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灭亡(1 / 1)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九月,胡亥葬始皇帝于骊山陵。十月戊寅,胡亥登基,是为秦二世。他任命赵高为郎中令。胡亥与赵高,一个极力设法保住篡夺的皇位,一个设法攫取更大的权势,他们都无心高瞻远瞩地谋划帝国的未来,而把全部精力用在政权内部的争斗。

胡亥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夺得皇位的,与一切夺嫡之君一样,他必然极力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无上权威,并压制任何可能构成威胁的力量。

即位伊始,秦二世就向赵高咨询如何才能“悉耳目所好,穷心志之所乐,以安宗庙而乐万姓,长有天下,终吾年寿”他对赵高言听计从,而赵高的策划没有一条具有合理性。胡亥心中有鬼,众望不归,又缺乏深谋远虑,再加上赵高的误导,所以他的各项应对措施都显得更加过激、失当。

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暴行,导致政权体系内部分崩离析,从而动摇了国家的根本。

一是屠戮兄弟姐妹殆尽。夺嫡之君势必有防范、压制乃至屠杀宗室的行为。宗室,特别是诸位皇子都具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中国古代将他们称之为“地近势逼”之人。在正常情况下,在位之君都必须防范包括自己亲儿子在内的宗室皇亲,更何况胡亥属于非正常继位。

结果“公子十二人傻死咸阳市,十公主砭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坐者不可胜数”。公子高本打算逃亡,又担心因此灭族,于是上书请求准许自杀以陪葬于秦始皇陵。胡亥大悦,竟批准公子高的请求。胡亥派人指责将闾等“不臣,罪当死”。

将闾说:“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愿闻罪而死。”使者奉命逼迫他们自杀,既不听辩解,也不宣布犯罪事实。将闾无罪,仰天大呼冤枉。昆弟三人皆流涕拔剑自杀。经过这场劫难,秦始皇的胤胄凋零殆尽。

二是大规模剪除异己。俗话说: “一朝天子一朝臣”。每当君位更迭之际,新君总要罢黜一些先君的旧臣,提拔一批亲信。夺嫡之君更是要剪除异己,镇压政敌。从维护权力结构稳定的角度看,只要有所节制,这样做有一定的合理性。可是胡亥、赵高下手歹毒,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大规模剪除异己,乃至滥杀无辜。

首先被处死的是秦始皇的亲信大臣蒙恬、蒙毅。蒙氏兄弟干练、忠信,他们是秦朝的栋梁之臣。扶苏死后,胡亥想赦免蒙恬。赵高恐蒙氏复贵而用事,他诬告蒙毅曾反对秦始皇立胡亥为太子,劝胡亥杀掉蒙毅。胡亥听信谗言,不仅继续囚禁蒙恬,而且拘捕了蒙毅。子婴劝谏胡亥不要做出“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的蠢事,胡亥不听。他以“不忠”之罪处死蒙毅,又以“叛乱”之罪逼迫蒙恬自杀。

当时被胡亥、赵高诛杀或罢黜的大臣为数众多,包括秦始皇身边官居中郎、外郎、散郎等职务的所有近侍之臣、许多郡县守尉以及他们视为眼中钉的其他官员。

三是扩建秦始皇的骊山陵。作为皇位继承人和孝子贤孙,继体之君依据礼仪安葬、祭祀先皇,符合当时的政治规范。可是胡亥为了宣扬自己的权威和道德,证明自己是秦始皇的法定继承人,决定进一步提高丧礼的规格,大规模扩建骊山陵和宗庙。

胡亥宣布“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于是,下令秦始皇的妻妾嫔妃凡未生育者一律陪葬。他又担心工匠泄露皇陵的机关,把参加安置、填埋墓葬的工匠全部封闭在大墓中。这是胡亥一手造成的大血案。

四是大规模出巡扰民。刚刚即位不久,胡亥与赵高就计划巡狩,以树立权威。秦二世元年(前209)春,胡亥率丞相李斯、冯去疾、御史大夫德等人巡狩郡县,东到碣石,南至会稽, “而尽刻始皇所立刻石,石旁著大臣从者名,以章先帝成功盛德”。秦二世企图用这种方式宣扬继承皇位的合法性。这种游行示威式的愚蠢行为只能增加各地民众的负担。

五是扩建阿房宫。秦二世元年(前209)四月,胡亥回到咸阳。下车伊始,他就声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宫。为室堂未就,会上崩,罢其作者,复土郦山。郦山事大毕,今释阿房宫弗就,则是章先帝举事过也”。

在他看来,继续贯彻秦始皇的各项既定政策和政务,标志着继承先皇遗志,也可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可是这样一来,就绝对排除了对秦始皇的政策进行有效调整的可能。这对维护秦朝的统治是非常不利的。

秦二世不仅“复作阿房宫”,还“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为了满足军队口粮及狗马饲料的需要,胡亥“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藁,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这又是一桩劳民伤财的举动。

