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的有限与无限(1 / 1)

哲学心语 陈先达 1592 字 22天前

人的寿命是有限的。任何人都知道这一点,但不是任何年龄段的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如日东升风华正茂的年轻人,不会想到这一点,而老是想到这个问题的往往是时间不多的老年人。倒计时的紧迫感不由自主地会想到生命的短暂。哲学家劝人忘年、忘生死,真正能做到这一点的不多。我想与其做把头埋在沙堆里的鸵鸟,不如直面生命有限的客观事实,从中引出必要的哲学结论。

时间是无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相对无始无终的时间之流,人的生命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瞬间。人是唯一具有意识的存在物,只有人,才会悲叹人生短暂,譬如朝露。只有人,才为人类进入千年之交、两个百年之交而举世狂欢。尽管这个时间表上的刻度是人类自己刻的,是人类自己在无始无终的时间之流上留下不同的识别标记,但人类还是为每一特殊时刻而亢奋。

▲ 中学同学,均在湖南工作。左一为胡梅村,左二为叶雪芬,右一为姜斌,右二为作者。多年难得一见:“萧萧白发鬓霜雪,天公尚许几回圆?祝君健身多壮骨,大江难隔心底缘。”2004年摄于湖南友人家中。

自古以来,面对无限时间中的有限人生,有完全不同的人生态度。

孔老夫子站在岸上,看见不舍昼夜奔腾而去的流水,联想起时间,甚为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当然,孔子这么大的智者,绝不会认为,时间的流逝如身边的流水,人可以依然故我。时间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万物的存在方式。时间的流逝就是万物的变化,就是人的衰老和死亡。感叹时间,就是感叹人生。孔夫子是个用世者,想有所作为,时不我待,总有种紧迫感。时间的流淌、生命的消失,使他深感不安。

庄子也感受到人生短促:“吾生也有涯。”但庄子是用相对主义观点来化解这个问题的。寿高八百的彭祖,比起神龟的生命是很短促的,而人中的殇子比起朝生暮死的小虫还是长寿的。天下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既然如此,寿再长也用不着高兴,寿再短也用不着悲伤。心理极其平衡,不会为这个最大的生死寿夭的问题而苦恼。

这两种不同的时间视角,表现了两种人生观。孔子从用世出发,着眼于有限,着眼于主体,苦于生命太短。虽然时间是无限的,但生命是有限的。人应该把握住无限中的有限。庄子从避世出发,着眼于宇宙自身。时间是无限的,在这无限的时间中,任何具体的东西都是有限的。人应该把握无限,体会天道,而不必计较生命的长短。

无限性有两种不同的含义。按黑格尔的说法,一种是恶的无限,或称坏的和消极的无限。这是有限的反复和相加,例如,时间的无限,就是一分一秒不断地重复相加,以至无穷。这种无限性是时间无限的一种形式,但永远是生命不可能达到的彼岸世界。追求这种与有限相脱离相对立的无限,就是追求与天地同存、长生久视、永不死亡的神仙境界。这是一个幻想的世界。另一种是真实的无限或者说积极的无限,这是存在于有限之中与有限相联系的无限,是有限对自身的超越,而又存于有限之中的无限。生命的无限只能是这种无限。从它存在的时间看是有限的,但它却可以包含着无限。这种无限当然不是生命的无限延续,而是在正确处理生命的各种矛盾中而获得的意义和价值。

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与认识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因此人对知识的追求就包含着对无限性的追求。在人的生命活动中认识是永无止境的,所谓“艺无止境”,所谓活到老、学到老都体现了这种无限性。恩格斯曾经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的角度论述过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的问题,但他从人的思维至上性得出的是人的认识具有无限性的积极结论。庄子也承认认识的无限性,所谓“知无涯”,但他得出的是消极的结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样,庄子否定生命中对无限知识追求的意义,从而贬低了人的生命和知识的价值。

个人生命的有限性与精神境界提高的无限性之间也有矛盾。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在有限的人生中,人的道德的修养、人的品德的修养、人的思想境界的提高是无限的。所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什么是至善,到什么程度算是至善,这很难有个绝对的标准。这是个无止境的永远的追求过程。

当然,人为了生存,首先必须有衣、食、住、行等物质消费资料。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日益趋向公正,人的生活质量和消费水平也会不断提高,社会可以提供更多更好的消费品,这也是个无止境的过程,不能说,到某个时候,物质生产的发展完全停止了。这是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也不符合人类的历史的发展和现实。但是就人的生理角度看,人对物质消费品的数量需要是有限的。庄子说,“鹪鹩窠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中国人常说的,日食三餐、夜眠八尺也是这个意思。这当然是农业社会小农的消费特点,不能作为所有社会的消费尺度。但是,从当代工业社会的现实看,过度消费、不合理的消费欲望和追求不利于人的发展。所以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提出过人的需要和非人的需要的问题。尽管社会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有可能提供越来越多的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匪夷所思的东西满足人的癖好,但这种消费不仅不是对人的需要的满足,而是对人的扭曲。因此物质产品需求的发展和对人的需要的满足不是要求无限而是要求合理。我们应该提倡合理消费而不是无限消费,应该提倡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需要。可人的道德水平、思想境界、人格修养的提高的确是无限的。对这种无限性的追求,不同于对物质消费品的无限追求,它有利于人的完善和真正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人的有限的生命在这种境界中得到升华。

个人的生命有限性与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之间有矛盾。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是无限的。恩格斯在批评黑格尔时说过,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完美的社会、完美的国家是只有在幻想中才能存在的东西;相反,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有限的个人生命延续只能在社会发展的无限性中得到实现。从古至今无数有限生命汇合而成的社会,在永无终点地不断发展、不断前进。西方关于历史的终结的说法是具有政治意图的无知妄说。在社会发展中,人,特别是那些站在历史前头推动历史前进的人们把自己的生命融化在历史的进步中,成为永恒不朽的人。瞿秋白在一篇题为《儿时》的文章中说,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假使他的生命融化在大众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么,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旧是逃脱不了,然而他的事业——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什么是“永久的青年”。人们常说,有的人活着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仍然活着。这些死了仍然活在世世代代的后人心中的人,就是超越有限、在有限中获得无限的人。

个人生命的有限性和文化积累的无限性之间有矛盾。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积累,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积累是无限的。那些以自己的创造物,如技术、器物、典籍、传世之作,即那些为一个民族的后人世世代代所利用的东西的创造者,连同它的创造物一道永存。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它留给后人的成果、它的贡献、它的影响可能是无限的。任何人都可能在自己对人类的贡献中刻上自己的名字。这就是生命的不朽。

中国古人有三不朽的说法,所谓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高尚的道德境界,足以垂范后世,永为表率;立功,就是为人民、为民族立下丰功伟绩,它的成就变为历史和社会的一部分;立言,就是以他的传世之作和教导,构成人类和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永为后人所享用。这样的人,都是死而未死。在有限的生命中包含着无限。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一些普通人,很难做到三不朽。但我们从生命的有限性中不应该得出消极结论,而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进行活动,从事有益于社会的工作。集众人之力,我们也可以成为永不枯竭的大海中的一朵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