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没有轻慢心地布施(1 / 1)

接下来的三点,“无轻慢心”、“欢喜而与”、“不希果报”都是在讲布施时的心态。

布施是容易的,但要做到不轻视受施者,既无布施的我,亦无受布施的人及所布施的东西,也就是“三轮体空”的境界,那就不容易了。真正的布施,应如《金刚经》所说的“无相布施”,才是最高的境界。

过去出家人会到施主家里化缘,但是有的施主总是口气很差地说:“好啦、好啦,这次给你一万元,下次不要再来了!”事实上,布施不在于钱财的多寡,而在于心意的真诚。布施时,不应以有对无、以富对贫、以上对下,而应以平等心布施,甚至还要感谢对方给我们修福修慧的机会。就如同斋主到寺院打斋却还要拜斋的道理一样,我供养你吃饭,还要感谢你让我有布施植福的因缘。

一个人要养成尊重他人、恭敬他人的态度,需要靠平时的修身养性来培养。这个社会,往往你好、你大、你富,他就嫉妒你;你愚、你小、你贫,他就看不起你。你行善,他就要批评你不是;你待人慈悲,他就要说你慈悲心不够。诸如此类的恶习,皆由于轻慢心的造作。所以,吾人要想养成高尚的品德,对于任何人应该谦虚有礼,常说“请”、“谢谢”、“对不起”,并且时时赞美人、鼓励人。

有一天,奕尚禅师从禅定中出定,恰巧远处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便专注地竖起耳朵聆听。待钟声一停,禅师忍不住召唤侍者,问道:“早晨司钟的人是谁?”

侍者回答道:“是一个新来参学的沙弥。”

于是,奕尚禅师就要侍者将沙弥叫来。沙弥一到,禅师就问道:“今天早晨你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司钟呢?”

沙弥回答:“没什么特别的心情,只是为了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说:“不见得吧?你在打钟时,心里一定念着些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和谐响亮的,那是正心诚意的人才敲得出的声音。”

沙弥想了又想,说道:“报告禅师!其实也没有刻意念什么,只是我尚未出家参学时,家师时常告诫我,打钟的时候要想到‘钟即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敬佛,用如如的禅心和恭敬礼拜之心来司钟。”

奕尚禅师听了沙弥的话,非常满意,再三提醒:“往后处理事务时,不可以忘记保有今天早上司钟的禅心。”这位沙弥也就是后来的森田悟由禅师。

森田沙弥虽小,但是司钟时晓得敬钟如佛,难怪长大之后,能成为一位大禅师。可见得,凡事带着尊重,心怀慈悲,视众生、万物如佛,则何事不能成?

恭敬是学佛、做人不可或缺的要素,所谓“佛法在恭敬中求”,我们不仅对佛菩萨要心存恭敬,更要有不轻后学的雅量;傲慢自大者,要想获得佛法宝藏,则困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