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应星
凡造竹纸,事出南方,而闽省独专其盛。当笋生之后,看视山窝深浅,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节届芒种,则登山砍伐。截断五七尺长,就于本山开塘一口。注水其中漂浸。恐塘水有涸时,则用竹枧[1]通引,不断爆流注入。浸至百日之外,加工槌洗,洗去粗壳与青皮(是名杀青),其中竹穰[2]形同苎麻样。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浆,入楻桶[3]下煮,火以八夜八日为率。
凡煮竹,下锅用径四尺者,锅上泥与石灰捏弦[4],高阔如广中[5]煮盐牢盆样,中可载水十余石。上盖楻桶,其围丈五尺,其径四尺余。盖定受煮,八日已足。歇火一日,揭楻取出竹麻,入清水漂塘之内洗净。其塘底面、四维皆用木板合缝砌完,以妨泥污。洗净,用柴灰浆过,再入釜中,其上按平,平铺稻草灰寸许。桶内水滚沸,即取出别桶之中,仍以灰汁淋下。倘水冷,烧滚再淋。如是十余日,自然臭烂。取出入臼受舂[6],舂至形同泥面,倾入槽内。
凡抄纸槽,上合方斗,尺寸阔狭,槽视帘,帘视纸。竹麻已成,槽内清水浸浮其面三寸许,入纸药水汁于其中(形同桃竹叶,方语无定名),则水干自成洁白。凡抄纸帘,用刮磨绝细竹丝编成。展卷张开时,下有纵横架框。两手持帘入水,**起竹麻入于帘内。厚薄由人手法,轻**则薄,重**则厚。竹料浮帘之顷,水从四际淋下槽内,然后覆帘,落纸于板上,叠积千万张。数满则上以板压,俏绳入棍,如榨酒法,使水汽净尽流干。然后以轻细铜镊逐张揭起焙干。凡焙纸,先以土砖砌成夹巷,下以砖盖。巷地面数块以往,即空一砖。火薪从头穴烧发,火气从砖隙透巷外砖尽热。湿纸逐张贴上焙干,揭起成帙。
近世阔幅者,名大四连。一时书文贵重,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南方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竹与皮,精与粗,皆同之也。若火纸糙纸,斩竹煮麻,灰浆水淋,皆同前法,唯脱帘之后,不用烘焙,压水去湿,日晒成干而已。
盛唐时,鬼神事繁,以纸钱代焚帛(北方用切条,名曰板钱),故造此者名曰火纸。荆楚近俗,有一焚侈至千斤者。此纸十七供冥烧,十三供日用,其最粗而厚者,名曰包裹纸,则竹麻和宿田晚稻稿所为也。若铅山[7]诸邑所造柬纸,则全用细竹料厚质**成,以射重价[8]。最上者曰官柬,富贵之家,通刺[9]用之。其纸敦厚而无筋膜,染红为吉柬,则先以白矾水染过,后上红花汁云。
本文节选自《天工开物·杀青卷·造竹纸》,(明)宋应星著。万安伦、刘浩冰据《天工开物》清初杨素卿刻本点校。
【导读】
宋应星(1587—约1666),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从小聪颖好学,就读于私塾,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在求学过程中,宋应星熟读大量书籍,特别是科技类书籍。在考入江西奉新县后,宋应星熟读诸子百家文章,并学习了程朱理学等南宋著名哲学著作,但他对张载的“关学”(张载为关中人,其学以地望称之)非常喜爱,并潜心研究唯物主义自然观,因而对自然、科学、天文学等学科有了深入了解,这为《天工开物》的撰写奠定了基础。成年后与兄宋应升一起参加乡试并获举人,为顺利通过科举,宋应星求学于白鹿洞书院,在这里他学习了更多关于哲学和自然学方面的知识。但在进士科考中屡次落败,最终放弃了科举考试。崇祯八年(1635),他担任江西省未入流的教职人员,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许多著作,任教四年是宋应星人生最关键的时期,也正是这四年,《天工开物》被撰写出来并成为中国古代著名的科学著作。明亡后,宋应星隐居山林,贫困地度过晚年生活,未曾入仕,后病逝。
《天工开物》是一部记载古代自然、物理、生物、化学、天文及科技等方面的科学著作,全书共三卷,主要从农业、手工业和科技三方面对中国古代的科学进行总结和归纳,合计十八篇,是一部中国古代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书中不仅有文字的介绍,还有图画展示,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向读者展示古代的农业、手工业等技术。书中还有一大优势是采用定量的方法进行统计,书中对于每一种制作都会用数量来进行指导,有的数量十分精确,这也是这部著作的价值所在。