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懂得布施给人的,最是富有;只会贪图别人给自己的,最是贫穷。一般人,给自己很容易,给别人很难;但是,如果不播种,又怎么会有收成呢?如果不给人,又怎么会富贵呢?
也有很多人认为布施是施以钱财,穷人又怎么有能力布施呢?其实,佛教的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无畏布施。财布施是以衣服、卧具、医药等资身用物来帮助别人;法布施是用知识、技术、真理来教化人;无畏布施是维护正义法理,为社会除暴安良,给众生精神安慰。
布施就是“给”,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给人一句好话,给人一个微笑,给人一份心意,给人一点服务;善的“给”予,可以美化人生,净化社会,维系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所谓“应时行施”,也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做布施。在人家不需要的时候,你给他万万千千,只不过是锦上添花;反之,人家需要的时候,你怎么也不给,那可真是一文钱逼死英雄好汉。所以,及时给人一点帮助,雪中送炭,才是布施的真义。
在我的理想,“各取所需”是人间最美好的境界,佛光山开山初期,我就是这样奉行的。当初有二十个人跟随我出家,每个月发零用金时,个人要用多少钱,都是任由他们各自取用,不固定金额多少。因为有的人自己就有几千、几万元,这一百块钱给他,他根本就不需要;而对没有钱的人来说,做一件长衫要花一百五十元,买一双鞋要花一百二十元,你给他一百块钱还是不够用;这么做也就不是真正的平等了。
所以,平等是什么?应各人所需,给予适当需用。当初我是怎么个做法呢?那时我拿出二万块钱摆放在一道墙的背后,让这二十个人各自去取所要花用的钱;当然,我不在现场看大家拿,你想要得到一百元的,就拿一百元;想要得到五百元的,就拿五百元;想要一千元的,就拿一千元。
因此,这些年我到大陆弘法,和人谈起佛光山,常开玩笑说佛光山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各取所需,各取其用,让每个人都感到无所匮乏,适得其有。
但是后来有人说这个方法行不通、不公平。原来有的人去取钱时,觉得反正没有人知道拿了多少钱,师父也没看到,就把两万块钱统统都放到自己的腰包里了。由此也就可以知道,菩萨道的修行还要有道德观作为辅助。
佛教中,“应时行施”最好的例子就是佛陀的弟子大迦叶。
身为头陀第一的大迦叶,经常出入王舍城布施福祉。特别是他托钵的时候,总是远避富豪而选择贫穷之家。在大迦叶认为,贫苦之人由于经济困难,虽然听闻正法都很欢喜,却无法得到行布施的福报,也就更应该给予布施的因缘。
在王舍城中,有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白天,从东街流浪到西街;晚上,则随意睡卧在小巷角落。有时,富家的佣人会将不要的洗米水倒给老婆婆,饥饿的老婆婆则以破瓦片盛装。大迦叶知道老婆婆的处境之后,有一天特别前往拜访。
尊者来到时,老婆婆挺起病身,一看是位庄严的乞食比丘,心想:难道比丘比自己还穷吗?怎么会来向她乞求供养?所以就向大迦叶尊者请问:“在这国中,没有比我再贫穷苦恼的人了,难道世间上已经没有一个仁慈的人愿意供养沙门了吗?你来找我乞食是没用的,我还得靠别人救济我呢!”
大迦叶回答:“今天我就是为了救济你的贫穷,才特地来向你乞食的。我若用物质帮助你,虽可以免你一时之苦,但却会更增加你的贫穷,不如你随意把身边的一点东西布施给我,以此功德,来世你一定可以生在富豪人家或生到天上。”
老婆婆被尊者的说教和慈悲感动,但一时却找不到一样东西可以布施,忍不住就伤心哭泣起来。
大迦叶说:“老婆婆!有意布施的人,即非穷人;知道惭愧的人,也就是穿着法衣的人。你既拥有这两种稀世之宝,也就不是贫穷的人了。看那些在世上占有金银财宝的人,不知道布施,不懂得惭愧,才是极愚痴、极贫穷的人。”
老婆婆听后,欢喜无比,忘记自己污秽的身体,便将瓦片里剩下的肮脏米水,捧给了大迦叶尊者,尊者恭恭敬敬地把它接受下来,并且立即就把米汁给喝了。
不多久,老婆婆离开人世,由于布施供养米汁的功德,往生忉利天宫,做了美丽的天女。有一次她念起前生的福业,想起大迦叶尊者的恩惠,便降下人间,将天华散在尊者的身上。
曾经,我训斥某个徒弟后,他心里很难过,就伤心哭泣起来。这时,另一个徒弟却跑来跟我谈话,还有说有笑。于是我就训斥他说:“某某正在伤心,你为什么不去安慰他,跟他讲讲话,给他鼓励呀?”
他说:“师父!您没有叫我去啊!”
所谓“应时行施”,这个“应时”很重要。见人受到责备,应及时主动前往安慰、鼓励;对方心里难过痛苦,而你却顾着自己谈笑风生,就不恰当了。所以,吾人应学习大迦叶尊者,“应时”安慰人、鼓励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住最好的一刻。
有一个人,一个月后要在家中请客,由于宴客当天需要大量的牛奶,他想应该事先做好准备,才不会到时候手忙脚乱,于是异想天开地认为应该先把牛奶存在牛腹里,等到宴客的日子到了再一起取用,这样不但省事,客人也可以喝到新鲜的牛奶。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把母牛及小牛分开,也不再天天挤牛奶。一个月后,宴客的时间终于到了,他把牛从牛棚里牵出来。然而正当他要挤牛奶时,却无论如何使力,一滴奶水也取不着,让客人当场大笑不已。
佛教讲“照顾当下”,所以,发心、实践要及时。所谓“人生三间”,对于时间的控制、空间的安排、人我之间的处理,都要恰如其分。
云居禅师曾说“十后悔”:“逢师不学去后悔,遇贤不交别后悔,事亲不孝丧后悔,对主不忠退后悔,见义不为过后悔,见危不救陷后悔,有财不施失后悔,爱国不贞亡后悔,因果不信报后悔,佛道不修死后悔。”所以,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懂得掌握机缘,适时而行,才不致后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