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文】 碑帖短长(1 / 1)

阮元

古石刻纪[1]帝王功德,或为卿士铭[2]德位[3],以佐[4]史学,是以古人书法未有不托金石以传者。秦石刻曰“金石刻[5]明白”是[6]也。前后汉隶碑[7]盛兴,书家辈出。东汉山川庙墓无不刊石[8]勒铭[9],最有矩法[10]。降及西晋、北朝,中原汉碑林立,学者慕之,转相摹习[11]。唐人修[12]《晋书》、南北《史》传,于名家书法,或曰善[13]隶书,或曰善隶草,或曰善正书,善楷书,善行草,而皆以善隶书为尊[14]。当年风尚,若曰不善隶,是不成书家矣。故唐太宗心折王羲之,尤在《兰亭序》等帖,而御撰《羲之传》,惟曰“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而已,绝无一语及于正书、行草。盖太宗亦不能不沿[15]史家书法,以为品题[16]。《晋书》具在,可以覆案[17]。而羲之隶书,世间未见也。

隶字书丹于石最难,北魏、周、齐、隋、唐,变隶为真,渐失其本。而其书碑也,必有波磔[18]杂以隶意,古人遗法犹多存者,重隶故也。隋、唐人碑画末出锋,犹存隶体者,指不胜屈[19]。褚遂良[20],唐初人,宜多正书,乃今所存褚迹,则隶体为多,间习南朝体书《圣教序》,即嫌飘逸[21],盖登善深知古法,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贞石[22]也。宫殿之榜[23]亦宜篆隶,是以北朝书家,史传称之,每曰长于碑榜。今榜不可见,而瓦当[24]、碑头及《天发神谶碑》,可以类推。

晋室[25]南渡,以《宣示表》诸迹为江东书法之祖,然衣带[26]所携者,帖也。帖者,始于卷帛之署书,后世凡一缣半纸珍藏墨迹,皆归之帖。今《阁帖》如钟、王、郗、谢诸书,皆帖也,非碑也。且以南朝敕禁[27]刻碑之事,是以碑碣绝少,唯帖是尚[28],字全变为真行草书,无复隶古[29]遗意。即以焦山《瘗鹤铭》[30]与莱州郑道昭《山门》字相校,体似相近,然妍态多而古法少矣。《阁帖》,晋人尺牍,非释文不识,苟非世族相习成风[31],当时启事[32],彼此何以能识。

东晋民间墓砖,多出陶匠之手,而字迹尚与篆隶相近,与《兰亭》迥殊,非持风流者所能变也。王献之特精行、楷,不习篆、隶,谢安欲献之书太极殿榜,而献之斥韦仲将[33]事以拒之,此自藏其短也。夫魏之君臣失礼者,在凳悬仲将耳。若使殿榜未悬,陈之广厦细旃[34]之上,敕文臣大书之,何不中礼之有?岂君上殿廷,不及竹扇笼鹅耶?虞世南《孔子庙堂碑》本是南朝王派,故其所书碑碣不多。若欧、褚则全从隶法而来,磨[35]崖巨石,照耀区夏[36],询得蔡邕、索靖之传矣。北朝碑字破体太多,特因字杂分隶,兵戈之间,无人讲习,遂致六书混淆,向壁虚造[37]。

本文节选自《揅经室集·北碑南帖论·碑帖短长》,(清)阮元撰。万安伦、庞明慧据《四部丛刊》本点校。

【导读】

阮元(1764—1849)字伯元,号芸台,清代著名刊刻家、著作家、思想家,江苏仪征人。阮元出生在一个文武世家,其父阮承信修治《左氏春秋》,是一位古文大家。乾隆五十四年(1789),阮元中进士,先后曾担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不同职位,历经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道光十五年(1835)阮元被召回朝,被封为体仁阁大学士,管理刑部和兵部。三年后,道光十八年,阮元因病辞官,返回扬州定居。道光二十九年(1849),阮元在扬州康山私宅卒,谥号“文达”,享年八十六岁。作为著名的刊刻家和思想家,阮元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著有《揅经室集》,其代表作是《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对各朝代的碑帖等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的整体研究,发表了自己的文字书法理论及关于北碑、南帖的见解。

中国古代的出版活动与书法艺术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出版活动中的不同载体:竹简、木牍、丝帛、石刻;不同的文字符号系统: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等,这些都深刻影响着书法艺术发展,而不同时期兴盛的书法流派思想也直接影响了社会文化以及出版活动,选文通过书法中的碑帖来了解古代石刻出版及文字符号的演变情况。

碑帖是中国古代影响深远的石刻出版活动,碑是竖石头,主要用来记录功德、立传,而帖则是纸质载体上的书法字帖。为了传播和学习的需要,主要用来将古代的名人墨迹刊刻在石头上。清代中期以前,我国的书法艺术长时期都是以帖学为主,在唐代就建立了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经典书法审美标准,从宋代的《淳化阁帖》的刊刻开始,刻帖之风逐渐兴盛,由此刻帖衍生出新的内容、风格以及流派,最终形成了内涵十分丰富的专门学科——帖学。虽然各朝代也会出现一些书法家的碑刻,但是却一直不受重视,碑刻文字的艺术价值也得不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这一情况在清代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清初,关于碑、帖之争就开始酝酿发生,到了晚期慢慢形成**。康雍乾年间文字狱严重,文人为避免惹上文字之祸,趋向于考古,很多碑刻不断被发现,重碑思想也在逐渐形成,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阮元发出尊碑之论,先后写了《南北书派论》和《北碑南帖论》两篇文章,成为了尊碑的先导。