六是穷奢极欲。胡亥“欲悉耳目之所好,穷心志之所乐”。赵高阿谀奉承地赞扬“此贤主之所能行也,而昏乱主之所禁也”。胡亥穷奢极欲,肆意妄为。李斯曾有所谏诤,遭到严厉斥责。

胡亥认为,人们都赞颂尧、禹等简朴、辛劳, “此不肖人之所勉也,非贤者之所务也。彼贤人之有天下也,专用天下适己而已矣,此所贵于有天下也。”李斯为了避祸,竟然上书皇帝,顺从胡亥的意旨。

李斯引用申不害的名言“有天下而不恣睢,命之曰以天下为桎梏”,并进一步地发挥,说什么“能穷乐之极”方为“贤明之主”。李斯为了保身家性命,与胡亥、赵高沆瀣一气,这只能进一步助长秦二世的恣肆。

七是严行“督责之术”。穷奢极欲者必然行“督责之术”。赵高、李斯都鼓动胡亥“独制”“独断”。李斯认为,皇帝应当“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在他看来, “明主圣王之所以能久处尊位,长执重势,而独擅天下之利者,非有异道也,能独断而审督责,必深罚,故天下不敢犯也”。

为此他主张薄罪重罚,所谓“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

胡亥非常喜欢听这一类的说辞, “于是行督责益严,税民深者为明吏” “杀人众者为忠臣”。这些做法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所固有的弊端。所谓的“督责之术”主要靠严刑峻法贯彻,它只能使秦朝的法制政治模式走向自己的反面。

八是“用法益刻深”。胡亥采纳赵高等人建议,进一步强化刑罚的严苛程度, “用法益刻深”。依据秦律,眼役者延误抵达戍地,只受轻微处罚,而秦二世重新规定: “失期,法皆斩”。他甚至在法外滥施暴政。这样一来,从宗室振恐,大臣振恐,发展到百官振恐,黔首振恐,全国上下一片恐怖气氛,势必“人人自危,欲叛者众”。

九是讳过拒谏。胡亥接受赵高、李斯的说教,主张“明君独断,故权不在臣”。他决意“独操主术以制听从之臣”,为了达到“身尊而势重”的目的,不准“俭节仁义之人立于朝” “谏说论理之臣间于侧” “烈士死节之行显于世”。

这就意味着禁绝一切规劝、制约的行为,皇帝一人“荦然独行恣睢之心而莫之敢逆”,群臣只能绝对服从,甚至整个社会凶舆论、风俗也要唯皇帝之马首是瞻。胡亥相信用这种“君臣之术”,可以做到“帝道客”。其实这套说法违背了公认的朝议、纳谏、礼贤下士等帝王之术。胡亥拒绝臣下的一切忠告,甚至臣下真实地报告国家险恶政治形势也会遭到杀戮。

十是自闭深宫。赵高恃宠弄权,被他杀害、罢黜、降职的人很多。他担心“大臣入朝奏事毁恶之”。于是,他劝胡亥“深拱禁中”, “但以闻声,群臣莫得见其面”。

他的理由是皇帝年纪轻轻, “未必尽通诸事”,如果和大臣一起议论朝政,就难免讲出一些不正确的话,做出一些不合理的决策,因而受到群臣的嘲笑,无法“示神明于天下”。

赵高建议秦二世深居宫中,把各种政务交给他及其他近侍之臣处理,“如此则大臣不敢奏疑事,天下称圣主矣”。胡亥竟然听信了这一套,从此“不坐朝廷见大臣,居禁中”。他将一切政务交由赵高等宦官办理,导致出现“事皆决于赵高”的局面。

秦二世与其说是暴虐、愚蠢、荒**,不如说是昏聩。他根本不懂得为君之道,所以毫无可以称道之处。他把一种专横、严苛、酷罚、极欲的强权政治模式推向极致,从而集愚君、荒君、暴君于一身。像秦二世一样,公然以绝对君权、穷奢极欲为政治目标,一味挥舞刑罚大棒的帝王,在中国皇帝群体中并不多见。

秦二世的暴政终于激起了民变。秦二世元年(前209)七月,大泽乡起义爆发了。项梁、刘邦、彭越、英布、王陵等先后在各地起兵,称侯称王者不可胜数,著名者还有赵王武臣、魏王魏咎、齐王田儋等。

可悲的是事态发展到如此险恶的境地,秦二世不仅不设法调整政治,平息动乱,反而继续推行暴政,甚至不准报告各地“盗多”的消息。

后来事态愈演愈烈,有一位谒者出使东方归来,立即将各地豪杰起兵的情况报告皇帝。秦二世闻之竟勃然大怒,命令将此人法办。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向皇帝报告真实情况。每当有使者回来,都向秦二世报告说: “群盗,郡守尉方逐捕,今尽得,不足忧。”秦二世闻之大悦。秦二世的愚蠢行为使秦朝丧失了平息事态的时机。

