说古时候仓颉创造文字,把自己围绕着自己转的字形“ㄙ”叫作“私”,把与“ㄙ”字相背的字形称为“公”。可见公和私的相互对立,就是仓颉本来也已知道这个道理了。作者借这一说法奉劝君主要大公无私。从出版的角度看,则是对仓颉造字这一出版符号故事的个案解说。
先秦时代汉文字的符号系统已经较为成熟,对有关文字形成的神话传说记录颇多。其中不乏对仓颉造字这一神话传说的深远影响的认识,前四篇选文中不仅有对文字符号本身的讨论,也将仓颉造字的过程、意义等作为强有力的论据支持文章观点。此外,“河图洛书”的神话故事让我们站在最原点的位置上看到“图书”二字,意义非比寻常,以上种种皆有助于我们从原点认识出版符号。
五、吕不韦(前292—前235),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先秦时期黄老道家思想为主、杂以各家之说的重要著作,公元前239年左右完成。其书“基本上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而弃其短,所以能成一家之言”,是先秦时期保存下来的重要文献之一。全书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据记载,《吕氏春秋》书成之日,吕不韦将成书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的由来。
《吕氏春秋·审分览·君守》是《吕氏春秋》“八览”中的其一《审分览》的内容,余下“七览”分别为《有始览》《孝行览》《慎大览》《先识览》《审应览》《离俗览》《恃君览》。《审分览》强调“审分”的重要性,即君主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审定臣子的名分,端正名分,这样才能实现治国的有条不紊。文章还提出了“审分”“正名”的方法,如“按其实而审其名,以求其情;听其言而察其类,无使放悖”,即要根据事实,听其言论考其行为来审核臣子的名分,以便实现更好的管理。
该篇选文大意为:奚仲造车,仓颉造字,后稷发明农耕,皋陶制定刑法,昆吾制造陶器,夏鲧发明筑城。这六个人,所创造的东西都是合乎时宜的。然而却不是为君之道。作者认为懂得了为君之道,才能懂得治国之道,因此能够不费力地管理天下。
选文中将“仓颉造字”与奚仲作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这五大上古传说相提并论,可见先秦时代人们对仓颉造字重要性的认识。文字作为出版符号,为出版研究对象之一,仓颉造字是关于文字符号最早的传说之一,通过对《吕氏春秋·审分览》选文的阅读更能确认古人对文字符号重要性的认识。
(周家翠)
[1] 题目为编者所拟。
[2] 神物:指可供占卜用的蓍(shī)草和灵龟。
[3] 则:遵循使用。
[4] 象:模拟。这里是指圣人模仿天上的星象。
[5] 河出图,洛出书:河,黄河;图,传说“龙马”身上的图像;洛,洛水;书,传说“神龟”背上的纹象。
[6] 夬(guài):六十四卦之一,下乾上兑,象征“决断”。由于夬卦有“断事明决”的象征意义,而“书艾”文字的兴起正为了明于治事,故文中推测黄帝、尧、舜取此象征以制“书契”,使“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7] 环:旋绕。
[8] 厶(sī):“私”的古字,其笔画绕自己旋转而成,象征着专为自己盘算。
[9] 公:字形由“八”“厶”构成。“八”的本意是违背。这两句揭示了字形和字义之间的联系,所以语带双关。从字形上来说,笔画环绕自身是“厶”,“八”和“厶”则构成“公”;从字义上来说,绕着自己转叫作“私”,和“私”相对立的叫作“公”。
[10] 奚仲:传说中造车的始祖。相传生活在夏朝(距今约4000年)的奚仲,在薛地(今山东滕州境内)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用马牵引的木制车辆。
[11] 仓颉:也称苍颉,轩辕黄帝的史官,传说他将流传在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收集、整理,被认为是汉字的创造者。
[12] 后稷:姬姓,名弃,周朝始祖。善于种植各种粮食作物,曾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因此也被认为是农业始祖。
[13] 皋陶(yáo):上古传说人物,曾被舜任为掌管刑法的官。他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主要功绩就在制定刑法和教育方面,帮助尧、舜和大禹推行“五刑”“五教”,因而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鼻祖。
[14] 昆吾:上古传说人物,传说中陶器制造业发明者。
[15] 鲧(gǔn):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禹之父,曾奉尧命治水,多年也未治理好,被舜杀死。这里说鲧作城当是传说。
[16] 主道:为君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