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在历史上应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史学家们持有不同意见。
汉代时,人们认为汉武帝是两汉时期四个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四个皇帝是: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汉光武。
汉武帝崩于五柞宫,葬茂陵。孝宣帝本始二年(前72)诏尊孝武庙为世宗庙。因有的臣下认为汉武帝过失大,不宜立宗庙,反复议此事。哀帝即位后,刘歆等人力陈汉武帝功大,应立“世宗之庙,建之万世”。此后才统一了认识。
汉武帝所成就的事业,仅仅局限在两汉范围内来评价是极片面的,降低了武帝的历史地位。
从“攘夷辟境”这方面而言,汉武帝制止了少数民族对中原地区的威胁,平定了南越、东越、西南夷,臣服了西域三十六国,打败了从商代起就威胁着北方的匈奴,导致宣元时期匈奴臣服于汉,开拓的疆土当然是历史上任何帝王都无法与他相比。
从“崇演礼学”这方面而言,汉武帝制礼作乐,像以前一切帝王一样祭天、祭祖宗、名山大川;他之前秦始皇到泰山封禅去过一次,他却封禅六次,以告成功于天;又在甘泉祭三一,在汾阴祭后土;他之前郊祀不用乐舞,他用了乐舞等等,都表明“崇演礼学”超过了以往的帝王。
从“制度文章”方面而言,汉武帝尊儒术而悉延百端;发展乐府歌诗,订立采诗夜诵收集民歌的制度;为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改革选举制度、监察制度、设立内朝、改革军制、设置官营农业、盐铁官营等;他在实行德治的同时,又重视法治;他重视知识分子,在哲学、文学、史学以至天文历法诸方面的成就都闻名后世。这说明在“制度文章”方面也超越了以前的任何一位帝王。
汉武帝是位既吸收以前帝王之长处,又超越以前帝王的皇帝。他文治、武功俱佳,在事业上超越以前帝王,功绩卓著。东汉末年,史学家应劭评价汉武帝说“冠于百王”,这就反映了他应具有的崇高的历史地位。也符合历史实际的评价。
从应劭称赞汉武帝“冠于百王”之后,后来,称汉武帝对整个中国历史有重大影响。
最有见地的近代人夏曾佑在其所著《中国古代史》中说:
有为汉一朝之皇帝者,高祖是也。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
夏曾佑用形象凝练的语言告诉人们,汉武帝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各代的历史人物。某一方面如从文化上、制度上、疆域上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汉武帝时期是一个生机勃勃,不断发展的时期,他本人亦是个富于创新精神之人,他在位之时有许多创设。
汉武帝是第一位使用年号的皇帝,先是六年一个年号,后来四年一个年号。
汉武帝是第一位在统一的国家制定、颁布太初历的皇帝,以正月为岁首这一点,沿用至今。
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移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史书《史记》,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于史籍记载的《舆地图》,臣瓒曰: “浮沮,并名,在匈奴中,去九原二千里,见汉舆地图。”此表明汉代的舆地图晋初臣瓒还见过。也是说汉代已明确出现了关于国家的地域概念,对后世自然地理研究有影响。
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对策,武帝亲自策问,选拔人才做官。后世科举之制始此。
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始于此。
元朔五年为五经博士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地方郡国可按一定条件选送一些人,可受业如弟子。经考试,能通一艺以上,可用作官吏。从国立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始于此。
汉武帝在尊儒术时,又“悉延(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在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同时,又兼用百家的格局。这点对后世也影响巨大。
元封二年(前109),汉武帝亲临现场督察堵塞黄河决口。秦统一后,皇帝亲临现场治理黄河,这是第一次。
汉武帝时推广耧车(土法播种机)下种,此后这一方法在中国用了两千多年。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西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这在中国史上属首次。
汉武帝元封六年(前105),以宗室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和亲,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与西域国家和亲。
在轮台、渠犁屯田,并置使者、校尉。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在今中国新疆地区屯田。
