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和优良的史学传统(1 / 1)

第一节 史学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

从中国史学来看,历史的发展与历史认识的发展之相互促进的关系,是史学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历史不是‘神’的启示,而是人的启示,并且只能是人的启示”[1]。人类可以通过认识自己的过去,借以认识自身活动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对于未来的意义,从而对自身的前途充满信心。这是因为社会历史本来就是人创造的,所以“历史的启示”自然“只能是人的启示”。这就是说,人类自身的活动必将对人类在认识上产生作用。

那么,从具体的方面来说,在人们的社会实践和认识发展过程中,“历史的启示”究竟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在中国历史上,从最古老的历史典籍开始,到后来历代的史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的著作与言论中,都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而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人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也就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科学的阶段。

(一)历史和规律

中国古代,很多人都懂得从历史中认识社会发展和各种事物发展的趋势。司马迁要考察历史上的“成败兴坏之理”,因而重视对“事势”的分析。后来,杜佑讲“事理”,柳宗元讲“势”,直到王夫之提出“顺必然之势者,理也”[2],都反映了古人从历史中认识事物发展趋势的进程。胡三省和龚自珍都讲“史”与“道”的关系,他们说的“道”,比“事势”、“事理”似乎又要广泛一些。值得注意的是,他们都十分强调“史”中包含着“道”。这些,是古人关于从历史中认识规律的观念萌芽和初步尝试,是近代以来人们接受科学的历史观的思想前提之一。在中国史学上,人们历史认识之发展的事实证明,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实践,要从中获得某些带规律性的认识,是不能离开对于与其相关的历史知识的了解和历史经验的总结的。

(二)历史和现实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两三千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懂得这个道理。所谓“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3],“我不可不监于有夏,亦不可不监于有殷”[4],就是这个意思。后来,人们有种种说法,也都是从这个意思发展来的。以史为鉴,突出地表现在如何对待社会改革的问题上。商鞅变法前夕的激烈的辩论,中心问题就是怎样看待历史;王安石在变法前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特别提出以唐初改革的成效作为实行变法的根据;近代,戊戌变法前也有这样的情况。可以这样说,人们越是了解历史,越是能够认识到社会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当然,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所从事的社会改革,在内容上和目的上都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研究历史的经验,对推动人们立志改革,往往是有直接触发的意义的。

(三)历史和未来

人们认识历史,不仅可以得到有益于现实的种种借鉴,而且还可以帮助自己观察未来。中国古代史学家历来有一种看法,叫作“彰往察来”,“总括前踪,贻诲来世”,等等。他们认为,总结、陈述历史,对于考察、展望将来是有好处的。而这二者的中间环节,便是人们对史事的“始终”、“盛衰”、“改易”、“通变”的认识。这些见解具有非常朴素的性质,但是人们力图从对历史的了解中去观察未来的发展的这种认识和尝试,却是一种可贵的、启发后人的精神财富。

(四)历史和修养

了解历史,对于人们增长见识、辨别是非、陶冶精神、开阔胸襟是有益的。我们的先人很早就提出:“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后人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多记识前代之言,往贤之行,使多闻多见,以畜积己德”。孔子自称是“信而好古”的人。他直率地承认:“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5]这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向他的学生表明,他的渊博的学识是通过学习古代历史文化而得到的。从《论语》所记孔子及其学生的问答中,可以证明孔子的历史知识是非常丰富的。孔子是中国最早的重视历史教育的学者和老师,孔门弟子中不少人具有很高的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这跟他们受到了良好的历史教育是分不开的。

当然,历史并不能使人们获得一切认识,因为人们认识的重要来源是人们当前的社会实践。但是,人们的认识却离不开历史,因为历史毕竟是前人的实践,凝结着前人的智慧。

人们从历史中得到的正确认识,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已经得到的认识,也不是永远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实践的深入,人们会不断地对历史有新的了解和评价,对以往一些不能解释或者解释得不完全正确的历史问题、历史现象,发展到能够解释或者解释得比较正确了。这样,人们的认识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就更加深化了。如屈原的《天问》,对夏、商至战国间的历史提出许多疑问。一千多年后,柳宗元写出《天对》一文,回答了屈原提出的那些问题。他的回答仍有不少可议之处,但毕竟比屈原时代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深刻多了。汉初,刘邦要总结秦亡汉兴的原因,命陆贾说:“试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败之国。”陆贾乃“粗述存亡之征”,撰《新语》十二篇。[6]唐太宗君臣也反复讨论隋亡唐兴的原因,这在吴兢撰的《贞观政要》一书中有很详尽的记载。而魏徵以隋与秦相比较,从而把人们对于这两个皇朝的历史的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在近代,中国人民对于西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时期,只是一般地认识到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侵略行为。而到了五四运动前后,则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都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于社会历史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不断趋于正确,不断达到真理或接近真理。历史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因而它对于人们在认识上的这种作用也是没有止境的。李大钊说得好:“历史是有生命的,僵死陈腐的记录不能表现那活泼泼的生命,全靠我们后人有新的历史观念,去整理他,认识他。果然后人又有了新的理解、发明,我们现在所认为新的又成了错误的,也未可知。我们所认为真实的事实,和真理的见解并不是固定的,乃是比较的。”[7]这就是人们从历史中获得认识的辩证法。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可以从历史中不断地获得新的认识,历史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人们的认识也就不断地得到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