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皇帝、皇太子皆无婚姻自由。受利益的驱使,皇太后常把自己的近亲嫁给皇太子、皇帝。例如,汉初吕后就把自己女儿鲁元公主之女,许配给自己的儿子惠帝为皇后,并想让其生子以继承帝位,可是办法用尽,其子未出。
文帝之母薄太后费尽心思把娘家的一个女儿嫁太子为妃,太子继帝位(景帝),薄妃为皇后,薄皇后一生无子无宠。
武帝第一个皇后叫陈阿娇,陈阿娇的母亲是文帝窦皇后的长女,叫嫖。陈皇后也是由其母做主,在武帝四岁时许配武帝。
陈皇后父亲是堂邑侯陈午。陈午的曾祖父叫陈婴,秦末为东阳县令史,时县中少年杀县令,聚数千人,就立陈婴为长,县中随从者有二万人。婴率众投项梁,后曾为楚上柱国。项羽死后,陈婴归汉。陈婴归汉后,因平定豫章、浙江有功,高帝六年十二月封为堂邑侯。
文帝三年,陈婴曾孙陈午继承侯位,后与叫嫖的馆陶长公主相匹配。陈午与长公主生的女儿就是武帝的陈皇后。由于馆陶长公主与景帝是同父母所生,所以长公主在皇室成员中地位非同一般。
长公主嫖想让女儿阿娇当太子妃,所以当武帝母亲王夫人答应了阿娇与刘彻的婚事后,就在刘彻被立为太子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阿娇在母亲的操办下当上太子妃,继而又当了皇后。
但是,阿娇一生的生活并不幸福,一则是因为她自己不能生育;二是由于汉武帝太好色;而她不能生育子嗣又为汉武帝的贪色提供了理由和借口。
当然,陈皇后也不是好惹的, “陈皇后骄贵,闻卫子夫大幸,因愤怒怨恨,几次闹的差点儿死去”。
陈皇后让女子楚服等人通过用巫术诅咒来达到目的,武帝亦知此事。
元光五年(前130),武帝派传御史张汤“治陈皇后巫蛊狱”,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大逆不道,牵连被诛者三百余人。
武帝指责说皇后失去纲纪,原因是她为巫盎所迷惑,因此不能承天命为皇后,所以要交上印绶,废去皇后,从原先住的宫殿退居长门宫。
此后,陈皇后的母亲大长公主几次对武帝姊平阳公主说: “没有我武帝怎能登上帝位,后来他居然抛弃了我的女儿,为什么不自重而忘本呢?"平阳公主回答说: “是因她没有孩子而废弃的。”陈皇后为生孩子,求医看病花钱花了九千万,最后还是没有孩子。
陈皇后被废的第二年,堂邑侯陈午去世,其子陈须继承了侯爵。窦长公主寡居,与男宠董偃亲近,十余年后去世。
其子陈须因**和与兄弟争财,当死,自杀,封国被除。又过了几年,废后阿娇也离开了人世,结束了她不幸的一生。
卫皇后及其母均为武帝姊平阳公主家的家奴。武帝母王太后入宫后生有三女,大女儿即平阳公主。
平阳公主,原为阳信长公主,后因与平阳侯曹寿匹配,所以称平阳公主。
平阳侯家有一奴婢称卫媪(年老之号),卫媪生了三个女儿,长女君孺,次女少儿,三女子夫。
卫媪还生了三个儿子:卫长君、卫步广、卫青。
卫子夫不仅母亲是奴婢,她自己也是平阳侯家一位唱歌的奴婢。武帝即位几年以后,路过平阳公主家。看见了公主家从良家女选出的美人十余名,都没有什么表示。
饮酒时,唱歌的奴婢进来,独喜欢卫子夫。帝起身更衣,卫子夫侍候武帝换衣服,在轩车中为帝所幸。武帝回来后,十分高兴,赐平阳公主金千金。
平阳公主遂奏送子夫入宫。子夫上车时,公主拍着她的背说: “好好去吧,如果以后富贵了,不要忘了我啊!”子夫“入宫岁余,不复幸”。
武帝选择宫人中“不中用者斥出之,子夫得见,涕泣请出”。武帝怜之,复幸,遂有身孕。因此,受到了宠幸。
其后,武帝召其兄卫长君及其弟卫青为侍中。子夫为武帝生了三个女儿,大女儿就是卫长公主,武帝把她嫁给了方士栾大。
二女儿就是诸邑公主、三女儿是阳五公主,后两个女儿在征和元年(前92)公孙贺父子巫蛊之狱时被处死。
元朔元年(前128),卫子夫生了一个男孩,叫刘据,就是后来的戾太子。这一年,汉武帝二十九岁,立卫子夫为皇后。
卫皇后出身卑贱,卫氏家族却是一个对汉朝作出重大贡献的家族。卫皇后的姊妹兄弟,除了其兄卫长君当侍中早死和其弟卫步广没有什么业绩外,其他各家都有善可述。卫皇后的弟弟卫青以军功封大司马、大将军、长平侯,为关照皇后家,武帝把卫青的三个孩子也封了侯,其中卫伉为宜春侯、卫不疑为阴安侯、卫登为发干侯;卫皇后的二姐卫少儿的儿子霍去病以军功封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地位与卫青等。