汉武帝时用井渠法做龙首渠,后传入今中国新疆地区,并进而传入波斯等地。
从西城引进葡萄、苜蓿种植,自大宛引进了良种马,西域的乐曲、魔术传至中国,中国的铸铁技术、丝织品、漆器传至大宛等地。
汉武帝外施仁义,实行德治;同时又重视法治,用严刑峻法治理国家。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
元封五年(前106),为加强对地方官吏和豪强的监察,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
为加强皇权,改革丞相制度,设立中朝(内朝),对后来的丞相制度演变发生了重大影响。
元鼎二年(前115),禁郡国铸钱,专令国家所属上林三官铸钱,非三官钱不得流通,郡国以前所铸钱皆废销。从此国家垄断了铸造钱币的权力,对后世影响重大。
汉武帝通过大量移民在西北边郡屯田,这对反击匈奴战争的胜利、经营西域起了重大作用。对后世也有重大影响。
汉武帝时任用官吏是多元化的。二千石以上官吏可通过任子制度使子孙当官;有钱人可通过“赀选”当官;先贤的后裔可以受照顾,特别突出的是武帝用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派大军深入匈奴腹地进行决战的皇帝。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要北方游牧民族匈奴臣服于中原王朝的皇帝。
李广利伐大宛后,西域南道诸国多臣服于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降汉,匈奴不敢争西域,罢童仆都尉。宣帝任命郑吉为西域督护,管理西城南、北道诸国,西域诸国臣服于汉,这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首次在今海南岛置儋耳郡、珠崖郡。
汉武帝时期的创新,有的是武帝吸取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创设的,有的是根据当时的需要而创设的。这些创设有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学术思想政策方面。汉初以黄老“无为而治”为指导,各家并进,国家设立研究各家学问的博士官;汉武帝尊儒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国家在太学设儒家的五经博士,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同时又“悉延
(引)百端之学”,形成了尊儒术而又兼用百家。
在政治制度方面。汉代的根本政治体制是既用周代的德治,又重视法治,以严刑治国,二者兼施;这种体制汉武帝是主要的创始者和完成者。
并且,此制对后世影响巨大,以后各个朝代一般均是二者兼用的。
这里既有社会的需要,也有历史继承发展的逻辑规律在内。一下割断历史、一切从头开始是不行的。秦始皇废先王之道,要割断历史传统,结果使秦朝短命而亡。汉武帝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既施仁义,又重法治、用刑罚,结果他成功了。
汉武帝时官吏来源的多元化,而又唯才是举,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春秋战国时期士人奔走各国求官入仕现象的逻辑发展。汉武帝时通过“举贤良对策”和在太学生中选拔官吏当官等途径把选拔知识分子和有才能的人当官制度化了。后来随着大统一局面的出现,又从少数民族选拔人才当官。这种国家选拔官吏没有地区、家庭出身、民族区别的限制,后来就变成科举制度与历史传统。
汉武帝时社会上多种经济成分共存,有地主经济、个体农民经济、工商业者的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汉武帝虽非封建国有经济成分的创始者,然而汉武帝时期国有经济成分却大大扩大和增强了。各种类型的国有经济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作用不同,不可一概而论。如国家垄断铸钱,铸的五铢钱质量好,对稳定物价和发展经济起了积极作用。
汉武帝扩大封建国有经济成分的措施对后世有重大影响。同时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多种经济成分是客观需要所决定的,不是某个人的主观意志所能左右的。总的来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对经济发展有利。
汉武帝为现代中国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在北方击败了强敌匈奴,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属国,在西南恢复庄滇国的旧业,在南方消灭了南越赵氏的割据。
实行多元化管理。汉武帝有宏大理想,他想着要“德润四海,泽臻(至)草木”, “德泽洋溢,施乎方外,延及群生”。这除了表现在尽量用招徕的办法让四夷臣服、优待归降的如匈奴浑邪王及其下属等之外,实行多元化管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汉武帝平定南越、西南夷、羌人之后,采取“以其故俗治”的方针。他对匈奴浑邪王降汉的部众也采取了“因其故俗为属国”的方针。对西域各国也是如此。汉武帝实行多元化管理制度,在汉朝统一中国的过程中确实起了重要作用,对中国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