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一梦(1 / 1)

禅话禅画 星云大师 487 字 17天前

三十八岁懵然无知,及其有知何异无知;

滔滔汴水隐隐隋堤,师其归矣箭浪东驰。

【公案】

金山昙颖禅师是浙江人,俗姓丘,号达观。十三岁皈投到龙兴寺出家,十八岁时游京师,住在李端愿太尉的园宅里。

有一天,太尉问道:“人们常说的地狱,毕竟是有或无呢?”

昙颖禅师回答:“诸佛如来说法,向无中说有,向有中说无。有无是分别心,如眼见空华,是有是无?太尉现在向有中觅无,向无中觅有,为何不在心内见天堂,何必住口中说地狱?”

太尉不明白:“心如何能见天堂?”

昙颖神师回答:“善恶都不要去思量。”

太尉问:“善恶都不思量的话,心归何处?”

昙颖禅师道:“心归无所住处,如《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①。”

太尉又问:“人若死时,归于何处?”昙颖禅师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太尉说:“生则我早已知晓。”昙颖禅师就问:“请道一句生从何来?”

太尉陷入沉思,昙颖禅师用手直捣其胸说:“只在这里思量个什么?”

太尉云:“会也,只知贪程②,不觉蹉路③。”

昙颖禅师云:“百年一梦!”太尉于言下契悟。

“生从何来”“死往何处”,这是一般人经常思索的问题。佛陀和历代的禅师们早就道出了原委,可是又不易为人了解。生命有隔阴之迷,阴就是指我们的身体。意思是换了身体,就不知过去一切,故千古以来的生命之源,一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生命的形相虽千差万别,但生命的理性则一切平等。佛教所谓缘起性空、三法印、业识因果等义理,假如能通达明白,则“生从何来,死往何处”,就不难知道。参禅,就是明白自己的生命,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生命顶天立地,本来就是永恒的。

【注释】

①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称无住心、非心。意即不论处于何境,心都不可存有丝毫执着,才能随时任运自在,而如实体悟真理。

②贪程:贪赶路程。

③蹉路:犹失路。

【思考】

1.你认同天堂与地狱只在一念之间吗?为什么?

2.何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3.试着探讨“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之话题。

【延伸——缁门崇行录】

唐朝慧意法师经常将钵里所剩的食物,用来喂养禅房的老鼠。他房内有上百只老鼠都很乖驯,有食物时,它们就会抢着来吃;每看到有患病的老鼠时,法师就会用手安顿抚慰它们。

——惠养群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