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业五年(609)春三月,闲不住的隋炀帝又开始了第二次巡游江都,但他为这次巡游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大业五年就大兴土木建筑了江都宫,而其随从队伍和排场也肯定不会亚于第一次,龙舟船队又是绵延几十里,两岸车马簇拥而行。隋炀帝写了一首《早渡淮诗》:
平淮既淼淼,晓雾复霏霏;淮甸未分色,泱潇共晨晖。晴霞转孤屿,锦帆出长圻;潮鱼时跃浪,沙禽鸣欲飞。会诗高秋晚,愁因逝水归。
大概就是这次巡行路上写的。
这次巡行江都和大业元年(605)首巡相距已有五年,五年中隋炀帝威服四夷,被突厥尊为“圣人可汗”,威加四海,春风得意。
在江都宫,隋炀帝适时地把注意力用在了对南方蛮俚等少数民族的抚慰上。由于民族融合进展缓慢,南方湿热,北方人不适应其气候,如贝州配防岭南的罪徒千人,至岭南后, “遇瘴疠死者十八九”。不服南方水土使北方关陇人士把岭南视为畏途。而江南腹地的蛮、僚、俚、越各族人民入隋后仍不断反隋。
大业四年(608),黔安郡(治今四川彭水县)蛮人向思多起义,杀隋将鹿愿,围攻太守萧造,隋炀帝派左武卫将军周法尚、加右武卫大将军李景分路进讨,双方激战于清江,向思多战败,造反者被杀死三千余人。黔安郡前称黔州,与鄂西清江郡(治今湖北恩施)接近,清江统县五:盐水、巴山、清江、开夷、建始,有户二千六百五十,乃今土家族先民聚居区。向思多起义失败后不久,又爆发了黔安夷酋田罗驹领导的起义,他们沿清江设防,夷陵诸郡民夷多响应,隋炀帝又派郭荣率重共前往进剿,几经努力才将义军打败。大业六年(610)十二月,珠崖(海南岛)人王万昌发动俚人起义,时海南岛上的珠崖郡统有十县,有编户两万多为土著俚人。这时,隋炀帝正在江都,即遣从驾的陇西太守韩洪前往镇压,王万昌被镇压后其弟王仲通又举起义旗,隋炀帝再次诏韩洪征讨。他在江郡发布命令,将珠崖郡析为珠崖、儋耳、临振三郡,以加强对海南岛的政治控制,使海南岛与内地的联系进一步密切了。为了镇抚俚越,隋炀帝还特地将曾任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任上使“民夷悦服”的侯莫陈颖再调往岭南,出任南海太守。
为了加强对江南的统治,隋炀帝又将江都的行政地位提高一级。大业六年六月甲寅(二十四), “制江都太守秩同京尹”。这使江都具有陪都的地位,成为隋在南方统治的政治中心,隋炀帝本人此次在江都一住就是一年,在江南现场视事听政。
这一年,隋炀帝虽没有将龙舟驶向蔚蓝色的大海,但却在对江南水乡交通状况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大业六年十二月下敕开挖江南运河,使大运河向长江以南延伸至钱塘江,可直通龙舟。隋炀帝欲东巡会稽(今浙江绍兴),并建置了驿宫。但他并没有寄情于山水之间,而是公务繁忙日夜处理着国内外大事。
隋炀帝于是竭力拉拢南方籍的将领,他将名将江都人来护儿带在身边,赐牛酒让他回家宴乡里父老,谒先人墓,并令三品以上官“并集其宅,酣饮尽日,朝野荣之”。又召远镇武威的庐江人樊子盖来江都,当众夸耀说: “富贵不还故乡,真衣绣夜行耳”。于是敕庐江郡(治今安徽合肥)设三千人大会,让樊子盖谒先人墓宴故老。隋炀帝让南方籍将官衣锦还乡,炫耀功名,营造出一种南北一体的气氛。大业六年四月丁未(十六日),炀帝在江都宫“宴江淮已南父老,颁赐各有差”,对南方社会各界展开政治抚慰。这些做法,应该说都是深谋远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