卫青后来还与武帝姊平阳公主婚配。卫氏家族可谓隆贵已极。卫皇后大姐卫君孺的丈夫公孙贺在去世前曾做过十一年的丞相。
卫皇后是一位守本分的人,她善于自处,处事也很小心谨慎。皇后因武帝对太子不满意的事,常常“涕泣”,再加上卫青的四个儿子“皆不才”,所以心中不安,请武帝削其封,武帝依法诛杀了骄奢**逸的少子,其他的留下一千户的封邑。
卫青子卫伉元朔五年因卫青击匈奴右贤王大胜封侯,元鼎元年因矫制犯法,除国。
卫青死后,太初元年嗣长平侯,太初五年因私自入宫犯法,判处完为城旦罪(四岁徒刑)。卫不宜元朔五年封阴安侯,元鼎五年坐酎金律免。卫登也是元朔五年封侯,元鼎五年坐耐金免。
公孙贺巫蛊之狱的起因也是因其子公孙敬声为太仆时, “骄奢不奉法”,擅用北军钱千九百万而引发的。而卫皇后的两个女儿和卫青子卫伉都被牵连受诛。
对太子与武帝的矛盾,皇后也“戒太子,宜留取上意,不应擅有所纵舍”,就是要求太子按武帝的意旨办事,以免获罪。
汉武帝是个食色不倦的皇帝,使皇后深深受其伤害,但皇后并没有什么不理智的表现。而是“善自防闲,避嫌疑”,因此能够“虽久无宠,尚被礼遇”。在巫蛊之祸中,皇后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才与太子决定“共诛”江充。
后来武帝下诏派人“收皇后玺绶”,皇后再也无法忍受了, “自杀”身亡。直到卫皇后的曾孙汉宣帝即位后,才对这位出身卑贱、蒙受冤屈的皇后,进行了改葬, “追谥曰思后,置园邑三百家”,还派人守护陵园。
“卫氏悉灭”了,霍光却是凭借霍去病的军功当了侍中的,在血统上霍光与卫氏家族无关,在政治上霍光应视为卫氏家族势力的延续。
昭帝去世后,在霍光的支持下,卫皇后的曾孙、戾太子的孙子刘询继皇位为宣帝。而宣帝则是一位使汉朝实现了中兴,国力达到极盛时期的皇帝。
因此,综观卫皇后家族,出现了卓越的军事家卫青、霍去病,而其影响延及后世,对汉朝历史所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个出身如此卑贱的家族对历史竟然作出这样重大贡献,这一点是千古不朽的。也是永远值得后人深思的。
中国古代帝王侍妾,称妃,妃的地位次于皇后。宫中的女官称嫔。所以妃嫔就成了次于皇后的妾、夫人的通称。武帝的妾或夫人有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邢夫人、钩弋夫人。此外,还有一位生了燕王旦、广陵王胥的李姬。今据记载,就有关这几位夫人的事迹列述如下:
元狩四年(前119),王夫人死去,武帝思念,方士齐人少翁能在夜间招引来与王夫人相貌相似的鬼,武帝从帐帷中可以望见,于是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王夫人所生刘闳,于元狩六年(前117)被册立为齐王。元封元年(前110)死,无子。
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幸河东,祠后土,作《秋风辞》,可能与怀念王夫人有关,这首辞写景喻情,感情真挚,表述了武帝对已故佳人的深切怀念。
汉武帝所宠爱的李夫人,系中山国人,出身音乐、歌舞之家。李夫人之兄李延年通音律、善歌舞,被武帝所喜爱。
武帝另一位受宠爱的夫人就是钩弋夫人。钩弋夫人家在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武帝巡狩(视察)路过河间,方士说此地有奇女子,武帝使使者召来相见。“上巡狩过河间,见有青紫气自地属天,望气者以为其下有奇女,必天子之祥,求之,见一女子在空馆中,姿貌殊绝,两手一拳”。上令开其手,数百人掌(分剖),莫能开。上自披,手即申。由是得幸,为“拳夫人”,进为婕妤,居钩弋宫。大有宠,有身,十四月产昭帝。上曰: “尧十四月而生,钩戈亦然。”
武帝一生很迷信,多次受方土欺骗,钩弋夫人的奇事,应是地方官吏与方士为讨好武帝而设的圈套。武帝本来就是个贪色之徒,一看见此女子长得漂亮,就上了钩。
从钩弋夫人一出现,方士就说是祥瑞,及到刘弗陵怀孕十四个月出生,武帝又认为他与众不同;及长到五六岁,又认为他“壮大多智”类似自己,所以遂生立其为太子之心。实际上,刘弗陵还是个儿童,根本当不了政。
