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法的珍贵(1 / 1)

时,王舍城有长者女,名为妙慧,年始八岁,面貌端正,容色姝好,诸相具足,见者欢喜;曾于过去无量诸佛,亲近供养,种诸善根。

这部经的当机者是一位非常美丽、聪慧、年仅八岁的妙慧童女。

这位年轻的小姑娘长得容貌端正,气色红润,具备所有美好诸相,所有人等见到她,莫不欣然欢喜。之所以如此,正是她累世以来,亲近、供养无量诸佛,种下种种善根,而感得的殊胜功德。

佛教中的相好端正,和一般人所谓的美貌是不同的,必须具备内在的美德,以及端庄的举止。当时,年幼的妙慧,除了具有美丽的外表,更是一心向佛,经常跟随父亲到耆阇崛山听闻佛陀讲经说法,深受僧团大众的喜爱。

佛陀时代,拘留国有一位婆罗门,名叫摩诃密,是一位有钱有势的富豪,连国王都敬畏他三分,还拜他为国师。只是摩诃密虽然很有钱,为人却吝啬、贪心,一听到有利可图的事情,绝不放过。

摩诃密有七个女儿,每一个都长得花容月色,貌如天仙,而且穿金戴银,展现千金贵妇的姿态。摩诃密对这七个女儿深感骄傲,四处炫耀她们的美貌。

有一天,一个人和他打赌:“你让你的七个女儿到全国的街道上行走,如果大家都说她们漂亮,我就给你一千两黄金,如果有人说她们不美,换你给我一千两黄金。”

摩诃密一听,大为欢喜,心想:“谁会说我女儿不美的?”

于是他当场就答应了这个赌约,随后将女儿一个个打扮好,开始展开全国的巡回游行。三个月内所到之处,每一个人都大为称许。最后摩诃密带着七个女儿来到祇园精舍,想让佛陀也赞赏一下。他对佛陀说:“佛陀!您到各国游化,有见过比她们更美丽的女子吗?”

佛陀回答:“我不觉得你的七位女儿美。”

摩诃密很生气地说:“我走遍整个拘留国,大家都说她们美,来到舍卫国,为什么您说她们不美呢?”

佛陀回答道:“世间上的人,都是以外表来作为美的标准,可是我认为真正的美是身不贪细滑,口不出恶言,意不起邪念。”佛陀这话说得婆罗门一时哑口无言。

佛陀对美的看法,足作为现代女性参考,不必过度迷恋外表或名牌,重要的是充实滋养内在的精神,若能如同妙慧童女般拥有智慧,才是最美。

时,彼女人诣如来所,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而说偈言:“无上等正觉,为世大明灯,菩萨之所行,唯愿听我问。”

这段经文不仅清楚易懂,还间接说明了请法的态度。

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生而为人本就难得,能够再有机会听闻佛法,就更加珍贵了。因此,听经闻法,当心生恭敬,才会有感应、有收获。

向善知识、大德问法,如何才是恰如其分呢?

过去佛学院的同学来找我,总是一口就说:“师父,您什么时候有时间,我们聊聊好吗?”问话看似直截了当,却不具善巧。所以,佛经里许多当机众问法,如妙慧童女向佛陀请法,真可作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问法时,首先要给予赞叹,赞叹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份虔心。比方,一开口先说:“师父,您好辛苦、好慈悲,我知道您很忙碌,但是能不能给我一点时间,为我开示?”

也有的人这样问:“师父,您什么时候有时间呀?”其实这样的问话,主旨不明,显得轻忽草率,应该进一步提出具体内容,例如:“师父,我有一个问题想要向您请教。”

至于要问些什么?如何问法呢?

年轻时,有一次我要去拜访一间寺庙。过去在台湾,出门要找个地方吃饭都很困难,所以我就设想:如果十一点钟到达拜访的寺庙,人家知道我中午可以留下来吃饭,就会多准备一份饭菜;如果十二点以后才去,人家早已把饭煮好,见到我来,多了一个人,还要费心多煮一碗米,也就很麻烦别人。

因此,等到我把时间都算好后,便提早出发,希望能赶在十一点抵达。但是抵达之后,寺庙的法师不善于问话,也不懂得我们委婉的心理,劈头就问:“某某,你中午要不要在这里吃饭?”

