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学新得(1 / 1)

哲学随感录 俞吾金 913 字 19天前

路与道[1]

要说上海这几年的变化,真可以说是非常之大的。我想,许多人大概都有如下的感受:过去非常熟悉的地方,隔了一年半载,就变得完全认不出来了;昔日十分幽静的小街突然变成了集市贸易的中心;以前简陋破烂的棚屋也突然被装潢漂亮的高层建筑所取代。这种感觉的反差是如此之强烈,以至于一些常以“老上海”自诩的人也开始迷路了。无论是原来就居住在上海市区的人,还是来自于国内其他地方或世界各国的人,都开始以新的眼光来打量上海了。

有形的路

毋庸讳言,最能使我们感受到上海的沧桑巨变的,大概是上海马路的改造与变迁。据说,上海过去大大小小一共有1424条马路,新中国成立30年来几乎没有任何变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和大量流动人口,尤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族的涌入,随着各种车辆,尤其是出租车的大量增加,“行路难”几乎成了困扰上海人的最突出的问题。于是,全面改造上海的马路,尤其是那些车辆走不动的“瓶颈”,成了上海大变样的序曲。近年来,人们发现,许多过去显得十分逼仄的马路被大大地拓宽了;许多从未听说过的新马路产生了;高架公路、内环线、外环线奇迹般地涌现出来;地铁和轻轨也在人们的睡梦中悄悄地向前延伸着;在市郊,新型的、全封闭的高速公路的开通缩短了上海和周边地区的距离。尽管修路给市民们的生活和上下班带来了诸多不便,然而,市民们对这一切都表示理解。事实上,谁都明白,没有这些暂时的不便,如何能换来新的交通环境和生活环境的出现呢?

过去,上海人常说:路归路,桥归桥。现在,他们突然发现,这个说法其实是十分荒谬的。路和桥难道是可以分离的吗?有哪一座桥不连着路,不是路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呢?又有哪一条长长的公路或铁路能够完全与桥分离开来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路是特殊的桥,而桥则是特殊的路。特别是高架路,不同时也是桥梁吗?难道近年来奇迹般以耸立起来的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和数不清的立交桥、人行天桥不也正是特殊的路吗?其实,不仅桥的修建就是路的修建,还有近年来愈益令人注目的机场、码头、车站的扩展与修建,不也正是在修建特殊的路——陆路、水路和空中之路吗?

无形的路

当然,直到现在为止,我们注意到的还只是看得见的、有形的路。如果我们把目光扩展到无形的、看不见的路的上面,我们就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上海的变化。那么,什么是“无形的、看不见的路”呢?那就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也不容易引起我们注意的“路”,但这样的“路”却是存在的,而且和我们的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上海和国际国内的计算机联网,不正是在贯通一条条特殊的“路”吗?又如,近年来上海电话线路的猛增、移动电话的流行、电视和卫星通信的发展,不也正是在人们之间修筑起一条条特殊的、沟通之“路”吗?然而,“无形的、看不见的路”的含义还不止于此。事实上,经济、社会和政治体制的改革,新的法规和道德规范的制定,都是在修建沟通人们之间关系的、无形的、看不见的“路”。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这种无形的、看不见的“路”比那些有形的、看得见的路具有更重要的、更深层的意蕴!

道的精神的复兴

这些建设中的、不断地向前延伸着的路,无论是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路;无论是气势宏大的,还是几乎在地图上找不到的、细小难辨的路,都无例外地贯通着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道的精神。众所周知,“道”的初始含义是“路”,也正是出于对“道”的这一初始含义的尊重,有的德国学者用德语名词“Weg”(路)来译汉语中的“道”字,而“路”的价值也正在于疏通、沟通和通达。遗憾的是,以前的许多学者在释“道”时,只注意到其“规律”的含义,而遗忘了其初始的含义——“路”,从而导致了中华民族的核心精神——道的精神的陨落和社会发展的迟缓。然而,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不无欣喜地看到,这种道的精神正在复兴之中。无疑,这种道的精神的复兴,正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勃勃生机的一种体现。

历史和实践一再告诉我们,任何地方、任何国家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城市的兴起,都是和路的兴建、交通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凡是不重视路的建设的地方,都不会真正地重视商品经济的发展。作为历史上的名城,上海正在不断地更新着自己的形象。我们确信,上海人只要把中华民族的伟大的精神——道的精神作为自己的守护神,那么它的前景将会是无限美好的。

[1] 本文原载《文汇报》,199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