征和二年(前91),发生巫蛊之祸时刘据三十七岁,在巫蛊之祸中有主见、有决断,不愧是太子的最佳人选。
所以,武帝从生活上的贪色到思想上的迷信,最后发展到更换太子,实是导致巫蛊之祸过程中国家动乱的总根源。武帝从生活上的贪色最后导致国家的一场动乱也是值得后人引以为戒鉴的。
受武帝宠幸的夫人还有一位李姬,生了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李姬一度曾受武帝宠爱,生了两个孩子。后来被冷落或受处罚,所以“以忧死”。两个孩子中燕王刘旦, “壮大,为人辩略,博学经书杂说,好星历数术倡优射猎之事”。
巫蛊之祸后,太子刘据亡,齐王刘闳早卒,旦自以按次第排立自己当立为太子,遂“上书求入宿卫”。后刘旦因“藏匿亡命”犯罪,封国被削去良乡、安次、文安三县。武帝由此厌恶旦。
昭帝时,刘旦与上官桀等人勾结谋反,事发觉,自杀。
广陵王刘胥与齐王刘闳、燕王刘旦同年同日被策立为王。刘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动作无法度,故终不得为汉嗣”。
武帝还有两位受宠的夫人,即尹夫人与邢夫人。
尹夫人即尹婕妤,婕妤秩比列侯;邢夫人号娅娥,姬娥秩比中二千石。
这两位夫人同时受到武帝的宠幸,有诏令二人彼此不能相见。
尹夫人向武帝请求,愿望见邢夫人,得到了武帝的许可。武帝即令其他夫人化妆为邢夫人,随从御者数十人,以邢夫人的名义来见。尹夫人上前见之,曰: “此非邢夫人身也。”武帝曰:“为何如此说呢?”对答:“视其身貌形状,不足以当人主矣。”
武帝下诏让邢夫人穿着原来穿的衣服,独身来见。尹夫人望见后说“此真邢夫人也。”于是乃低头而泣,而痛其不如也。
从中山李夫人卒后“则有婕妤之属,更有宠。然皆以倡(歌舞艺人)见,非王侯有士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也”。
尽管汉武帝以唱歌的奴婢卫子夫为皇后,对歌舞艺人中山李夫人以皇后礼仪而安葬,但就整个社会习俗来说对歌舞艺人这样的妇女仍然是看不起的,认为他们“不可以配人主”。
那么,什么人可以与人主相匹配呢?答案只有一个,就是“王侯有土之士女”。可以看出社会的偏见是何等地难以打破!
武帝在夫人中增加了四个等级,上述几位夫人中已有婕妤、姬娥两个等级。武帝让宫女中“其有孕者,拜爵为俗华,充侍衣之属”。俗华是“充待农之属”,似乎爵位比真正的“侍依”要高。因此,不难看出武帝增加的“侍衣”这一等级的职务就是侍奉皇帝穿衣了。
封建社会中,在政治、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统治者婚姻方面实行的是一妻多妾制。
皇帝是这一情况的典型代表。皇宫中除皇后、妃嫔外,还有几百名甚上千的宫娥彩女。而汉武帝比一般皇帝在这方面要超过很多。
汉武帝不仅生前风流,传说中死后也风流。武帝死后“常所幸御,葬毕,悉居茂陵园。上自婕妤以下二百余人,上幸之如平生,而傍人不见也。光(霍光)闻之,乃更出富人,增为五百人”,等等。
汉武帝时宫廷、妃嫔用器奢侈。如李夫人用“玉簪搔头。自此后,宫人搔头皆用玉,玉价倍贵焉”。又武帝时, “西域献吉光裘,入水不濡(湿),上时服此裘以听朝”。又“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马笼头),皆以白玉做之,玛瑙石为勒(有嚼口马络头),白光琉璃为鞍。鞍在暗室中常照十余文,如昼日。自是,长安始盛饰鞍马,竟加雕镂,或一马之饰直百金”。
汉朝的皇帝死后送葬时,皆穿用“玉匣”即金缕玉衣送葬。“武帝匣上,皆镂为(刻着)蛟、龙、鸾、凤、龟、鳞之象(图案),世谓为蛟龙玉匣”。
汉武帝用多种宝物装饰的床,名为七宝床, “杂宝案、杂宝屏风、杂宝帐、设于桂宫,时人谓之四宝宫”。
可见,汉时统治阶级上层弥漫着**侈的风气。武帝奢靡、**侈的生活方式,古籍记载极多难以尽述。
汉武帝的奢靡生活绝不能仅视为生活问题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整个社会,其结果加重了人民负担,激化了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