《南北书派论》中,作者系统地总结了魏晋以来书法发生的变化,将其分为南朝系统和北朝系统,即南北两派,开始于汉末魏晋之间,始于隶书变为正书、行草。在本文中阮元更是重点论述了北碑南帖的不同特点和南北书法风格的差异。在作者看来:刻石必须用隶书,因为隶书中蕴含古法,所以提出“非隶书不足以被丰碑而凿贞石也”,而北碑中很多碑榜之书就有隶意,受到作者的推崇,相比之下,南帖则是太过“飘逸”,不够古意深刻。虽然作者在竭力倡导北碑中的风骨精神,但依旧能够看到碑帖各有所长:“是故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对于碑帖论述也还是相对比较客观。

《北碑南帖论》在历史上第一次把书法分为碑和帖两大流派,长久以来帖学一直占据着书法史上的统治地位,被世人所推崇,而阮元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总结碑、帖的发展历史,追溯书法的源流,复古求真,对清初的占统治地位的帖学提出挑战,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为后世对碑帖的研究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学理依据。受到北碑南帖论思想的影响,包世臣和康有为都提出了尊碑的思想,包世臣通过书论《艺舟双楫》宣扬碑学思想,对于清代中后期书法变革起到极大推动作用,而康有为在阮元和包世臣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在《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变”是碑学理论的哲学基础,用书法理论观念来宣扬政治新学。

除了具有极高理论价值,阮元在《北碑南帖论》中利用了很多自己在金石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大量的金石资料为基础,涉及很多古人的出版活动,而其中提到很多著名的碑帖,如《瘗鹤铭》《天发神谶碑》《山门》《晋祠铭》……这些都是古代碑帖的名作,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也代表了当时石刻技术取得的最高成就,这为研究中国石刻出版活动以及技术成就提供了宝贵的史料记载,值得后人细细研究。

(吴莹莹)

[1] 纪:通“记”。

[2] 铭:记载、镂刻。

[3] 德位:操行品德和身份地位。

[4] 佐:辅佐、辅助。

[5] 金石刻:指刻在金石等器物上的文字及图案的通称。金:指的是钟鼎等金属器物。石:指的是碑碣之类。《史记·秦始皇本纪》:“皇帝曰:‘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也泛指石刻为金石刻。

[6] 是:肯定,认为正确。

[7] 隶碑:用隶书刻的碑。

[8] 刊石:刻石。

[9] 勒铭:在金石之物上面镌刻铭文。

[10] 矩法:规矩,法式。

[11] 摹习:模仿学习。

[12] 修:撰写,编写。《晋书》为唐代房玄龄等监修,令狐德棻等撰。《南史》《北史》均是唐李延寿撰。

[13] 善:擅长。

[14] 尊:表示地位高的人。

[15] 沿:沿袭。

[16] 品题:对书法的评价。

[17] 覆案:即覆按。审察,查究。

[18] 波磔:书法的笔画。

[19] 指不胜屈:指头都数不过来,形容数量很多。

[20] 褚遂良:字登善,唐朝著名书法家、政治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

[21] 飘逸:不沉稳,轻率。

[22] 贞石:坚石。碑石的美称。

[23] 榜:题署。

[24] 瓦当:指覆盖在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上面一般会刻有文字、图案,用以装饰。

[25] 晋室:指晋王朝。

[26] 衣带:衣服和腰带。

[27] 敕禁:指皇帝颁布的禁止诏令。

[28] 尚:崇尚。

[29] 隶古:隶书和古文。

[30] 《瘗鹤铭》:著名的摩崖石刻,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栈道摩崖之上,是古人为葬鹤而撰写的一篇铭文。

[31] 相习成风:相互沿袭成为风气。

[32] 启事:陈述说明事情情况。

[33] 韦仲将:韦诞,字仲将,书法家。

[34] 细旃:细毡毯。

[35] 磨:同“摩”。

[36] 区夏:华夏之地,指中国。

[37] 向壁虚造:指凭空杜撰。

[38] 《晋祠铭》:唐朝刻石。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并书,行书,贞观年间立于太原晋祠。

[39] 李邕:唐代行书碑法大家。曾任户部员外郎、括州刺史、北海太守等职。

[40] 《云麾》:即《云麾将军李思训碑》,或称《麾将军碑》,李邕撰并书,行书。

[41] 张庭珪:唐高宗至唐玄宗间人,曾任苏、宋、魏三州刺史。善隶楷。

[42] 八分书:隶书的一种,有明显波磔。

[43] 擅:占有,据有。同后文中的“据”。

[44] 若其:如果。

[45] 商榷:商讨。

[46] 步趋:追随。

[47] 拟议:议论,揣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