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嫡之祸(1 / 1)

秦始皇归天时,扶苏正是监察蒙恬军队的监军。而秦始皇的遗诏要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遗诏封好,交给宦宫赵高。但这封信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闭上了眼睛。

随从秦始皇巡游的左丞相李斯,深恐秦始皇在旅途中突然驾崩的消息会引起天下大乱,便决定先把这个消息封锁起来。于是,他下令把秦始皇的尸棺偷偷放进温凉车,只让几个得宠的宦官同乘在车上。这一行失去了主子的人马,朝着咸阳不停地赶路。路上所停各处,照旧进供御馔,和以前丝毫没有两样。百官上奏仍进行,乘在韫凉车里的宦官,装着在传达皇帝的命令,对百官们说: “可以!”当时知道秦始皇死去消息的,除了李斯之外,只有王子胡亥、赵高以及几名随从的宦官。

话说回来,秦始皇写给大儿子扶苏的信,这时还扣在赵高手中没有送出去,而且,执行皇帝权力所必需的玉玺和兵符也都还在赵高手中。因此,他可以毁掉秦始皇的书信。而且,有这么多皇帝的印信掌握在手中,他甚至还可以亲自决定下一任皇帝的人选。

车子在华北平原上摇摇晃晃地前进着,坐在车内,赵高的野心逐渐膨胀。他想出一条奸计,决心抛弃秦始皇的大儿子扶苏,扶植末子胡亥即位。

赵高年轻时,曾因被处宫刑而丧失了男性机能,命运决定他只能当个宦官。他因为精于狱律法令而被留在秦始皇身边,而后被提拔为掌管车马的中车府令。

由于教授狱律法的因缘关系,赵高受到胡亥的格外照顾。而今要是扶苏当上皇帝,对于赵高来说决不是件好事。因为扶苏为人耿直,连父亲秦始皇也敢顶撞。况且,扶苏显然还有蒙氏一族做靠山。在蒙氏一族中,有帮助秦始皇照料扶苏的蒙恬,还有位居上卿的蒙毅(蒙恬的弟弟)。

当年赵高犯法,蒙毅审理此案,曾判决赵高死罪,并要将他从官员名簿中除掉。只因秦始皇怜惜赵高的才能,才使他得以死里逃生,保住了性命。自此以后,赵高便对蒙毅及其一族怀有刻骨的仇恨。

有一天,赵高和胡亥在一起时,见周围没人,便主动对胡亥说: “天子驾崩以后,并没有留下遗诏封你们几个王子为王,只给你大哥扶苏留下一封书信。你大哥回到咸阳以后,可能就会直接登上皇帝的宝座。这样一来,你连一尺的封地也得不到。你打算怎么办呢?"

胡亥答道: “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常言道明君知臣,明父知子。只要父皇没有下命令分封,做儿子当然没什么好说的。"

赵高说: “你的话错了。当今之际,要么把天下掌握在手中,要么失去控制天下的大权。这事由你、我和丞相李斯就可决定,请你三思而行。主宰人臣或为人臣下、制人或受制于人,是有着天壤之别的呀!”

胡亥答道: “废兄长而立幼弟,人称不义;不遵父命,畏死偷生,人称不孝;力薄才浅,却贪别人之功为己有,人称无能。这是三项逆德。若此,恐天下不服,我身危险,宗庙社稷之祭祀就不会长久了。”

赵高劝道: “我听别人说,殷汤王、周武王杀死主君,建立王朝,而天下人称赞说这是义举,没有人骂他们不忠。卫君辄杀其父蒯聩,卫国人却景仰他,孔子把此事载入《春秋》,没有把他当作不孝之徒。大行不拘细谨,盛德不须辞让。这就是说要干一番大事业,不必拘泥小节,德高不必谦让多虑。正像各地的村庄有各自的规矩,百官有各自不同的职责一样,情况变了,立场也要跟着变化。因此说,光注意小事而忘了大事,到头来肯定会不利的。迟疑不决,拖延误事,将来一定会后悔的。不失时机,敢作敢为,谅鬼神也不敢来阻挡,将来一定会成功的。下决心吧!”

