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关于《清实录》(1 / 1)

《清实录》是清代历朝实录的总称。它主要包含清太祖至清德宗十一朝实录,其中仁宗以上历朝实录修纂于道光以前,宣宗以下则修纂于道光以后。它还包含清廷入关以前所修《满洲实录》(即《太祖实录战迹图》),以及清亡以后清室自修之《宣统政纪》。合计4433卷。[4]现简要分述如下:

《满洲实录》(原名《太祖实录战迹图》)8卷,记事起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止于天命十一年(1626),记述满洲发祥及清太祖努尔哈赤战绩,有图87帧。第一部绘写本成书于天聪九年(1635),每页三栏,分别用满、汉、蒙三种文字书写。第四部绘写本成书于乾隆四十六年(1781),并改题现名。

《太祖实录》10卷,初修于崇德元年(1636),顺治、康熙两朝均有重修,雍正朝诏令校订,乾隆四年(1739)成书。记事起止年代与《满洲实录》同。

《太宗实录》65卷,初修于顺治六年(1649),顺治九年(1652)、康熙十二年(1673)两次重修,康熙二十一年成书。雍正、乾隆两朝先后校订,乾隆四年(1739)成书。记事起于天命十一年(1626),止于崇德八年(1643)。

《世祖实录》144卷,初修于康熙六年(1667),十一年(1672)成书,雍、乾两朝也有过校订。记事起于崇德八年(1643),止于顺治十八年(1661)。

以上4部实录,屡经重修和校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所记都涉及清廷入关前的一些历史,这在清前期统治者中是深讳大忌的。同时对于入关之初的一些历史,有的也取回避态度。这同反映在修撰《明史》上的忌讳,性质是一样的。

《圣祖实录》300卷,雍正元年(1723)起修,九年(1731)成书。记事起于顺治十八年(1661),止于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世宗实录》159卷,雍正十三年(1735)起修,乾隆六年(1741)成书。记事起于康熙六十一年,止于雍正十三年。

《高宗实录》1500卷,这是清代历朝实录中卷帙最浩繁的。嘉庆四年(1799)起修,十一年(1806)成书。记事起于雍正十三年(1735),止于嘉庆四年。

《仁宗实录》374卷,嘉庆二十五年(1820)起修,道光四年(1824)成书。记事起于嘉庆元年(1796),止于嘉庆二十五年。

以上为道光以前所修实录,以下是道光以后所修实录,一并赘述于此:

《宣宗实录》476卷,咸丰五年(1855)起修,记事起于嘉庆二十五年,止于道光三十年(1850)。

《文宗实录》356卷,同治元年(1862)起修,记事起于道光三十年,止于咸丰十一年(1861)。

《穆宗实录》374卷,光绪五年(1879)起修,记事起于咸丰十一年,止于同治十三年(1874)。

《德宗实录》597卷,清亡后,民国初年清室自修,记事起于同治十三年,止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

《宣统政纪》70卷,清亡后,民国年间清室自修,为47卷;伪满洲国时重修为70卷。记事起于光绪三十四年,止于宣统三年(1911)清朝之亡。

《清实录》是清代官修史书最重要的成就。这部编年体的系列史书,详尽地记载了有清一代的重大史事和朝章国故,其所据资料包括上谕、朱批奏折、起居注和其他原始档案等重要文献。其纂修必以重臣主持实录馆,按照规定的体例进行选编,次其年月,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浩繁的实录,反映了清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文化、外交等方面的面貌,也记录了清皇朝由兴而亡的历史过程,从中亦可窥见中国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景象和道光以后社会矛盾的新变化,具有其他文献所不能代替的重要价值。

自唐代起,纂修历朝实录成为定制,宋、辽、金、元、明、清历代继承了这个制度。这同每一个封建王朝都十分重视修撰前朝正史一样,是中国古代官修史书的优良传统。诚然,自唐代起,修改、删削实录的事件,历朝都出现过,但这并不是历代纂修实录的主流;即便对于修改、删削实录的事件,也应从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其做具体的分析,以辨其是非,论其得失。明代以前的实录,已成凤毛麟角,明、清两代的实录也就越发显得珍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