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狩(1 / 1)

巡狩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的重要政务。在以征伐、祭祀立家立国的时代,最高统治者必须经常带着军队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巡行视察,祭祀神明,进行各种统治活动,这就是巡狩。

在传说中, “三皇五帝”都常常巡狩远方。《尚书·尧典》的整理者将巡狩制度追溯到尧舜时期,并非毫无根据。

文献中,多有帝王“周行天下”“环理天下” “合诸侯” “勤疆土”的记载。最高统治者的这些活动都属于巡狩范畴。周穆王、周昭王等都是勤于巡狩的典型。

巡狩是一种兼军事、行政、祭祀、游历为一体的统治行为,其中某些活动还逐步制度化。商周以来,巡狩制度日益定型,最高统治者除了一些根据特殊政治需要随时确定的巡狩活动外,还有一些制度化的巡狩活动。西周诸王东巡海岱之区,致祭泰山,这是一种制度化的统治行为。

巡狩制度的主要内容和政治功能,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行政;二是祭政;三是军政。其核心目的是确立、重申和维护最高统治者的地位。

巡狩首先是控制领地、属国、盟邦的一种行政方式天子通过巡狩,会盟诸侯,订立或重申盟约,颁布各种政令、制度,考察、考核各地政治,调解臣属纠纷,并接受诸侯朝觐、报政、贡献。在交通和通信不便,封君各自为政的条件下,巡狩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行政方式。

巡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实施“祭政”,一曰祭天。东巡而行“岱宗之礼”以主祭天帝,这是最高统治者的政治特权。在当时具有宣扬王权天赋和祈福禳灾的政治意义。主祭四方名山大川,这也是君主的一项政治特权,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以赢得臣民的拥戴。

山川之神与诸侯之君地位相当,天子主祭它们与管辖诸侯类同。这样就可以通过主祭镇守山川的诸神,把四方鬼魅也纳入天子的统治秩序。

帝王巡狩关乎人事,但与神仙鬼怪打交道最多。在今天看来,许多巡狩活动的宗旨和内容相当荒唐,诸如封禅祭天、祈神求仙、凭吊先王、消灾避难之类。有时这类活动竟然成为某次巡狩的主要目的。但是,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这些活动属于国家重大政务,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和实际功效。

巡狩常常作为军事征伐的形式或借口。巡狩之“狩”的本意与武力、捕猎有关。文献记载的尧、舜、禹、汤的巡狩大多有征伐的性质。周穆王西巡、周昭王南巡,分别意在征服西戎、荆楚。大多数巡狩即使不是特意为征战而来,也有弹压地方、威服四方的意蕴和功能。 “巡狩”常常被用为兴兵征讨的外交辞令,这与其本意有直接的关系。

巡狩还可以表示最高统治者的其他出外远行活动,有巡必有游,巡狩中的帝王自然会有许多巡幸游历活动。

春秋以来,巡狩制度与天子一同式微。秦始皇一登上天子宝座,便立即恢复了这种制度。他的巡狩活动频繁。尽管秦始皇每一次出游都有特定的主要目的,但是总的来说与前代天子巡狩的宗旨和内容大同小异。在确立郡县制之后,许多在分封制下应有的统治活动已经不那么必要。因此,在秦始皇的巡狩活动中,形式主义的东西比较突出,实际功效有所下降。

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秦始皇利用巡狩制度,祭天告成,歌功颂德,炫耀实力,弹压四方,考察政治,整饬风俗,这些活动有利于树立皇帝威望,巩固国家统一,加强边防建设。

毫无节制地巡狩是秦朝六大弊政之一。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巡狩皇帝。十年间他五次远程出巡,其巡狩的时间密度空前绝后。天子出行,兴师动众,糜费国帑民力。秦始皇屡屡出行,还增加了许多荒唐的活动,花费大量精力、财力、人力,祭鬼神,求仙药,厌王气。因此,从实际功效看,秦始皇的许多巡狩活动是不必要的,有些是有害的,属于误国误民的弊政。