胡亥叹了一口长气说: “父皇刚刚驾崩,丧事还未操办,怎好拿这件事再去烦劳丞相呢?”

赵高答道: “时机,最关键的是时机问题。慢慢等待是等不出策略来的,有了军粮和兵马,剩下的只是一个不失时机的问题了。”

赵高与胡亥的一番对话表明,作为主谋,赵高的意图不得不谈得比较露骨,而胡亥则时而言不由衷,时而表示有所为难。在赵高的步步紧逼之下,胡亥的意图已暴露无遗:他何尝不想当皇帝,只是有所顾虑而已。赵高最后的一段言论,其目的就是为着消除顾虑,警告他不可错过时机。胡亥所说的“岂宜以此事干扰丞相哉”,暴露了他的真实意图:他已同意和赵高合谋,谋取帝位,只是丞相李斯的态度如何,尚不清楚。

赵高为人机灵,见胡亥既然提到了丞相李斯,便摸清了胡亥的底牌,认为事情已成功了大半,便接着胡亥的话说道: “这事不与丞相商量,恐怕大事不能成功。臣请您允许我与丞相谋划此事。”

胡亥点头允诺。

赵高既已与胡亥合谋,一篇文章已写完了上篇。这下篇就要由他与丞相来共同做成了。秦始皇一死,嗣君未定。赵高深知丞相李斯对事情的成败有举足轻重之势。他客观地分析了形势,对于李斯与扶苏、蒙恬之间的潜在矛盾了如指掌;当然他也深知李斯是一个老谋深算的重臣,不可小看或掉以轻心。

秦始皇的突然死去,李斯瞻前顾后,忧心忡忡。念及未来的天下,新上任的皇帝,他心里矛盾重重。经过再三的考虑,赵高决定从李斯最感痛楚的地方下针,开门见山地把问题尖锐地摆在李斯面前,且看他如何定夺。

赵高胸有成竹地向丞相李斯直接提出问题: “皇上驾崩,临终前赐书长子扶苏,令他回咸阳主持葬礼并立为帝位继承人。赐书还没有发出,今上已驾崩,没有人知道今上赐书给扶苏这件事情。所赐诏书及皇帝符玺,现在均在胡亥那里,确定太子一事,在乎您与我的一句话而已,您看这事如何处理为好?"

李斯没有料到赵高竟提出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大为震惊,不假思索地当即回答说: “怎么能够说出这等亡国的言论!这不是人臣所应当议论的事!"

赵高并不以李斯这种断言拒绝合谋为意,他胸有成竹、慢条斯理地向李斯提出了如下一连串的尖锐问题:

赵高说: “请君侯自己料想一下,您与蒙恬相比,谁的才能更强?您与蒙恬相比,谁的功劳更高?您与蒙恬相比,谁的谋略深远而又万无一失?您与蒙恬相比,谁无怨仇于天下?您与蒙恬相比,谁与长子扶苏有旧交而又受到他的信任?"

赵高一连串提出的五个问题,件件击中李斯的痛处,他无可奈何地回答说: “这五点我都比不上蒙恬。然而,您为什么要如此苛刻地向我提出这五个问题?"

赵高从李斯回答的话语及态度中锐敏地察知,李斯在他一连串问题的轰击之下防线已被攻破。善于相机行事的赵高见此情景,感到事情已经成功了大半,便立即换了另一副面孔和语调,似乎是颇为诚恳地替李斯着想,并为此进一步向李斯诉说衷肠:“我赵高原不过是宦官中的一名奴才,有幸因略懂些狱律条文,得以进入秦宫为吏。不才于宫中管事已二十余年,还从未曾见过秦国被罢免的丞相、功臣,有谁能把受封的爵禄保持到儿辈,最终没有不受诛而亡的。皇帝有二十多个儿子,这都是您所知道的。长子扶苏刚毅而武勇,受到人们的信赖而又能使人奋勇效命,即皇帝位后必定起用蒙恬为丞相,君侯您最终不过是怀抱彻侯(秦代二十级爵位中最高的一级)之印回归于乡里,这不是很明白的吗?我受皇帝的诏命教习胡亥学习法律已有好几年了,未曾见过他有什么过失。胡亥为人仁慈忠厚,轻钱财而重贤士,心里明辩而口不善言,尽于礼节而尊敬士人,皇帝的诸多儿子没有人能比得上他的,可以立为嗣君。请您考虑而定夺。”

