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归天
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十月癸丑,秦始皇开台第五次大巡狩。这次大巡狩,命右丞相冯去疾留守国都,左丞相李斯随行。秦始皇最宠爱的小儿子胡亥特意要求同行也得到同意。秦始皇一行开始先到云梦,在九嶷山远远“望祭”舜帝,然后顺长江而下,过钱塘江,奔会稽而去。
秦始皇到会稽后,在会稽郡守和吴县县令的陪同下首先浏览了繁荣的街市和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居景况,然后到西城外的灵岩去凭吊著名的馆娃宫的遗址。
这馆娃宫是公元前四百八十多年春秋末期吴王夫差专门为爱姬西施建造的宫室,其规模宏大,富丽堂皇,位居当时之冠。尤为奇特的是那以宝瓮作共鸣箱,上覆密质木板,作成的九曲回环之廊。
秦始皇独自沉默,想:当年吴王夫差要不是迷恋美人西施,偏信佞臣伯豁,错杀了忠臣伍子胥,怎么会中勾践、文种韬晦之计而身死国亡呢?看来女人真是祸水!幸亏自己从来不让后妃介入政事,才防止和避免了宫闱内患,这正说明了自己的英明睿智及独到的成功之处。想到这里,不禁仰望天际,露出满意的笑容。
离开馆娃宫遗址,往西北方向缓行九里,就到了号称“虎丘”的山麓。
这座山并不大也没有峰峦山势,而是在一大片平地上突兀隆起的一座山丘。
据传说,这里是吴王阖闾的墓地,阖闾驾崩,葬于此地。用三千柄鱼肠剑殉葬,其中有一柄就是专诸刺吴王僚的那柄鱼肠剑。入葬三日后,有一只受地之灵气的金精变成的白虎蹲在墓地之上,故名为虎丘。而白虎之所以要来保护墓地,就因为那柄刺吴王僚的鱼肠剑是使阖闾取得王位的利器,被视为镇国之宝。将其混在三千柄剑之内,就是担心单独一柄容易被盗,而采取大数量殉葬的办法,以保安全。
秦始皇对于专诸用鱼肠剑刺吴王僚的故事虽不陌生,但直到来到虎丘,听说当年殉葬竟用了三千柄同样的剑来保护那国宝时,才体会到那柄剑的特殊价值,从而回想起当年那个伏尸二具、流血五步的宫廷政变的壮烈故事。
秦始皇想到专诸刺吴王僚的情景时,仿佛那尾鱼变成了地图轴,专诸变成了荆轲,他正从地图的卷轴处抽出匕首,直向自己刺来;一转眼间,那人又变成了侯生,手里的匕首,倏地变成了一件帛书,抖开一看,上写“亡秦者胡也”五个篆字。
他忙用双手捂着眼睛不看那帛书,但耳边又传来似山鬼的声音: “请告滈池君:今年祖龙将死矣!”他只吓得喊了一声,才如梦初醒,忙定睛一看,原来还是站在虎丘山上,刚才的幻象都不见了,他也就不再害怕,而是想到了“自卫”。
他认为,当前对自己威胁最大的就是脚底下踩着的那三千柄“鱼肠剑”,尤其是给予吴王僚致命一刺的那柄剑,将是自己的克星,因此必须掘出来,扔在熔炉里烧掉,自己才能逢凶化吉,遇难呈祥。
想到这里,秦始皇就召来李斯、赵高、蒙毅以及会稽郡守和吴县令,诏令立即调集大批石匠和劳工,从虎丘山吴王阖闾墓地的位置向下挖掘,找着那三千柄鱼肠剑,像对待前各诸侯国的兵器一样,全部销毁掉,以期断绝祸根,永除后患。
秦始皇的这一要求,对于会稽郡守和吴县县令是个大难题,因为开凿吴王阖闾墓的困难不仅在于要数以万计的民工——这可以按照服徭役的法令征集,甚至强迫囚徒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而且凿开深厚岩层缺乏攻坚力量——当地的优秀石工都被征调去修筑阿房宫和骊山墓去了,但他们又不敢向秦始皇说出原委,只得把当地能干些石匠活儿的人都征集来充当主力,至于副手的技术就更是等而下之了。好不容易凑了好几万民工仓促上阵,在吴王阖闾墓穴的上方足有一亩地方圆的范围内遍地开花地开凿起来。
在开始的阶段,秦始皇常由赵高等陪同,驱车到开掘现场观看,发现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因此便放下心来,以为很快就会掘到棺椁,发现宝剑。
为此,他对郡守和县令的办事得力给予了嘉奖。过了几天,工程进度就慢了下来,平均每天仅二至三寸,秦始皇沉不住气了,把郡守和县令召来质问: “何始之速,而今之缓也?”郡守回答说: “山之表层皆为浮土,去之甚易,是以得事半功倍之效;一旦凿及岩石,质坚无比,故其效日微。”秦始皇见所答很有道理,便不再催,而是责成其加强监督,不要松懈。