就在此时,朝廷内部又发生了更严重的政治危机。赵高欺上瞒下,借秦二世之手,相继除掉了几位将相,独揽了朝政大政。导致秦朝灭于宦官权相之手。

秦二世自以为正在“独制天下”,实际上却被赵高所操纵、愚弄。无德无能的秦二世为中国帝制史上的第一次宦官专政创造了条件。赵高专政,皇权异化,这是加速秦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秦二世听赵高之言,自闭于深宫之中,委政于宦官之手,又为赵高弄权提供了便利。赵高只要再除掉丞相李斯、冯去疾等,夺得相权,天下实际上就是他的了。

秦二世二年(前208),事态日益严重,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主张立即调整政策,减轻民众负担,以拘救危亡。李斯还提醒皇帝防止赵高篡权乱政。秦二世听信谗言,下令将冯去疾、冯劫逮捕,以莫须有的罪名严加查办。冯去疾、冯劫认为“将相不辱”,自杀身亡。李斯及其子三川守李由也同时以谋反罪被捕,由赵高负责审讯。

赵高将李斯的宗族宾客一律收捕,扣押上书,案治李斯。在严刑拷打之下,李斯被迫承认谋反。秦二世二年(前208)七月,秦二世判处李斯“具五刑” “夷三族”,他被腰斩于咸阳市,这位贪恋权势的人终于被自己拥立的皇帝送上断头台。

李斯已死,秦二世拜赵高为中丞相,赵高是宦官(中官),又是丞相,所以称为“中丞相”。赵高专权兼有宦官专政和权臣专政的特点,所以危害更大。赵高为了控制皇帝,压制群臣,树立权威,竟然“指鹿为马”。

秦二世三年(前207),楚怀王心派军队北上。楚上将军项羽破釜沉舟,率楚军救巨鹿。经过一场恶战,秦军兵败,章邯节节退却。

秦二世指责章邯。章邯派长史司马欣到咸阳禀报军务,请求增兵。赵高萌生除掉章邯等人之心,拒不接见。司马欣逃亡回军。他对章邯说:“赵高用事于中,将军有功亦诛,无功亦诛。”陈馀也写信给章邯,言明利害,劝其投降,章邯犹豫不决。

项羽乘机猛攻秦军,章邯兵败投降。项羽将秦军降兵二十余万人全部坑杀。秦二世闻讯,屡次派人责问赵高。赵高担心被罢黜、处死,阴谋策划政变。秦军兵败于外,赵高谋逆于内。至此,秦朝大势已去。

赵高并不满足于专擅朝纲,他还想做皇帝。秦二世终日游猎,竟将进入上林的行人射死。赵高对秦二世说: “天子无故射杀无辜人,此上帝之禁也,鬼神不享,天且降殃,当远避宫以禳之。”

胡亥中计, “乃出居望夷之宫”。过了几天,赵高假称有大量盗贼杀来,令亲信矫诏调兵数千人。赵高的女婿咸阳令阎乐等人率众攻入望夷宫。阎乐当面指责秦二世说: “足下骄恣,诛杀无道,天下共叛足下,足下其自为计。”

胡亥先是请求“愿得一郡为王”,又请求“愿为万户侯,最后请求“愿与妻子为黔首,比诸公子”。

阎乐一概拒绝,秦二世被迫自杀。赵高急于加冕称帝,他佩戴皇帝的玉玺,举行登基大典,可是“左右百官莫从”,不得不放弃。他一方面派人与楚怀王相约,企图“灭秦宗室而王关中”;另一方面作为秘宜之计在秦宗室中选择君位继承人。

赵高召集所有的大臣公子,通报诛杀胡亥的情况。赵高立秦二世的侄子公子婴为秦王,并以黔首的身份将秦二世埋葬在杜南宜春苑中。

根据礼仪,子婴须斋戒,庙见,然后接受玉玺。子婴深知赵高不除,秦难不已,这位奸佞迟早还会作乱。他与儿子合谋,计划寻找机会除掉赵高。庙见之日,子婴称病不起,赵高屡次派人到斋宫催促,子婴就是不动身,赵高只得亲自出马。子婴遂刺杀赵高于斋宫,灭其三族。

子婴登上王位仅四十六日,楚将沛公刘邦率兵攻入武关,进军至霸上。他派人敦促子婴投降。“子婴即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又过了一个多月,诸侯纵长项羽率领大军进入咸阳。

项羽与刘邦围绕最高权力又开始了“楚汉相争”。五年后,汉高祖刘邦统一天下,建立了西汉王朝。称帝不久,刘邦下诏说: “秦皇帝(赢政)、楚隐王(陈胜)、魏安鳌王、齐滑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信陵君)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他事。"一个庞大的帝国只留下几座荒冢,若干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