《天工开物》是宋应星在对各种科技书籍整理的基础上加入实践总结,书中记载了许多先进的生产技术,比如合金技术、黄铜冶炼技术等,这些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属于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也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本文节选《天工开物》杀青篇,介绍竹纸制造技术。造纸技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但我们知道更多的是蔡伦改进的造纸术,而对于南方的造竹纸,许多人并不了解,因此选择这一篇文章来为读者介绍南方造竹纸的技术,以此增进读者对于中国古代造纸术的了解。
纸张作为中国软质载体的主要代表,对于中国和世界出版载体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今天,纸张仍然是出版不可或缺的载体。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更多的是采用的诸如树皮、破网、麻布等树和麻纤维原料。而竹子质地较脆,纤维帚化较为困难,因而用竹子作造纸原料的探索直到唐代才取得成功。在南方,竹子是比较普遍的植物,因此造竹纸在南方较为普遍。但如何造竹纸,从唐代以来,这种技术一直是师徒相授,口耳相传,其中以夹竹纸最为著名。宋应星第一次将竹纸制造技术和方法用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便于更广泛地传播。与传统的麻纸技术不同的是,造竹纸在分离原料时需要先将竹子漂浸数百日,使竹穰成苎麻样,之后加上石灰化汁涂浆再进行蒸煮。在蒸煮时,还需要用泥和石灰,并且四周用竹板缝合,以防泥灰流出,用大的桶盖遮住进行蒸煮,之后取下桶盖,往锅中加灰汁,如果水凉了,需要煮滚烫之后再淋。十几天之后,开始搅拌,使得浆成为泥面那样,再倒入槽内,加清水,水超过泥面三寸即可,加入药水汁,等水干后自然就变白了。之后的工序基本就与传统的造纸术没有太大的差别,也是经过抄造和焙干最后两道工序,纸张就制作完成了。竹纸的抄造技术也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主要是考虑到纸张制作的厚薄不同,在文章中介绍,纸张的厚薄通过造纸工人用手**抄纸帘,轻**则薄,重**则厚,之后将数帘抄纸层层叠加,放入器皿中,用板子压,淋干多余的水分。完成之后,就是烘焙纸帘,在焙纸的时候,特别要注意将土砖砌成夹巷,然后借助烧热的砖将纸帘焙干,这也是最后的关键程序。在制作过程中,如果发现纸张粗糙,需要重新制作,但不需要焙干,而是晾干即可。若需要红纸,则先在白矾水中浸染,然后加入红花汁即可。竹纸就基本制作完毕,并且造出来的竹纸洁白光滑,在南方使用也比较普遍。
造纸术在出版文化和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造纸术也是“一带一路”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中华技术之一。对造纸技术的了解有利于加深读者对我国古代软质出版载体技术发展的了解,和对中国植物纤维纸外传及影响的认识。节选造竹纸是为了让更多的读者认识和了解中国古代造纸技术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重要成就。也是为了证明,古代中国已经掌握了各种植物原料的造纸技术,对于植物纤维纸张的制作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中国古代造纸术和植物纤维纸对世界文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中国造纸术的西传也对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也是这篇原著选读的意义所在。
(李宜飞)
[1] 竹枧(jiǎn):毛竹做的水管或水槽。
[2] 穰(ráng):植物秸秆的代称,在文中指的是竹子去掉皮之后里面的内秆。
[3] 楻(héng)桶:一种带有两个把手的木桶,古代使用比较普遍。
[4] 捏弦:弦指锅的边缘,捏弦指将边缘透气处封死。
[5] 广中:指两广一带。
[6] 舂:把东西放在石臼或其他类似于现在我们所用的碗的器皿中捣去皮壳或捣碎。
[7] 铅山:位于今江西省。
[8] 射重价:谋求重利。
[9] 通刺:出示名片以求延见。刺,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