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铁云藏龟自序(1 / 1)

刘鹗

龟板己亥岁出土,在河南汤阴县,属之古牖里[1]城。传闻土人[2]见地坟起,掘之,得骨片与泥相黏结成团,浸水中,或数日,或月余,始见离晰。然后置诸盆盎,以水**涤之,约两三月,文字方得毕现。同时所出,并有牛胫骨,颇坚致。龟板一种色黄者稍坚,色白者略用力即碎,不易拓也。

既出土后,为山左贾人所得,咸宝藏之,冀获善价。庚子岁,有范姓客挟百余片走京师,福山王文敏公懿荣见之狂喜,以厚值留之,后有潍县赵君执斋得数百片,亦售归文敏。未几[3],义和拳乱起,文敏遂殉难,壬寅年其哲嗣[4]翰甫观察售所藏清公夙责,龟板最后出,计千余片,予悉得之,定海方君药雨又得范姓所藏三百余片,亦以归予。赵执斋又为予奔走齐、鲁、赵、魏之郊凡一年,前后收得三千余片。总计予之所藏约过五千片,己亥一坑所出,虽不敢云尽在于此,其遗亦仅矣。

毛锥之前为漆书,漆书之前为刀笔,小篆、隶字、漆书笔也。从手持——象注漆形。盖汉代人犹得见古漆书,若刀笔无有见者矣。是以许菽重于古籀文[5]必资山川所出之彝鼎[6],不意两千余年后转得目睹殷人刀笔文字,非大幸欤?

以六书之旨推求钟鼎,多不合,再以钟鼎体势推求龟板之文,又多不合,盖去上古愈远,文字愈难推求耳。

钟鼎凡有象形者,世皆定为商器。此于车马龙虎犬豕豚等,皆象形也。其他象形之字甚多。钟鼎有立戈形,此“戊”“戌”二字皆本之。然则立戈者,有戍边之意,“戊”“戌”二字,并由戍字来也。

龟板、牛骨两种,牛骨居十之一二。初本分别拓之,后因衰治淆乱,遂不及厘正,然不举其概,恐阅者病焉。其五十一至六十,此十叶中五十六七八皆牛骨,余悉龟板,以此类推可知矣。

龟板文字极浅、细,又脆薄易碎,拓墨极难,友人闻余获此异品,多向索拓本,苦无以应。然斯实三代真古文,亟当广谋其传,故竭半载之力,精拓千片,付诸石印,以公同好,任是后者直隶王瑞卿也。

光绪癸卯九月既望丹徒刘铁云识

本文节选自《刘鹗集》下册,(清)刘鹗著,刘德隆编,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8页。万安伦、王松据书法体点校。

【导读】

刘鹗(1857—1909),清末小说家,收藏家。谱名震远,原名孟鹏,字云抟。后更名鹗,字铁云,又字公约,号老残。署名“鸿都百炼生”。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人。其代表作有《老残游记》,以及《铁云藏龟》《铁云藏印》《铁云藏陶》《铁云藏货》(又称《铁云藏泉》)等。其中,《铁云藏龟》作为中国第一部叙述甲骨文的著作,开启了甲骨文研究的先河。

《铁云藏龟》是刘鹗在1903年在抱残守缺斋石印出版的一部著作,是刘鹗拓印、研究三代文字著作之一。该书从刘鹗自藏5000余片甲骨中选录拓片1058片。除去重出3片,伪刻4片外,实收1051片。书前有罗振玉序、吴昌绶序以及刘鹗自序。

选文详细记述了甲骨文的出土、中国文字的演变以及出版《铁云藏龟》的经过等,其中刘鹗着重提到王懿荣在其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自序中,刘鹗对一部分甲骨文字进行了解释,提到对于甲骨文字的认识需要借助已有的天干地支历法。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未曾中断的传承。

甲骨文是殷商时期遗留下的系统文字,也是公认的中国最早文字,距今已经3500余年。甲骨文内容多是对殷商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主要记述占卜。刘鹗在自序中也提到,甲骨文中多“问”字,“凡称问者,有四种,曰哉问,曰厌问,曰复问,曰中问”。这对于理解殷商时期的文明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在中国文字的演变方面,刘鹗梳理了从甲骨文到小篆、隶书再到漆书的发展过程。在漫长的文字演变中,中国文字始终保持一种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象形字”的构字方法上,使得三千年后的刘鹗等人依然可以凭借自己的文化知识,破解两千年前的“文字密码”——甲骨文。相比之下,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字却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走向灭绝,只有通过很少一部分“密码石”进行解读,如罗塞达石碑等,通过其他文字进行推理,才得以认知。

(王松)

[1] 牖(yǒu)里:地名,在河南汤阴,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演八卦处。

[2] 土人:指当地人。

[3] 未几:没有多久,很快。

[4] 哲嗣:即对他人之子的尊称。

[5] 籀(zhòu)文:又称大篆。

[6] 彝鼎: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

[7] 髣髴:即仿佛。

[8] 旸(yánɡ):晴天。

[9] 雩(yú):古代求雨的祭礼。

[10] 敦(duì):古代盛黍稷的青铜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