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关于中译者菩提流志(1 / 1)

《大宝积经》的主要中译者和校订者是菩提流志(梵文音为Bodhiruci,562~727),他不是北魏时代北印度的“菩提流支”,而是唐朝武后时代(690~705)南印度的“菩提流志”。菩提流志本名叫达摩流支(梵文音为Dharmaruci),梵名法希,中文的菩提流志,意思是“觉悟慈爱”,也就是“觉爱”之意,这个名字是唐朝的武则天赐给他的法名。

菩提流志出身婆罗门,十二岁从外道出家,精通天文、地理、声明、数论等,非常有学问,成为当时备受敬重的宗教家。

六十岁之后,渐渐地,他觉得这些知识和哲理无法让人获得究竟解脱,因此不顾自己年长,发心深入佛法的微妙大义,“年逾耳顺,归心佛法”,于是隐居山中,修习头陀苦行。后来又跟随耶舍瞿沙学习三藏经典,因本来就很有学问,所以不到五年的时间,经典义理便全部通达了。随后开始四处弘法度众,声名逐渐远播,连唐高宗都听说他的德行高雅,而派遣使者前往恭迎;长寿二年(693)抵达东都洛阳时,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了。

到了中原后不久,高宗去世,武后即帝位,但菩提流志仍然受到笃信佛教的武后尊崇,御敕驻锡佛授记寺,展开译经工作。他译笔流利畅达,所译的《宝雨经》,在序分末中,因加入一段话:“东方月光天子受记在中国现女人身统治世间”,令武后大为欢喜,故赐名为“菩提流志”,陆续译出《佛境界经》、《宝雨经》等十一部经。

唐中宗复位后,菩提流志随之返回长安,于神龙二年(706)住到长安崇福寺,译出《一字佛顶轮王经》等。之后,继续玄奘大师的志业,翻译《大宝积经》,历经八年,新旧合计译了四十九会一二〇卷。译完此经后,他便不再从事翻译工作,专心精进修行。

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入住河南洛阳长寿寺,开元十五年(727)示寂,世寿一六六岁(另一说是一五六岁),皇帝追赠他“鸿胪大卿”的封号,并且赠予谥号“开元一切遍知三藏”,一生总共传译了五十三部…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