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归(1 / 1)

不要紧 星云大师 643 字 7天前

人,只要有生死问题,就需要信仰,尤其有病的人,更容易接受信仰。多年前,香港有一位有名的书画收藏家高岭梅先生,在他八十一岁高龄的时候因病住院。其间,他通过家人电话联络,希望我能到香港为他主持皈依三宝仪式。然而当时因为我的行程已经排满,一时之间无法抽空前往,于是我采取权宜之计,以越洋电话为高老先生在病**作了一次皈依。

高老先生虽然一直到人生最后才想要皈依佛教,时间上是稍嫌迟了一点,但也可见人生到了最后,都很希望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处。另外,钻研大乘佛法,对华严哲学多有贡献的一代文哲方东美教授,到了晚年也选择皈依承天寺的广钦老和尚。由此可知,人的智慧再高,最后还是需要寻求佛法的信仰。

信仰是人生终极的追求,没有信仰,生命就没有依归。中日甲午战后,日本首相陆奥宗光代表日方到中国来订立《马关条约》。正要出发时,女儿不幸染病在身,他嘱咐家人,没有重大的事故就不必通信。正当和约签订到紧要关头时,家书来了,说女儿病况严重,希望见父亲最后一面。外相伊藤博文安慰他:“你放心回去好了,这里的一切我来负责处理。”陆奥宗光于是披星戴月赶回家里,奄奄一息的女儿见到盼望已久的父亲回来,很高兴地说:“父亲!我就要和您永别了,但是我有一个问题一直梗在心中,等着您回来替我解答。”“什么问题,你说好了。”“我现在就要死了,我死了以后要到哪里去呢?”身为政治家的陆奥宗光,虽然博学多闻,但是对于女儿临终前的问题,竟然不知如何回答。不过他毕竟才智过人,就安慰女儿说:“死后去哪里,我是不知道。不过我经常看你母亲在念佛,我想佛陀会带你到一个很好的地方去。”他的女儿听到此话,带着安详的笑容离开了人间。陆奥宗光因为没有办法解答女儿的疑团,于是开始研究佛教,终于选择了佛教的信仰,并且出家当了和尚。

这段故事说明,陆奥宗光的女儿懂得以信仰为生命的皈依,即使面临死亡也很安乐,毫不畏惧。一个人出门在外,天色黑了,不知将要住宿何处。这种无家可归、徘徊在十字街口的痛苦,是难以忍受的。信仰如同我们的家;家,使我们的生命有所依靠。

至于说如何探病才是如法?佛教讲“探病第一福田”,探病也是一门学问。首先,探病的时间要适当,不能太早、太晚,停留的时间也不宜太长。和病人谈话的音量要适中,内容更应谨慎、得当,例如,不宜谈论刺激病人心情的人、事、物等,以免病人情绪反应过度;不与病人争执或辩论;不应教训病人,应说充满希望的语言,给予病人鼓励。病人焦躁不安时,可随机说法,使其心灵得到安慰,或者耐心倾听病人的心声,纾解其心中的悲苦。偶尔可以阅读报纸杂志、文章或趣事给病人听,以排遣其病中的寂寞。

此外,进入病房时,表情应自然,切忌忧伤哭泣,以免影响病人及其家属的心情。最重要的,要心怀慈悲,真诚关怀,并应启发病人对佛教生起信心,让他知道这期生命的结束,不是死亡,而是往生;能把往生的信念带给他,鼓舞他对未来的希望,让他明白世缘已了时,要能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千万不要回忆、留恋、挂碍、执着,能随着一句佛号安详往生,才能解脱自在。总之,探病时切忌说一些恐怖、消极的话,以免增添病人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