赵高请李斯与他合谋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太子,此等大逆不道之事,李斯怎会轻易地一口便答应下来?李斯回答说: “还是守您的本分吧!我李斯奉主上的诏令,听从上天之命,有什么可考虑定夺的。”

赵高见李斯再次口头上表示回绝,仍然不慌不忙地向李斯游说道:“安可转化为危,危可转化为安,身处于安危之间而又不能定夺,怎能称得上位贵而圣明?”

李斯见赵高仍然是纠缠不休,便不得不自我表白:“我原是楚国上蔡地方的一个平民,有幸蒙天子提拔为丞相,位封侯爵,子孙世代享受高位厚禄。这是因为天子要把国家的存亡安危托付给我。我不能违背天子的旨意。忠臣不避死贪生,孝子不胡作非为而置身险境,人臣唯有各守其职。你不必再说了!你这样做不是要陷我于罪恶之中吗?"

赵高被李斯驳斥后一点儿也没有改变态度,他继续劝说道: “圣人贵在随机应变,以变化着的态度去顺应时代的潮流,见事物之末而知事物之本,观察方向而能看清发展的趋势。事物,本来就是在变化着的,没有不变的道理。当此之时,是进是退全在胡亥一人身上,我已经抓住了他的心了。”

李斯说: “我听说昔日晋献公变易太子,国家三代内乱不已;齐桓公兄弟争位,闹到被杀而丢尽了丑;殷纣王杀亲戚而不听谏者言,以致都城变为废墟,国家灭亡。这三者都因逆天而行,所以宗庙香火断绝。我堂堂一个丞相,再怎么样也不能参与你们的阴谋活动!"

谁知赵高全然没有后退之意,他说: “上下心齐,便能长久;内外一致,便能看清事物的表里。你如果按照我的计划行事,不仅可保侯爵地位永远稳如泰山,而且子孙后代还能永远高贵。你自己可以寿比仙人王子乔、赤松子,而且还可获得孔子、墨子一类智者的声誉。如果不依我的计略,漠然处之,你将祸及子孙,后果不堪设想。你难道不想变祸为福吗?愿祸愿福由你挑吧!"

赵高的这几句话对于李斯来说,最后终于变成了魔鬼的声音。李斯仰天叹息,泪流满面,上气不接下气地感叹道: “呜呼!我李斯独遭乱世,既不能为国家和主上而死,哪里会是我的安身托命之处啊!"

篡改遗诏是臣下的逆天大罪。在这样的重大问题上,李斯至终仍不肯用明了的语言向赵高做出正面的回答。但是,赵高从李斯的“仰天而叹”的态度与“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的话语中明确得知,李斯已正式表态同意和赵高合谋篡改遗诏。

赵高作为篡改遗诏的主谋,一手策划了这件骇人听闻的事件。就赵高本人而言,从他教胡亥学习法律、同胡亥建立私交之日起,他就包藏着进行政治投机、谋求立胡亥为太子的祸心。秦始皇的突然死去和遗诏的尚未发出,为赵高实现这一阴谋提供了良机,他怎会轻易错过?赵高为实现这一阴谋,当然要首先说服胡亥。胡亥又何尝不日夜思念被立为太子,只是通过采取篡改遗诏的方式立为太子,胡亥事先不可能预料到。

赵高提出这一问题时,胡亥没有思想准备。他并非不想当太子,即皇帝位,也不是像他自己言不由衷所说的那样,从内心认为篡改遗诏是“不义” “不孝”,而是有所顾虑。由于胡亥早就想当太子,所以赵高只需三言两语,游说便宣告成功,并主动提到丞相李斯这一关节将如何打通,积极地参与了这一阴谋。

