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临终关怀”的意识普遍被推展,目前台湾设有临终关怀的医疗机构,计有莲花临终关怀基金会、安宁照顾基金会等。此外,不少医院都设有安宁病房,如台大医院、马偕医院、耕莘医院、荣民总医院、彰化基督教医院、慈济医院等,组织更为庞大,结合了医师、护理师、营养师、药师、物理治疗师等成员,借各种方式减轻、缓和病人身体的痛苦;并有社工人员、宗教人士的加入,令患者消除恐惧死亡的心理,更由于宗教的力量,能使临终者得到安慰和引导。
“临终关怀”主要目的是帮助病人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的旅程,因此在护理的时候应注意以下的事项:
(一)认识临终病人的心理变化。临终者所面临的情绪变化各有不同,家人、义工、慈善人士、宗教师等,都应该要了解,而给予适当的协助。如:
1.恐惧:要设法使临终者心生喜悦,无诸恐惧颠倒。
2.愤怒:要安慰临终者,使情绪平静,万缘放下,不生爱憎。
3.罪恶:让临终者不要有罪恶感,教他念佛可以消除罪障。
4.不舍:劝导他对世间的亲人、财物不生贪恋之心。
5.担心:让病患放心,不必挂念闲杂人事。
6.无助:让他知道很多亲人朋友做他的精神支柱。
7.自暴:鼓励他坚定信心,念佛必生极乐国土。
8.孤独:不要让病患感到病**的孤独。
9.沮丧:病患即将离世时,若有沮丧、无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
10.无知:告诉他将到清净安乐幸福的国土,让他知道未来有无限的希望。
(二)正视临终病人的需求。从事临终关怀者,应为每一位病人制作恳谈资料表,以了解其个别的需求与愿望,或从观察而得知其所求。例如:
1.希望明白病情。
2.希望获得别人宽恕。
3.了解宽恕他人。
4.希望别人对他的关怀。
5.与亲友见面。
6.对生命的了解。
7.宗教信仰的渴求。
8.后事的安排。
(三)给予临终病人的协助。从事临终关怀者,应有高度的慈悲、耐心,以及具备各种能力、常识,协助病人无憾地走完人生,为人生画下完美的句点。例如:
1.以关心的态度专心倾听他诉说。
2.让他所爱的人适时给予关怀,并陪伴身旁。
3.尊重病患者的宗教信仰。
4.讲说忏悔得救的故事及道理。
5.安排法师或宗教人士与其谈话,或为其开示说法。
6.尽可能满足他心里的希望。
7.共同讨论他心中的愿望。
8.告知医师,减轻病者肉体痛苦,保持神识清明。
9.帮助病患及其家属维持正常生活形态,以及预备后事。
10.保持病人心理的平和。
11.为他助念,使之提起正念,安然离去。
人的一生,有两个问题,一是生;二是死。生时,有父母养育、老师教导;长大则结婚、生子、创业、功名富贵……年老则要照顾,生病则要看护;死时的殡葬、告别式、火化、安葬……为人子孙者要跑好几个地方,才能完成这人生最后一件事。
佛光山有鉴于此,为圆满解决人生最后的问题,特于1983年兴建完成万寿园,并做有系列的整体规划,三楼至六楼为奉安灵骨与牌位之用的“万寿塔”;一楼“功德堂”主要供殡葬奠礼用,共有“九品厅”“莲华厅”“圆满厅”“福寿厅”等四间大小奠悼厅作为停灵、凭吊告别祭奠之用,另有东西两个客堂,可供信徒洽询及亡者家属休息。
二楼“如意居”则专为病危者及看护的家属居住用,内有厨房、浴厕、医务室等设备,同时可供六位患者使用,分别是“如意居”“有德居”“菩提居”“般若居”“福慧居”“和悦居”等。临终者的家属可以陪着一起住进来,全心全意地照顾临终病人。如果病人痊愈可以回家,一旦往生,弥留时,有法师为其助念。接着后事的办理,从入殓、告别式、火化、进塔,都由佛光山一贯作业,圆满后事。
有鉴于一般的丧事,从生病往生到安葬,家属都疲于奔命,佛光山对一个人生的完成:从生到死,提供了一系列的服务,且每天早晚除课诵外,并在春秋两季举行超荐佛事,不仅生亡两利,也净化了丧礼奢靡的风气。
佛光山对人一生的完成,除了本着“以慈善福利社会”,在慈善事业方面办有育幼院、佛光精舍、佛光诊所、万寿园、友爱服务、冬令赈济等养老育幼、老病死生之照顾外,并从文化、教育、社教、活动等多管齐下,希望通过佛法的教化,对世道人心的净化、社会风气的改善、人文思想的提升、精神生活的充实、慈悲智慧的开展,都能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