第一次巡狩。秦朝建立的第二年,即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刚刚扫灭东方各国的秦始皇就开始第一次远途巡视。第一次巡狩的方向是西方,即帝国西陲的陇西一带。

视察当地政务,安定西部边疆是秦始皇这次出巡的主要目的。多年以来,秦始皇的主要目光瞄准东方,一场又一场的大战使他无暇西顾。东方甫定,巡察西方,还有宣扬秦朝皇威,威震域外,扩大影响的作用。这一带有赢秦族群的发祥地,秦始皇很可能在此举行一些隆重的纪念性活动。

第二次大巡狩。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率领众臣开始第二次大巡狩。这次巡狩的主题可以概括为:祭天告成,歌功颂德。各种活动的主调是全面确立皇帝权威。主要活动则是封禅泰山,刻石纪功。由于要行东巡狩之礼,即“岱宗之礼”,在泰山举行最隆重的封禅大典,所以随从众多,有一批显贵同行。

秦朝统治集团的重要人物大多随王伴驾,其中有列侯武城侯王翦(《秦始皇本纪》记作“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状、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掺等。东巡之后,秦始皇又继续南巡,所以路程和时间都很长。

第三次大巡狩。秦始皇返回咸阳不久,再次率队出巡。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春天,他开始了第三次大巡狩。这次巡狩的目的地依然是东海之滨的芝罘、琅邪一带,与上一次重复。其目的很可能与寻访不死药关系密切。

秦始皇一行前呼后拥,出函谷关径直奔向芝罘。出关之后的一段路程,沿途是韩、魏故地。数年前这一带还发生过反秦的叛乱。在博浪沙,秦始皇又一次遇刺,差点丧了性命。刺客是张良和一位大力士。

第四次大巡狩。秦始皇三十二年(前215),秦始皇再次出巡。他发现当初各国在交界之处和大河两侧修建了许多防御工程和堤防,旨在防御敌国,以邻为壑。它们既妨碍交通,又酿成水患,在国家统一之后有害而无益。因此,秦始皇下令, “坏城郭,决通堤防”,铲平一切妨碍交通和水利的城池、堤防。

他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又在这里留下一块纪功刻石,这就是碣石门刻石。

这次东巡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寻访仙人,求取不死之药。秦始皇派遣燕人卢生寻找名叫羡门、高誓的两位仙人。又派遣韩终、侯公、石生等人求仙人不死之药。另一个目的是为驱逐匈奴,巩固北部边防做准备。

在返回的路上,秦始皇由东向西巡视了帝国的北部边疆地区,然后途径上郡回到咸阳。不久卢生返回首都,报告寻求神仙的进展。为了表明自己工作很得力,神仙之说并非谎言,他编造了一部记述各种预言的“图书”,并将他呈报给秦始皇。

这本图书中有一条预言说“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信仰神仙,迷信谶言,被这个编造的谎言打动。这更坚定了他北御匈奴的决心,于是当即命令将军蒙恬发兵夺取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随后又大规模移民,巩固南疆北土两个方面的国境线。

回到咸阳之后,秦始皇先后主持并组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四方移民、扩建陵墓、 “焚书坑儒”等几件重大政务,所以有三四年的时间没有出巡。

第五次大巡狩。秦始皇第五次大巡狩颇似一种无奈之举,因而也颇多荒诞之举。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发生了一系列令秦始皇心中不悦的事情。它们都与被神秘化的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有关。

第一件事是“荧惑守心”。荧惑,即火星。心,即心宿。火星,古人称之为“罚星”,主忧患过恶死丧。依据古代的观念,心宿是天王的布政之所,其中最大一颗星是天王。它在天庭的位置相当于人间帝王的朝堂。 “荧惑守心”是一种极其严重的灾异性天象。“荧惑入列宿,其国有殃”,而“荧惑守心”尤为凶险。

