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最后,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节哀顺变”。但是家中一旦有个亲人往生,整个家族还是会笼罩在一片哀伤、悲戚的气氛中。尤其愈是亲密、感情愈好的亲人往生,愈会感受到“爱别离”之苦。
经典中有一段记载:波斯匿王在祖母去世后,极度哀伤地请佛陀说法,佛陀告诉他,世间有四件事甚可怖畏——
(一)有生就会老。
(二)病了就容颜枯槁。
(三)死后神识会离体。
(四)死后就要永别亲人。
世间凡事都靠因缘而存在,缘聚则生,缘灭则散,即使亲如父子母女,一旦缘尽,终要分离,所以人要把握有缘时,好好相携相助。尤其当父母健在时,就应该好好孝顺,千万不要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徒留遗憾。
死,虽然是令人感伤的事,但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病了要死,死并不可怕,反而是病时的痛苦、病时的挂念、病时的烦恼,都比病还要可怕。所以当一个人生病时,医药固然可以减少病痛,但如果世缘已了,儿女其实也不必在他垂死的生命中,再通过医疗仪器给予勉强的抢救。因为人生在世,有生必然有死,生死是人人都免不了的问题;如何让病者身心安乐,无苦而终,才是最实际的一种做法。
因此,病人一旦进入弥留之际,家人应该沉着冷静、坚强勇敢地面对,最好在病人病危时为他说法。有鉴于此,我除了手拟《为老人祈愿文》《为绝症患者祈愿文》《探病祈愿文》之外,也作了一篇《临终祈愿文》,由亲人代病者诵读,好让亲人与病者都能够安然面对: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病了,
病得很久,病得很重,
我请人代我向佛陀您祈求: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我自知世缘将尽,
我不再牵挂亲友,
我不再执着身心,
我也不再追悔过去,
我也不再妄求未来。
当我流动的呼吸缓缓地减慢,
当我跳跃的脉动渐渐地转弱,
当我眼耳和鼻舌停止作用,
当我身体的器官不再运行,
我像远处归来的游子,
乘着金色的莲华,
回到光明极乐的净土。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要将我所有的骨髓血肉,
还给天,付于地,
随着大自然的运转,
化作熏风和养分,
年年月月滋长万物。
我要将我所有的心意,
施于众,施于人,
奉献给佛法僧的周遭,
化作一瓣香花,
时时处处地供养十方。
让憎恨我的人,
得到我的祝福:
让爱护我的人,
分享我的宁静;
让欣赏我的人,
散播我的善行;
让想念我的人,
延续我的愿心。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终于了然:
生命如坚韧的种子,
花落果成,生灭不息。
因此,亲友悲伤的泪水,
不再是爱结缠缚。
慈悲伟大的佛陀!
我终于可以听到:
生命如涓涓的流水,
法音清流,绵绵不断。
于是,展望未来的前途,
不再是茫然空无。
我终于洞然明白:
此时此刻,
我只是短暂的告别。
在诸佛菩萨和诸上善人的接引之下,
未来的生命,
希望我有乘愿再来的机缘。
慈悲伟大的佛陀!
尘缘已了,世缘已尽。
在我生命的最后一刻,
如游子回家的欢喜,
如囚犯释放的自由,
如落叶归根的自然,
如空山圆月的明净。
慈悲伟大的佛陀!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请您接受我至诚的祈愿。
佛门对于“死”,有一套情理兼顾的处理方法:
(一)在病重时,登门探病,与病者及家属谈论佛法,安抚身心,甚至可诵经祈福,作忏消罪。若因此康复,则前往道贺,并且观机逗教,举事证理。
(二)在临终乃至往生时,为其助念,使之安然离去。
(三)往生后七七日内,乃至出殡送葬,家属可为亡者诵大乘经典,增添功德以为往生资粮。
总之,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生了要死,死了要生,生死是圆形的。死亡不是消灭,也不是长眠,更不是灰飞烟灭,无知无觉,而是走出这扇门进入另一扇门,从这个环境转换到另一个环境。经由死亡的通道,人可以提升到更光明的精神世界里,因此佛经对死亡的观念,有很多积极性的譬喻。例如,死如出狱、死如再生、死如毕业、死如搬家、死如换衣、死如新陈代谢等。
此外,净土宗称死亡为“往生”,既是往生,就如同出外旅游,或是搬家乔迁,如此死亡不也是可喜的事吗?所以,死亡不足惧,死亡只是一个阶段的转换。
再说,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因此,人生重要的是,要珍惜每一期的生命,要为自己的生命留下历史、留下功德。而家属在缅怀亲人之余,应将他的懿德嘉行承续下去,把他的慈悲遗爱人间,这才是对家人真正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