这句话一问,还真叫人难以回答。早期台湾的经济不是很好,吃一碗饭很不容易,若开口说:“要在这里吃饭。”还真是叫人说不出口,好像我是特地来吃饭似的,实在很不好意思,所以只好回答:“不必麻烦、不必麻烦!”但是对方竟回应:“哦,你不吃?那我就不准备你的份了!”一点做人的客气都没有。

其实遇上这样的情形,要是问人:“某某,你要不要吃面?”或者:“你要不要吃饭?”都不好,应该肯定地说:“我去准备午饭给您吃。”或者:“我去煮面给您用。”

总之,问话不能造成对方的为难,应该有一些巧妙的诀窍,否则话讲得不当,还可能因此衍生出许多事端来。

妙慧童女在问法前,先顶礼佛足,顺时针绕佛三圈,然后长跪合掌赞美佛陀说:“无上等正觉……”她以诚心表示对佛陀的尊敬,充分展现求法的精神和态度,以及对佛法的信心;这般对佛法的信念,便是成就佛道的秘诀。

“无上等正觉,为世大明灯,菩萨之所行,唯愿听我问。”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佛陀,您的功德如世间的大明灯,我想请问您应当如何行菩萨行,愿佛陀您能让我请教!

妙慧问法,表现得体、合宜,请教问题时,能以赞叹语作为开场白,这就是善巧。

说到赞叹语,要怎么说好呢?其实,赞叹别人是可以有各种变化的。例如在佛光山,佛光人的工作信条是:“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很多信众初次来山,都会赞叹殿堂庄严;法师气质出众、有威仪;佛光人笑容满面,具亲和力。也有人赞叹担任义工的师兄师姐,就算再忙,也没有一句怨言。

有一次,一位担任知客的徒众告诉我:“客人来时,我第一句话都是说:‘你是第一次来吗?’”

因为这位知客的问话很平常,不易让人产生特别的感觉。所以我就告诉他:问话要有一点变化,比较能产生同理心。

他则是老实地告诉我:“我不知道怎么个变法?”

其实,除了“第一次来”这句话以外,还有很多话可以说,像是:“欢迎你,请坐。”“这里有书,你可以拿去看。”“请喝茶。”“等一会儿在这里吃饭。”“你对本山都了解吗?”“我能为你服务什么吗?”问话的内容多得是,只要你肯用心去思维,就能给初进山门的客人一个方便的接引;能讲出十句不同的开场白,你就很高明了。

法国大文豪莫泊桑最早拜福楼拜为师,向他学习写文章。福楼拜指示他说:“你先到桥上去观察人来人往,只要能写出其中一百个人的样貌和特色,我就教你写文章。”于是莫泊桑遵照老师的教导,认真地记录下每一个从桥上经过的人:那个人急急忙忙地过桥、这个人长得胖胖的、那位小姐瘦瘦的,乃至于个子多高、穿了什么服装等,他也都写下来。虽然要写出一百个不同的人的样子并不容易,但是莫泊桑为了要学会写文章,也就非常用心地描述桥上每个人的动作、风姿、表情、服装颜色等等。

等到莫泊桑能为一百个路人写出他们不同的特色之后,他再也不必去请教别人怎么写文章,自然而然就会写了。所以,要想学习写文章的人,首先要能把人的不同样貌描述出来。

文章的起头可以用各种不同的样貌呈现,赞美别人也有很多不同的方式。同样的,一般人求发财、求名利、求升官很容易,但是求取佛法也就非常不容易。因为佛法是稀有难得的无价之宝,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要有累世的福报因缘,才有机会听闻;所以,切莫以为闻法很容易。就好比佛陀因地修行,为雪山童子时,为求得“诸行无常,是生灭法”下一句的“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不惜以身命去换取。

又例如印度有一位名叫善顺的人,想要听佛陀说法,途经险谷山道,被婆罗门捆缚,并用玻璃引太阳光烧灼,还恐吓他说:“想求得释迦佛法的人都会有此等结果。”不过,善顺虽然遭受苦刑,却一点也不灰心、惧怕,几小时后,眼看就要被活活烧死了,想到求法之事,心切意诚,便挣断捆缚在身上的绳索,并对婆罗门说:“来求正法的我,是不怕被你们迫害的,就算你们有再多的人来,我也不怕!”婆罗门被他的勇敢、真诚所感动,最后予以释放。最终善顺也来到了给孤独园,听闻佛陀说法得道。

另外,玄奘大师赴印度取经的“宁向西方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云门禅师腿子被压断、百丈禅师被刮耳聋、密勒日巴将身口意三业供养师父等等,也都是求法最具体的表现;乃至于在古代丛林里,听法者只可在讲主胁旁偏坐,或是求戒时,戒子对戒师三请三叩,都是表示谦卑之意。因此,妙慧请问佛陀“如何做菩萨”,此等珍贵的佛法,当然更要表露求法的虔诚态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