据说,出现这种天象对最高统治者最为不利。它意味着天子失位,大臣为变,诸侯叛乱,大旱成灾,甚至天子丧、逆臣起、民流亡。十分迷信的秦始皇见到这种天象,其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件事是陨石落地,即“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这也是一种灾异性天象。据说,陨石落地意味着近年内将发生兵祸与饥谨。而更令秦始皇愤恨的是,有人还在这块陨石上刻写了一条诅咒秦始皇的标语,文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秦始皇闻之,派遣御史追查。当地百姓一问三不知,无人承当此事或揭发他人。一怒之下,秦始皇命人将陨石焚毁, “尽取石旁居人诛之”。

第三件事是负责观星占气的官吏向秦始皇报告“东南有天子气”。这种气是一种奇异的云气,本是自然现象,而在当时看来,这种现象意味着云气之下已经有王者临世,他可能取代秦朝,如果不及时消除这股“气”,改朝换代将不可避免。化解这种危险的方法之一,是用各种方法破坏当地风水或在位天子亲临这股“气”所生之地以厌之。

秦始皇身边聚集数百名观星占气者,经常听到关于“东南有天子气”的报告,因此常常把这件事经常挂在嘴边,他已经动了再次出巡东南方向的念头。

秦始皇正在为这几件相关的不吉之兆闷闷不乐,谁知又发生了更加令

人不快的第四件事。秦始皇年老体衰,又加上接连出现灾异,整日心绪不佳。为了调适心绪,排解烦恼,他令众博士撰写“仙真人诗”及歌咏秦始皇巡游天下的诗篇,然后传令乐人配乐谱曲,演奏弹唱。然而秋风萧瑟之时,又传来令人不快的消息。

有一位从关东返回京城的使者“夜过华阴平舒道”,他遇到一件怪异的事情。夜幕中有人手捧玉璧拦住使者,说“为吾遗滈池君”。滈池在咸阳附近,滈池君即滈池之神。这位使者听说要他将玉璧转交滈池之神,感到很诧异。经反复追问,这位怪异之人又说了一句话:“今年祖龙死。”

使者还想问几个为什么,此人忽然消失在夜幕之中,只把玉璧留下。使者持玉璧面见皇上,将事情的原委做了详细的汇报。

秦始皇默然良久,说: “山鬼固不过知一岁事也。”在退朝还宫的路上,他又自言自语地说道: “祖龙者,人之先也。”据御府官吏辨认,这玉璧就是八年前秦始皇乘船渡江、祭祀水神时,投到江中的那一块。这件事也被秦始皇视为不吉之兆。

他觉得祖是人之先,龙是君之象, “祖龙”就是暗指他而言。如果江神的预言准确的话,他这位至尊的皇帝行将寿终正寝。

这件事不是子虚乌有,史家误记流言,便是有人故弄玄虚,装神弄鬼,以发泄不满。无论有没有这件事,前三个灾异和恶兆已足以使秦始皇忧心忡忡。对各种灾异、流言秦始皇信以为真,于是专门做了一次占卜,寻求禳灾之策。太卜求神祷告,演出龟兆,征诸三易, “卦得游徙吉”。既然神示游历和迁徙可以躲过这一劫,秦始皇怎敢不唯命是从。他一方面“迁北河榆中三万家”,以大规模迁徙民众应对“游徙吉”的这个“徙”

字,又“拜爵一级”以广施恩德,消灾免祸;另一方面,决定立即准备出巡,离开朝堂,以应那个“游”字。

这次出巡的动机和主要活动与天命、神仙关系最大:一是出游迁徙,以避祸免灾;二是寻找海上仙人,以求不死之药;三是亲临东南,以厌天子之气。年老体衰的秦始皇本应在京城安养,通过治疗保健,颐养天年,同时通过实行德政,以求长治久安。可是他被一系列的自然现象吓破了胆,急于免灾避祸,求仙长生,消除威胁,于是匆匆踏上了长途奔波的巡游之路。正是这个荒唐的举动,不仅要了秦始皇的性命,而且最终导致秦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