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
总序
《困学纪闻》[1]:“石经有七:汉熹平则蔡邕,魏正始则邯郸淳,晋裴頠,唐开成中唐玄度,后蜀孙逢吉等,本朝嘉祐中杨南仲等,中兴高庙御书。”
汉石经
《后汉书·灵帝纪》:“熹平四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2]门外。”
《儒林传》:“熹平四年,乃诏诸儒正定五经,刊于石碑,为古文、篆、隶三体书法以相参检,树之学门,使天下咸取则焉。”
《张驯传》:“拜议郎,与蔡邕共奏定六经文字。”
《宦者传》:“汝阳李巡等五人,称为清忠。巡以为诸博士试甲乙科,争第高下,更相告言,至有行赂定兰台漆书经字,以合其私文者,乃白帝,与诸儒共刻五经文于石,于是诏蔡邕等正其文字。自后五经一定,争者用息。”
本文节选自《石经考·汉石经》,(清)顾炎武著。万安伦、庞明慧据文渊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石经考》点校。
【导读】
《石经考》由顾炎武所撰,共考石经七种。顾炎武,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人,本名绛,字忠清、宁人,是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
明末清初之际,社会动**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6],许多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学者,如黄宗羲、顾炎武等人,大多都反对明末浮夸空谈的学风,讲求经世致用,并具有反对君主专制统治和民族压迫的思想。黄、顾二人所提倡的学风对清代学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进而影响了清代考据学的发展。而《石经考》正是在这个时代学者严谨治学的产物。
本次节选的《石经考》的汉石经部分,考据了多部篇目,包括《后汉书·灵帝纪》《蔡邕传》等,交代了熹平石经的刊刻时间、地点、起因、经过、参与者等,详细记载了汉代熹平石经产生过程。
汉石经,又名熹平石经,经石立于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太学讲堂前,该石经共刻46通碑,每碑高一丈有余,宽四尺左右,刻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7部经书,29万字。石经是中国古代刻于石碑、摩崖上的儒家经籍和宗教经典。石经刻写的起因是经学上的今古之争。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成为法定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与决策的依据。而儒学被定为官学,就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到偷改。后汉灵帝于熹平四年(175)诏诸儒正五经之字,蔡邕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后令工匠刊刻于太学门外的石碑上。该石经因始刻于熹平四年,故称“熹平石经”。“书法家蔡邕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因而又被称为‘一体石经’。它集汉隶之大成,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7]“熹平石经”是中国古代最早刊刻于碑石上的官定儒家经书,以一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对于纠正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统一和经书权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石经考》是研究出版载体和出版复制技术的重要史料,所选汉石经这一部分记载了“熹平石经”这一历史中重大的出版活动。刻写“熹平石经”,标志着东汉图书编辑出版活动发展繁荣,是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在我国出版史上也有重大意义。这次石经刊刻还是一次对儒家经典的系统整理和校订,明订了正伪,为读书人提供了标准版的儒学教材。
石经刻写是我国的出版史上的大事,主要因为“熹平石经”的刻写是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工作,在手抄复制的时代,读书人抄写图书,由于底本不同、学派不同,对经文的解释也不同,这并不利于学术的传播。而“熹平石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官方统一的版本,并启发了后人用捶拓法从石经上复制图书的方法,一定程度上节省了用于手抄图书的人力劳动,而这种拓印技术又是雕版印刷术的先驱,石经刻写和拓印对雕版印刷术的发明有着直接的启发和影响。
此外,“熹平石经”开辟了我国历代石经之先河,在它之后,还出现了三字石经、开成石经、广正石经等著名的石经,五代以后的刻石更是作为最高统治者政治上的一种装饰,是一种权力的象征,对传播统治者的思想观点、维护政治稳定有着极大的作用。
“熹平石经”的刊刻还体现了石质载体是我国硬质出版时期的主要载体之一。而在外国古代出版史中,石质一样作为主流出版载体,承载着人类的文明,例如古埃及、古印度的铭文、壁画等,这些硬质出版时期的出版载体主要用于记载战争、歌颂君王、赞美神明。按照经济史学家英尼斯的媒介偏移理论,石质载体是种偏移时间的媒介,具有坚硬、沉重、面积较大的特点,利于将出版内容长期地保存,流传于后世,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而石质出版载体的这种沉重感,体现了其作为硬质载体的庄重、严肃,可用来象征皇权、宗教的权威性、神圣性,因而石质载体在国内外的出版史中都占有大量的比重,即便是在我国发明印刷术之后,政府也依然主持了石经刻写的活动。
“熹平石经”作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刊立的石经,其在经学史、版本史、书法史、汉字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对于经学研究特别是经书用字以及校勘更具特殊意义,并有助于我们认识石质在出版载体发展中的特殊地位。通过该段选文,我们可以直接了解到“熹平石经”的诞生过程和汉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清楚地理解古代出版技术、出版载体发展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学习到古人严谨的治学态度,对于出版史的研究有重大意义。
(姜虹冰)
[1] 《困学纪闻》:南宋王应麟所撰札记考证性质的学术专著。
[2] 太学:汉武帝在长安建立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3] 两:通“辆”。
[4] 粃谬:亦作“秕缪”,错误之义。
[5] 解诂:亦作“解故”,解释,训诂。
[6] 肖东发、于文:《中外出版史》,86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7] 万安伦:《中外出版史》,96页,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