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世界各国的自杀年龄层都有逐年降低的趋势,有愈来愈多的儿童出现自杀的倾向。
在一般人的观念里,孩童时代应该是人生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美好的时光。但随着社会结构及生活形态改变,加上资讯多元而复杂的大环境熏染,现代儿童普遍思想早熟,如果没有获得适当的引导,又面临功课压力、人际受挫、家庭变故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自杀意念。
据阳明大学做的“小学生自杀意念相关因素之研究”指出,台北市有二成六的四年级学生有过自杀念头,多数是因为功课太多、心情不好、家庭支持程度低或是与同侪间的关系所致,而他们自杀的方法大都得自媒体的报道。
另据内尔逊(Nelson, 1994)的报告,1980年全美国有2151位儿童和青少年自杀死亡,5岁到14岁的儿童占其中的20%。日本的文部省也有一项报告指出,2001年日本有192名6岁到18岁的学童自杀,比前一年的133名增加44%。其中14%的自杀牵涉家庭问题,7%跟在学校遇到的问题有关。
而香港最近几年有自杀倾向或曾企图自杀的学童急剧增加,原因可能与传媒广泛报道青少年自杀个案,令年幼学童争相仿效有关。香港的研究机构认为,青少年自杀问题是一个多层面的社会问题,学校、家庭、传媒、社会及政府等各方必须同心协力解决;传媒在报道青少年自杀时要更为自律,同时教育部门为教师、学童、家长及学校提供各项服务,包括:
(一)为在职教师举办短期课程、研讨会及研习班,以提高他们对学童自杀问题的认识,并加强他们的辅导及沟通技巧;同时编纂辅导教材,并设立求助热线服务,使教师获得更多的装备。
(二)在小学课程内增加一门新学科,称为“常识科”;委聘香港大学心理学系在20多所试点学校推行一项友辈支援计划。
(三)积极成立试点家长中心,为家长教师会提供额外支援,并进一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四)提供学校支援服务,帮助学校采用校本辅导方式,建立一个正面、关心及吸引的学校环境,令受到困扰的学童可以求助。
香港的做法有其值得学习、参考之处。此外,澳大利亚的自杀率是世界最高国家之一,尤其年轻人自杀问题日趋严重。布里斯本的格里菲斯大学(Griffith)于是着手推动全澳洲第一个防止自杀的大学课程,借此对抗全球最高的自杀率问题。这项名为“防止自杀学”的课程专门针对辅导员、警员与处理边缘青少年的社会工作者,指导他们如何防止及处理自杀行为。
儿童与青少年自杀是国家社会的损失,有些孩子是因为课业压力而自杀;有的孩童出于好奇,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样子,所以亲身一试;也有则是因为抑郁症而自杀。一个对未来抱有希望的人,能够忍受暂时的不如意。但是对于一个患有抑郁症的孩童而言,明天比今天更灰暗,未来比现在更茫然。因为对未来没有希望,所以容易陷入抑郁的深渊,甚至沉溺于死亡的思考中,尤其是遇到挫折、委屈,或因亲人死亡,都会推波助澜地把孩子推入自杀的边缘。
其实,小孩子所以会自杀,多数是因为没有安全感,内心孤单,渴望得到家庭的温暖及父母亲人的爱。所以父母平时在家庭里的身教很重要,应该营造出欢喜、和谐的家庭气氛,让儿女感受到生命的可贵。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小孩到学校上学的途中都会经过一座寺庙。有一天他走进寺院的佛堂,拿出十块钱给香灯师说要添油香。香灯师问:“你这钱是哪里来的?”小孩说:“我捡到的。”“这么好,你能拾金不昧,不但懂事,而且守规矩……”香灯师讲了很多好话赞美他。第二天,小孩子又来了,,见到香灯师:“师傅、师傅,我今天又捡到十块钱。”香灯师说:“你的运气真好,你真是一个诚实、有礼貌的好孩子。”第三天,他又来了:“师傅,我又捡到十块钱。”香灯师心想,哪里会这么巧,每天都捡到十块钱。就问他:“你说实话,钱是从哪里来的?”小孩从口袋里掏出一包钱对着法师说:“您看,我家很有钱,只是我不快乐,因为在家里爸爸妈妈老是吵架,他们吵起架来就骂我,说得好难听,我在家里日子过得很不快乐,不如天天拿十块钱来给您,可以听您讲好听的话。”
一般的父母为了生活,赚钱养家,种种的辛苦,压力很大,但不能因此就拿孩子撒气,有意无意在言语中伤害孩子。孩子也有他们的尊严,为人父母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每一个儿童的殒落都是社会的损失,家庭与社会都应该加强对儿童与青少年的教育,不要给他们太大的压力,要给予孩子更多自由的空间,了解他们的所思所行,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让他们认识到生命不是自己一个人的,每个生命都与别人同在。因此,一定要顾念到父母、家人、朋友,不能认为生命是我自己的,我想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今后我们的教育要在这方面加强教育、宣导,让儿童、青少年养成一种乐观的态度,养成一种开朗的性格,养成一种积极奋斗的人生观,我想这样才能帮助青少年立身于这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