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私家所撰编年体本朝史(1 / 1)

明代史家私人所撰编年体本朝史也有多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薛应旂的《宪章录》,张铨的《国史纪闻》,雷礼等撰的《皇明大政记》,谭希思所撰的《明大政纂要》,陈建所辑、沈国元所订的《皇明从信录》,陈建所撰的《皇明资治通纪》等。

薛应旂所撰《宪章录》47卷(一作46卷),记洪武至正德间史事,其采撷多出于杂书,虽记事连贯然严谨不足。薛应旂著述甚丰,据《明史·艺文志》著录,他还撰有《方山诗说》8卷、《宋元资治通鉴》157卷、《甲子会纪》5卷、《皇明人物考》7卷、《隐逸传》2卷、《高士传》4卷、《浙江通志》72卷、《考亭渊源录》24卷、《薛子庸语》12卷、《方山集》68卷,在四部书的著录中均有著述,这样的学人是不多见的。薛应旂门人陆光宅万历二年《刻宪章录跋》云:

吾师武进薛先生恭集我祖宗列圣宝训、实录,次第编年,凡纂辑支蔓者悉为裁约,其有事关体要、逸在诸儒臣别撰者,亦量为采入。书成,题曰《宪章录》,盖以成宪典章,万世所当遵守,且追宗夫子“宪章文武”之意,以寓从周之义也。[23]

这段跋文,对于了解此书的编纂特点及作者的编撰宗旨,多有裨益。

张铨所撰《国史纪闻》12卷,以纲目体记明初至正德间史事,凡朝廷举措、名臣善迹,以及政事、民生、人物、国土、人口等,皆记其梗概,便于披览。作者有感于实录外间不能亲见,私家撰述难以取信,旨在撰一简要信史,使之广为流传,其用心可谓良苦。

《皇明大政记》25卷,是几位学人逐步撰述而成的:自洪武至正德九朝史事凡20卷,为雷礼所撰;嘉靖朝史事凡4卷,乃范守己所续;隆庆朝史事1卷,是谭希思所续。万历年间周时泰合刊行世,有郭正域序。此书亦近于纲目体,有正书,有分注,史料多采自实录。

谭希思所撰《明大政纂要》63卷,记洪武至隆庆十二朝政事,大事编年,有史有论,叙致简要,是一部较好的编年体明代政治史。例如,《太祖高皇帝》后论一方面论述作者本人的认识,一方面又引本朝学人论明代开国的举措说:

詹同之序《大明日历》有曰功高万古,曰得国之正,曰独运全智,曰敬天勤民,曰家法之严,曰兵政有统。谢铎有言,我朝度越历代者五事:一、攘克夷狄以收复诸夏;二、肇基南服而统一天下;三、威加胜国而锋刃不交;四、躬自创业而临御最久;五、申明祖训而家法最严。其善言圣治而扬休烈也哉![24]

这种评说可以帮助人们对历史有一个总的认识和全局观念;至于溢美之词,当在所难免。

《皇明从信录》40卷,系陈建陆续所辑,沈国元订补,记洪武至万历间史事:《启运录》记朱元璋起兵至明的统一,继而续编《靖难记》至《武宗记》,后又补编嘉靖、隆庆两朝史事。沈国元再补万历朝史事,并将各次撰述合刊,统称今名。

陈建所撰《皇明资治通纪》(亦称《皇明通纪》)14卷[25],记事上起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刘福通等起兵反元,下至明隆庆六年(1572)神宗即位,凡221年史事。此书断限、记事与上述《皇明从信录》中陈建所辑部分相仿,疑前者是在后者的基础上撰写而成。作者于史事的叙述中时发议论,是此书的一个显著特点。陈建在自序中讲到,他写成《皇明启运录》后,有人建议他说:“昔汉中叶有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有荀悦《汉纪》,宋中叶有李焘《长编》,皆蒐载当时累朝政治之迹,以昭示天下。我朝自太祖开基,圣子神孙重光继炤垂二百禩矣,而未有纪者,子添述是志,盍并图之,以成昭代不刊之典也。”陈建起初是推辞了,认为自己“愧乏三长”,不敢“僭逾及此”。但他后来还是改变了初衷,他继续写道:

这一番话,深刻地反映出了作者撰述此书的社会条件及旨趣所在。

《皇明通纪》有凡例七则,其第一则云:

此纪仿《资治通鉴》而作,凡群书所载,必有资于治者,方采录之;细故烦文、无资于治者弗录。

其第四则云:

此纪叙载人物之贤否,言行之是非,一皆考据群籍,直书垂鉴,不敢虚美隐恶,以乖史笔。孔子曰:“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吾谁毁谁誉!”览者幸鉴。

其第五则云:

《皇明通纪》凡例,意简而明,交代本书的体裁、原则、史与论的处置,十分了然,表明作者在史书编著上的良好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