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经说过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Le plus grand ennemi du bien,c'st le mieux(好的最大的敌人是最好)。”[2]显而易见,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劝人们不要去追求、塑造或崇拜任何完美的东西。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求全责备的自然倾向却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现出来。
肯定意义上的“完美性崇拜”
什么是“肯定意义上的完美性崇拜”呢?那就是崇拜者直截了当地把完美性作为自己追求和膜拜的对象。据说,天主教教皇庇护九世在1870年召开的梵蒂冈第20次大公会议上曾主持通过了著名的“教皇无谬误”的决议,那恐怕就是典型的肯定意义上的“完美性崇拜”了。这种“完美性崇拜”具有以下各种表现形式。表现之一是:当一个人在恭维另一个人的时候,他总是力图把对方描绘成一个绝对完美的、没有任何缺点的存在物。表现之二是:当一个人为另一个人写推荐信的时候,其推荐词通常也会写得非常好,甚至把被推荐的对象描绘成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表现之三是:当一个人向他(或她)所热恋着的对象写情书的时候,也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把自己所热恋的对象,甚至对象所接触的周围的环境完美化。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爱屋及乌”是也。表现之四是:当人们在向上帝祈祷的时候,也会自然而然地把上帝赞美为全智全能的、完美无缺的最高的存在物。所谓“崇拜产生完美”,良非虚言也。表现之五是:当人们在哀悼一个死者的时候,也会习惯性地掩饰其所有的缺点,把他(或她)描述为一个生前没有任何瑕疵的完人。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追悼词都是颂词,哪怕死者生前是一个恶棍或**。所谓“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指的是“将死之人”常常会趋善。实际上,当人们把一个“将死之人”作为自己的评价对象时,其评价也会自然而然地趋善。这里似乎有一种微妙的变化和暗示,即死亡将会勾销一切恶行。表现之六是:当人们为一位死去的著名人物,如政治家、艺术家、作家、哲学家、诗人等编纂全集时,也往往会情不自禁地通过所谓“技术性的处理”,把死者生前留下的某些粗劣的作品清除,从而造成了“全集不全”的局面。这种故意造成的现象也深刻地反映出人们潜意识中对完美性的崇拜,仿佛维纳斯唯有“断臂”才能成为完美的艺术品似的。
如果说,恭维词、推荐信、情书、祈祷词、追悼词、“为尊者讳”等做法都与人或人格化的神有关的话,那么,在今天的生活中越来越构成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无处不在的和广告和广告词则致力于把特殊的物——商品完美化。事实上,任何广告词都把它所要推荐的商品说成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存在物。比如,你在读了任何一个保健品的广告以后,你就可能会陷入这样的幻觉,即只要人们愿意普遍地拥有这种保健品的话,那么,地球上的任何医院都将没有存在的必要。
否定意义上的“完美性崇拜”
有趣的是,人们对完美性的追求也通过否定的方式表现出来。那么,什么是否定意义上的“完美性崇拜”呢?这种崇拜形式的特殊性在于:从表面上看,崇拜者不但没有追求和膜拜完美性,相反总是对对象的瑕疵与不足提出批评和责难。但就其实质而言,这类批评和责难又建基于作为其出发点和参照物的完美性。比如,当一个人在责备另一个人,特别是当这类责备只涉及对方的一些偶然的、细小的过失时,责备者追求和崇拜完美性的心理也就暴露无遗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乍看起来,在责备者的意识中,注意到的只是对方的不足,但实际上,在他的潜意识中,他向对方索取的却是完美性!因为他是以一个完人作为参照物去责备对方的,也就是说,他要求对方必须成为一个没有任何过失的完人。所以,从表面上看,责备者看到的只是对方的缺点,似乎根本不懂得什么是完美性,但实际上,责备者乃是完美性的真正的崇拜者。人们通常说的“求全责备”也就是这个意思。假如责备者真正懂得“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个现实生活中的真理,他老是喜欢在鸡毛蒜皮的问题上责备别人的习惯和热情也会随之而消失。
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当我们周围有人犯错误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这样的说法:“要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嘛!”乍一听,这种说法是十分宽宏大量的,然而,细细推敲起来,就会吃惊地发现,这种说法不但算不上宽宏大量,反倒是十分苛严的,甚至苛严到了荒谬的地步!何以言之呢?因为“要允许人犯错误,允许人改正错误”这一说法的潜台词就是:假如我不允许的话,你就不能犯错误。换言之,你应该是完美的,应该是一个不会犯错误的完人,只是出于我的宽容、怜悯和恩赐,才允许你偶尔犯错误。在这里,去掉了所有的障眼法以后,我们发现的仍然是人们对完美性的追求和崇拜。当然,这里的崇拜方式还是比较隐蔽的。
走出“完美性”的幻觉
记得马克思曾经说过:“一切发展中的事物都是不完善的。发展只有在死亡时才结束。”[3]这就启示我们,向一切正在发展中的事物或人索取完美性,也就等于变相地索取其生命,这样做显然是不明智的。德国哲学家尼采也说过:“我对世人感到最难以忍受的,不是他们的罪孽和大愚,而是他们的完善无瑕。”[4]事实上,这种人们孜孜不倦地加以追求的完美性,说到底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而已。毋庸讳言,在传统社会所歌颂的任何一种所谓“美德”的牌匾下,流淌着多少鲜血和泪水。光是“贞操”这个词就剥夺了多少妇女的青春和生命。当然,我们丝毫也不反对人们去追求美德,但当所谓“美德”与生命和个性尖锐地对立起来的时候,当许多人为了追求虚幻和空洞的“完美”而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的时候,他们又是多么荒谬和可怜!因为他们成了自己的创造物的献祭品。事实上,任何艺术家塑造的形象如果是完人,就像我们在“**”中的样板戏中所见到的那些英雄人物的话,那么,这些形象一定是苍白的,虚假的和缺乏生命力的。生活、实践和前人留下来的伟大的艺术品一再启示我们,只有淡化对完美性的崇拜,从完美性的幻觉中走出来,才能以健康的方式领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1] 本文原载《新民晚报》,1999-05-25。
[2]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2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6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尼采:《尼采诗选》,193页,桂林,漓江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