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人说“懒惰鬼”,其实懒惰也是一种魔障,会让人精神萎靡不振,一遇到困难挫折,就灰心退缩。要怎么对治它呢?“精进”是医治懈怠的良方。
什么是精进?纯而不杂曰“精”,前而不退曰“进”。所以,精进就是努力向前、担当负责,就是一心一意、念兹在兹于自我的升华与扩大。就好比运动选手,自许能跳得更高、跨得更远、跑得更快,就会有力量。
凡是坏事,都要勇敢地不做,这就是精进;凡是好事,都要勇敢地去做,这就是精进;平常自己当得放下就放下,当得提起就提起,这就是精进。乃至于想要离苦得乐,也必须精进。
综观诸佛菩萨、高僧大德,哪一个不是因为精进而有成就的?例如:观世音菩萨若没有精进的精神,怎能“三十二应遍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地藏菩萨若没有精进心,如何做到“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玄奘大师西域取经,几乎命丧沙漠之中,但他宁愿向西天一步死,也不愿往东土一步生,如果没有为教精进的精神,怎么能有这般的坚持呢?
懈怠是众行之累,是人生的大病,《华严经》里形容懈怠的人,说:“如钻燧取火,未出而数息,火势随至灭,懈怠者亦然。”所以,人要想有所成就,不能说天气冷,就不作务;天气热,就不做事;身体疲倦,就不工作;书读累了,就不想读,要想自己明日比今日好,未来比现在好,就要发心精进。
在佛教里,把懈怠当作魔王,这个懈怠的魔王经常与我们的精进心、向上心作战,一心一意想要打败我们的发心发愿。因此,佛经里鼓励修行者要效法木鱼的精神,精进不懈;水中的游鱼,眼睛终日不闭,佛教以木头做成木鱼,即在勉励修行人要像鱼一样不懈怠。
佛陀的弟子阿那律,有一次在佛说法时睡着了,佛陀呵斥道:“咄咄汝好睡,螺蛳蚌壳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阿那律听后,心生惭愧,发愿从今以后不再睡眠。
之后每天二十四小时,阿那律不是打坐就是诵经,非常精进,但是不久,由于睡眠不足,就把眼睛给弄瞎了。佛陀十分怜悯他,教授他修习金刚照明三昧法,而得天眼通,后来终于成为佛陀座下“天眼第一”的大弟子。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孔子的弟子身上。有一回,孔子大白天对着莘莘学子倾囊相授,弟子宰予却猛打瞌睡。于是孔子便责骂宰予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人在睡眠时,诸根无法运用,就如同死去一般,所以过度睡眠,就是放逸、懈怠。一个人不精进,怎么会有前途呢?尤其在道业上不精进,修行怎能成就呢?因此,佛陀与孔子也就对打瞌睡的弟子特别严厉了。
《佛遗教经》说:“若勤精进,则事无难者。是故汝等当勤精进,譬如小水常流,则能穿石。”《大智度论》也说:“精进是一切善法的力量,能出生一切诸道行,能与一切功德相应。”所以,一切诸事都是由精进而得兴起,勤劳努力才能不断进步。
但是很多人把精进视为辛苦不乐之事,其实精进是辛苦?是快乐?如同扫地,扫时汗流浃背,看似很辛苦,但是扫完后,身心轻松舒畅,却是很快乐;写作文章,挑灯夜战,似乎很辛苦,但是著作完成,回想起来却觉得很美好。所以,精进是快乐的,你不精进也就没有这种快乐的体会了。总之,就如《劝发菩提心文》所说:“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进的苦乐多少,在智者心中自有定论。
不过,有时休息也是一种精进。佛陀有一位名叫闻二百亿耳的弟子,他曾是个音乐家,出家后因为过度精进,身体健康每况愈下。虽然佛陀叫他修行不要着急,可是他总听不进去,宁可不要身体,不要性命,也要精进修行。
有一天,佛陀问他说:“闻二百亿耳,你过去是做什么职业的?”
闻二百亿耳回答:“我是弹琴师。”
佛陀就问:“假使琴弦太紧了,弹奏时会是什么结果?”
“若太紧,弦会断!”
佛陀再问:“若弦太松了,又会如何呢?”
“若琴的弦太松了,它不会响。”
于是佛陀就告诉闻二百亿耳:“修行也是这样,太过猛烈用功,反而有碍修行;太过松懈,不用功修行,则将无法得道。”
所以,佛教强调正精进,修行不能操之过急,但也不能过缓,过急容易躁进而退,过缓则因怠惰而退,一切要合乎中道而行。
佛教里,关于精进,有四种修行品目,谓之“四正勤”,又叫“四正断”,也就是:已生恶令断灭,未生恶令不生;已生善令增长,未生善令生起。这种向上向善,以自利利人为目标的努力,便是正精进。
人的一生,短短数十年岁月,懒惰是一生,精进也是一生,同样是一生,结果却完全不同。如果你能精进地修习禅定,禅定必会成就;你能精进地持戒,戒行必能具足;你能精进地听经闻法,必定多闻而有智慧。世间上没有白吃的午餐,天下也没有不劳而获的利益,凡事精进,就不会空过一生。因此,佛陀勉励妙慧发起精进,就能不受诸魔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