又过了约一个月,好不容易才凿了一丈多深,但还没有凿到棺椁,更不见剑的影子,秦始皇又着急了,连连催问郡守和县令,究竟还差多深,才能掘到吴王阖闾的棺椁?郡守和县令只好怯怯地向他禀奏说:
根据吴国典籍记载,阖闾所葬处,在木棺之外围了三层铜椁,灌满了水银,用黄金和珠玉制成的禽鸟浮游在水银池上,宛似真的池塘一般。那三千柄鱼肠剑就放在棺木的四周,俨然是护驾的态势。整个工程动用民工十万,耗时三年才得以完成。
秦始皇忙问他们现在用了多少人,郡守回答说,也将近十万之众了。秦始皇微愠地说:难道当年也是这么慢的进度,吴王大夫会容忍吗?至此,郡守和县令不得不向他说出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能工巧匠都被征调到咸阳去修骊山墓和阿房宫去了,这里剩下的石匠本事不很大,但已尽到最大的努力了。
二是按事理推论,阖闾之棺椁下葬后就往上填土、压石,应是土石相混的结构,但现在挖的地方是大面积浑然一体的天然岩层,完全没有填充的痕迹。因此卑职怀疑阖闾的墓是否真在此处?否则,为什么深达一丈以上还一点儿迹象都没有呢?
经郡守这么一说,秦始皇也感到事情蹊跷,但还是犹豫地问道:既然如此,那为什么又在史籍上写得如此确凿呢?
郡守笑答孟子曰, “尽信书,不如无书”,孙子则主张“兵不厌诈”。吴王阖闾是与越作战,重伤致死的;他担心如果吴终不敌越,则自己有被掘墓鞭尸之惨,便明写墓葬于虎丘,但其实在别处,这是极为可能的。
秦始皇又说,是否找几个熟悉史实的耆宿来问个究竟,弄清那墓穴的确凿地点。郡守为难地说,这就是卑职要向圣上说明的第三个问题了:虽然吴亡于越,越再亡于楚,现在又被大秦国所统一,前后已将近三百年了,但黔首们还是怀念他们吴国的先王。现在我们挖他们的祖坟,他们虽然表面上服从,兢兢业业地做事,但内心肯定是不愿意的,这就是工程进度慢的根本原因。那些知道真相的父老怎么会告诉我们呢?史料上写着在此地,他们说不知道,我们也不能平白无故地处罚他们。
听过郡守这番话,秦始皇深深地感到要打垮一支部队、攻占一座城池、消灭一个国家,已经是难乎其难了,但是要征服一个民族,更是难上加难!既然从挖掘进展看,墓和剑都毫无显露的迹象,就没有必要守株待兔了。但他又不甘心失败,为使自己不过于尴尬,便诏示会稽郡守和吴县县令在原址继续挖掘,务必要掘出阖闾的棺椁,特别是那三千柄鱼肠剑,一定要送呈咸阳由他本人亲自收验,然后销毁。
会稽郡守和吴县县令当然“奉命唯谨”,继续监督民工掘石求剑,直到秦始皇死后才停止,终于毫无所获。但那被掘之处则成了“两崖划开,中涵石泉,深不可测”的险峻奇特的景观,名为“剑池”。
秦始皇在会稽举行了各种仪式以后,便经过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到南京附近的江乘,从那里过长江,沿着海岸线北上,到山东半岛的琅邪。
当时担任气象观察的方士说: “东南之地笼罩着天子之气。”秦始皇对观测天象占卜未来的方士的话深信不疑。他这次到东南地方巡游的目的,听说就是要镇住这片天子之气。据传,秦始皇到达江乘时,观察天象的方士说: “五百年后,金陵之地将出现天子之气。”金陵即现在南京的古名。
秦王朝何止想存在五百年,秦始皇希望的是要传至千秋万代以至无穷。为了镇住这五百年后将出现的天子之气,秦始皇削低了金陵北面的钟山,劈开了金陵的丘陵,引水流过金陵。听说这条河就是现在还流经南京城的秦淮河。
尽管秦始皇做了这些努力,但终究无济于事。秦始皇踏上归途来到平原津时,一病不起。秦始皇病倒后,十分忌讳“死”字,群臣不敢说“死”字。尽管秦始皇派随行的上卿蒙毅赶回咸阳去向山神祈祷,可路途之上医疗条件较差,他很快病入膏肓。
秦始皇在病危之际,给长子扶苏写了一封信,算是遗诏。七月丙寅,秦始皇病逝沙丘(原赵国地,今河北省广宗县),享年五十岁。秦始皇死时,身边有左丞相李斯,中车府令兼掌玺令赵高、王子胡亥以及几个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