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仿辽、宋体制,设立了比较完备的修史机构。记注和纂修日历、起居注、实录,以及编撰《辽史》,是金代官修史书的重要方面。
金朝设国史院,有史官:监修国史,掌监修国史事;修国史,掌修国史,判院事;同修国史2人,女真人、汉人各1人,也曾置契丹同修国史,后罢;编修官,女真、汉各4人。此外,还曾专置修《辽史》刊修官1人,编修官3人。国史院的主要任务是纂修各朝实录。史官兼以谏官兼其职,金朝后期改此制,“恐于其奏章私溢己美故也”。又设起居注,置修起居注,掌记言、动。曾以谏官或左右卫将军兼其职,金朝后期改此制。金末以左右司首领官兼带修起居注官,但应“回避其间记述之事”。此外,还在著作局内置掌修日历,由著作郎、佐著作郎编修日历(以上均见《金史·百官志》一、二)。从《金史》纪、传来看,任史职而有姓名、事迹可考者,远多于辽代。
金代官修史书以纂修历朝实录为主,终金之世,而纂修不辍。金太宗天会六年(1128),立国伊始,即“诏书求访祖宗遗事,以备国史”,命宗室完颜勖与耶律迪越掌其事。完颜勖等“采摭遗言旧事,自始祖以下十帝,综为三卷”。这是金代最早的“国史”撰述,当是许多传说、旧闻的汇集。但这部“祖宗遗事”也反映出女真立国前的部族情况及其与契丹、辽朝的关系,此书直至熙宗皇统元年(1141)才撰成,奏上之时,“上焚香立受之”。实录是被视为十分神圣的,其历朝皇帝皆如此。
此后,皇统八年(1148),完颜勖等又撰成《太祖实录》20卷,由完颜宗弼奏上(《金史·完颜勖传》及《熙宗纪》)。世宗大定七年(1167),监修国史纥石烈良弼奏进《太宗实录》,同修国史张景仁、曹望之、刘仲渊等参与纂修(《金史·纥石烈良弼传》及《世宗纪》)。三年后,纥石烈良弼等又撰成《睿宗实录》。大定二十年(1180),监修国史完颜守道主持所修《熙宗实录》完成(《金史·完颜守道传》)。此前,当还有完颜亮统治时期的实录,即《海陵实录》的修撰。郑子聃在大定二十年前任侍讲、兼修国史,世宗“以史事专责之”,认为“修《海陵实录》,知其详无如子聃者”[150]。郑子聃与《海陵实录》的修撰当有密切关系。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国史院进《世宗实录》,尚书左丞、兼修国史完颜匡领衔奏上(《金史·章宗纪二》及《完颜匡传》)。仿世宗为其父修实录的先例,章宗亦命史臣撰其父完颜允恭的实录,此即《显宗实录》,完颜匡等泰和三年(1203)奏进(《金史·章宗纪三》)[151]。宣宗兴定元年(1217),高汝砺、张行信同修《章宗实录》[152],兴定四年(1220)奏进。金哀宗正大五年(1228),王若虚撰成了金朝最后一部官修实录《宣宗实录》,此离金朝之亡,只有6年。
金代官修史书的另一项工程是编撰《辽史》。辽代耶律俨的辽史撰述,元代修《辽史》时还有所借鉴(这一点在关于辽代史学的论述中已经讲到),金人得见此书当无疑义。《金史·熙宗纪》皇统元年(1141)记,熙宗颇好读《五代史》、《辽史》诸书,“或以夜继焉”。这里所说的《辽史》,当是辽人所修之《辽史》。或许正是熙宗不满意于辽人所修《辽史》,故于皇统年间命“特进移剌固修《辽史》”[156]。可惜移剌固未及修成《辽史》即故去了,其未竟之业由他的门人萧永琪续作,终于撰成《辽史》纪30卷、志5卷、传40卷,共75卷,于皇统八年(1148)奏进(《金史·文艺上·萧永琪传》及《熙宗纪》)。萧永琪通晓契丹大小字,他在利用辽人的辽史撰述资料时,自可得心应手。这是金代所重修的第一部《辽史》。
金代重修的第二部《辽史》,发轫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章宗“命参知政事移剌履提控刊修《辽史》”[157],上距萧永琪奏进《辽史》41年。参与刊修的有党怀英、郝俣等。此次编撰《辽史》进展迟缓。先是,明昌二年(1191),移剌履卒,编撰受到影响。至泰和元年,增修《辽史》编修官3人,“诏分纪、志、列传刊修官,有改除者以书自随”。此时的编撰工作似为党怀英主持,刊修官还有贾铉等。然直到党怀英年迈致仕,其书未就。章宗第三次择人,“敕翰林直学士陈大任妨本职专修《辽史》”,这已是泰和六年(1206)的事情了。次年十二月,金代第二部官修《辽史》终于撰成,上距其发轫之时已有十七八年,是金代史学上撰述时间最长的一部史书(参见《金史·章宗纪》一、四及《移剌子敬传》、《移剌履传》、《贾铉传》、《文艺上·萧永琪传》与《党怀英传》)。
金代所修历朝实录和《辽史》,不仅是金代官修史书的重大活动,而且在客观上为后人进一步撰述金史和辽史做了准备。这在中国史学发展上是有意义的。金人之重视纂修本朝实录,是为了弘扬祖宗和先朝功烈。他们两次编撰《辽史》,几经周折而不辍其役,也有历史上的原因,即女真与契丹、辽朝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辽人所修《辽史》跟金人所修《辽史》,自有其不完全相同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