李斯的经历、地位与赵高、胡亥不同。他通过事奉秦始皇来谋取富贵,果然位至丞相,可谓大愿已遂。李斯并非是“士为知己者死”的义士,但秦始皇毕竟赋予他所希望得到的一切,待他可谓不薄,称得上皇恩浩**。

李斯与赵高不同,他的地位决定他不需要像赵高那样,以通过阴谋的手段来获得富贵。突如其来的篡改遗诏一事,李斯不仅毫无思想准备,也是他一下无法接受的。

李斯所表示的不可负于始皇帝的厚恩,与胡亥的言论同有言不由衷之处,但与胡亥又毕竟有所不同。而赵高正是抓住了李斯实质上把“富贵”奉为至高无上的要害,先谈及危害他自身地位的蒙恬,最后又以“祸及子孙”发出警告,使李斯不得不做出抉择,参与了这一阴谋。

赵高兴高采烈地向胡亥汇报游说结果,但他却对自己的游说过程只字不谈,不说这是自己游说的结果,而把功劳挂在胡亥的账上。这就是赵高的善于取媚于主上,目的当然是为了博得胡亥的欢心和对他的信任。

且看赵高是如何向胡亥汇报的,他说: “臣请奉太子的明命告知丞相,丞相李斯怎敢不奉承太子的命令!"

此刻,篡改遗诏尚未进行,赵高却在胡亥面前提前称胡亥谓“太子”。赵高的善于取媚主上,于此可见一斑。

李斯既已向赵高明确表态,于是二人坐在一起谋划篡改遗诏的具体事宜。不消说,赐予扶苏的十二字玺书,此刻早已毁掉。经过一番谋划,首先“诈为”始皇给丞相李斯的诏书,立胡亥为太子。而送往上郡扶苏手中的信是这样的:

朕巡天下,祷祀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将军蒙恬将师数十万以屯边,十有余年矣,不能进而前,士卒多耗,无尺寸之功,乃反数上书直言诽谤我所为,以不得罢归为太子,日夜怨望。扶苏为人子不孝,其赐剑以自裁!将军恬与扶苏居外,不匡正,宜知其谋。为人臣不忠,其赐死,以兵属裨将王离。

打开盖着秦始皇玉玺的信件,扶苏心想,这既然是父王的命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便要当场自刎。蒙恬劝阻他说:“皇帝陛下是不会在巡游途中册立太子的。臣作为三十万军队的将领奉命镇守边境,公子身为监军,这就是天下的重任。现在才来了一个使者,你就马上要自裁。也许这是一个假使者。我们先请求一次宽恕看看!实在不饶恕的话再死,也不为迟啊!"

但是,使者一个劲儿地逼着扶苏自杀。可怜扶苏性情温顺,没有半点反抗,只说了一句“父赐子死,我还能再求饶吗”,便抽剑刺进自己的喉咙。而刚毅的蒙恬不肯就死,使者便把他交付狱吏。

使者回来报告情况,胡亥、李斯和赵高三人十分高兴。胡亥得知大哥扶苏已经自刎,便要饶了蒙恬。但是赵高极力反对,非但如此,赵高还把蒙毅也投进了监狱。

就这样,赵高的计策一步接一步,扎扎实实地在进行着。而载着秦始皇灵柩的韫凉车也一程又一程奔向咸阳。当尸体的腐臭开始扑鼻时,为了不让人发觉,温凉车后面的车辆便装上了许许多多的咸鱼。车队并没有直接回咸阳,而是由秦始皇驾崩的沙丘到井陉(今河北省井陉县),再由井陉绕道往九原(陕西省榆林县),然后才走直道回咸阳。

这样做,无非是要做出一种样子来欺骗世人,让人觉得好像秦始皇依然健在,正按计划在巡游天下。好不容易才回到了咸阳,胡亥便举行即位仪式,当上了二世皇帝,而秦始皇也被葬在了骊山陵。秦始皇尸体大概也已腐朽得相当厉害。安葬秦始皇时,凡后宫中没有生育的妃子都被强迫殉葬,而且,连骊山陵地下宫殿施工时悉知机关的工匠们也被关在墓中,没有一人能够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