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生死事大”,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把生死看成是人生的两件大事,并且强调“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养生”是孝的表现,“送死”更是大孝,因而对死亡讲究的是厚葬。在孔子时代,人从死亡到安葬,须经五十几种仪式,正如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Feuerbach Ludwig)说:“中国人是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所以身后事总有很多的繁文缛节,甚至还有很多不合时宜的风俗、迷信和忌讳。例如,一般人的观念里,总认为人死必然为鬼,为了怕亲人在黄泉路上没有路费,所以有烧“脚尾钱”,也就是烧冥纸的习俗。
关于烧冥纸的习俗,西洋人习惯到亡者灵前献花,表达生者的追念;中国人烧些冥纸来表达心意,本无可厚非。不过像现在已经从烧纸钱进而烧纸房子、车子、家电用品,甚至烧一群用人给亡者,这就值得商榷了。因为你烧洋房别墅给亡者,如果没有土地,你要他把房子建在哪里呢?你烧车子,如果亡者是因为车祸而往生的,难道要他再出一次车祸吗?
中国人一向重视“寿终正寝”,认为在外车祸死亡的人遗体不能返回家中,否则就不吉利。其实过去农业社会里,人们多半一生守在自己的家园;但现代工商社会,许多人外出谋生,横死在外地的人愈来愈多。一个人死在外乡已经很可怜了,为什么不让他回家?如果能换个观点想:“他一个人死在外面好可怜,要赶快让他回到家里,他会感到比较温暖、安心”,那就没有什么忌讳了。
家里有人去世了,儿女为他送葬,捧个牌位,还要打一把伞。其实这个风俗是有典故的:在清朝,有些明朝遗民不喜欢做满清臣民,发愿“脚不踏满清之地,头不顶满清之天”,所以身死之后,要儿孙为他打伞,不愿顶满清之天。但现在是什么时代了,还要打这把伞吗?
中国人重视伦理,从伦理里也衍生出不少习俗来。例如,人死后,孝眷为表哀思,几天内不可以刮胡子、不可以更衣、儿女要从门外跪着爬进屋里等等,这些方法都没有顺乎自然。乃至生肖犯冲、生辰犯冲、八字犯冲的人不能送葬,甚至丈夫死了,妻子不能送上山头,否则就表示想要再嫁,将被视为不贞。
在传统的中国农村社会里,还可见到一种现象,一家有了丧事,亲友邻居纷纷献策,乃至一些三姑六婆,这个人说这种习俗,那个人说那种规定,搞得孝子贤孙不知如何才好!我的父亲在日军侵华时的返家途中失去音讯,后来猜测应该是遇难了,他的死亡是我不知道的,不过在我95岁老母亲往生时,我不许任何人替我主张,别人不必七嘴八舌地乱出主意,我相信我的母亲一定会安然而去的。
谈到中国民间的丧葬礼仪,确实有很多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都应该加以净化、改良。例如,看风水、择日、死后八小时以内不能入殓、出殡时安排电子音乐、花车、游街、哭墓等,不但浪费,而且有失庄严。那么现代的葬丧礼仪应该如何办理才合宜呢?就是要用合情、合理、合法的方法。例如,依照明文印行的丧葬礼仪办法,或自己所信仰的正信宗教,如佛教丛林里有关丧葬礼仪的一些主张与做法等。
佛教对丧葬礼仪的看法,首先强调的是要建立正知正见。如果家里有人过世,不宜哀号大哭、摇晃、塞手钱、拜脚尾饭等,尤其切忌杀生祭拜。《地藏经》说:“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又说:“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是故四十九日内为亡者修福,利益最为殊胜。亦可请病人所敬重且善说法要的有德长者前来安慰开导,劝病人一心念佛,求生佛国净土。
此外,有关丧葬礼仪,尤应注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虚荣
现在的人遇到丧葬事宜,大家竞以虚荣心处理,要做得比人家好,互比虚荣心。其实,应当要尊重死者心愿才是最重要的。
(二)不要铺张
国人对于丧葬事情,往往讲究你有多少乐队,我有多少花车。其实不一定要这样,丧葬是个人家庭的事,何必劳师动众呢?庄严、哀伤、肃穆胜于吹吹打打。
(三)不要迷信
治丧无非求死者安,生者孝,一尽哀心悼念而已,不必刻意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