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续“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后人称为“三通”。北宋宋白等已有《续通典》之作,至明则有王圻《续文献通考》行于世。清乾隆时,先后敕修“三通”续作。乾隆十二年(1747)敕修《续文献通考》,以张廷玉等为总裁、齐召南等为纂修,后经纪昀等校订,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成书,凡250卷。其体例大致与《文献通考》相同,只是从郊社、宗庙两门中析出群祀、群庙,合计26门。所记宋、辽、金、元、明五朝典制及有关议论,上限接《文献通考》起于宋宁宗嘉定年间,下限迄于明末。这书对王圻《续文献通考》颇多采用,予以改编;而征引丰富,对《文献通考》所未详者亦有所补正。乾隆三十二年,又敕修《续通典》、《续通志》。二书均由嵇璜、刘墉等纂修,纪昀等校订。《续通典》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成书,凡150卷。这书上限起于唐肃宗至德元年,以接《通典》断于天宝之末,下限迄于明末,记中唐、宋、辽、金、元、明六朝典制沿革。其体例略仿《通典》,分为9门,而于子目则多改变。《续通志》于乾隆五十年(1785)成书,凡640卷,一如《通志》体例。其纪、传部分,起于唐而终于元,下接清修《明史》,多抄撮旧史而成。略,100卷,所记起于五代而迄于明末,在分目、著录方面有详于《通志·略》的地方,而与《续文献通考》、《续通典》颇多重复。
关于清“三通”。清“三通”实为续“三通”的续作。乾隆三十二年,《续文献通考》修成,乃命撰本朝典制,独立成编。这是清“三通”纂修之始。乾隆五十二年(1787),三书皆成。其记事,都起于清之开国,止于乾隆五十年(1785),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史事、典制。《清通典》(原名《皇朝通典》)100卷,体例略同于《续通典》,亦分为食货等9门。所记内容,反映了清代典制的特点,如其中《兵制》专记八旗军制,《州郡典》则不叙历代沿革,只转录《大清一统志》的内容等。其所据资料,还有《清会典》、《清通礼》、《清律例》等。《清通志》(原名《皇朝通志》)126卷,因史臣另有实录、国史的修纂,故这书只有诸略,名目与《通志》、《续通志》相同。所记内容亦可反映清代特点,如艺文、校雠、图谱等略,皆本《四库全书》。而地理及昆虫草木二略,所作考校则详于前志。《清文献通考》(原名《皇朝文献通考》)300卷,体例同《续通考》。凡26门,其子目如清制所无则删去,而所记均能反映清代典制,如八旗田制、银色银值、回都普儿、崇奉圣客之礼、蒙古王公等。所记多据实录、国史、起居注、官修诸书、文书档案,兼及省修诸志与私人文集,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清通典》、《清通志》许多记载皆由此转录。这跟续“三通”在内容上颇多重复是很相似的。
总的来看,续“三通”中的《续文献通考》价值较高,清“三通”中以《清文献通考》价值较高。以上六书,与《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合称“九通”。“九通”,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史学的成就。其后,刘锦藻于光绪末年撰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原名《皇朝续文献通考》),仿《清文献通考》体例,所记内容起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迄于光绪三十年(1904)。民国初年,著者补记光绪三十一年以后至宣统三年(1911)内容,成书400卷,较前考增置外交、邮传、实业、宪政四考,共30考。全书增设子目136项,多反映晚清政治和近代社会内容,如厘金、洋药、银行、海运、资选、书院、图书、学堂、归政、训政、亲政、典学、陆军、海军、长江水师、船政,等等。其《经籍考》为《四库全书总目》之后的重要目录书,在历史文献学上有一定的价值。1935年商务印书馆以刘著与“九通”合刊,称为“十通”[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