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治贪嗔痴之病,要“以舍治贪”“以忍治嗔”“以觉治痴”。另外,对治心病还有五个重要的法宝,就是“五停心观”。《新华严经论》说:“善治诸病者,世间四大不和病,以汤药治;如烦恼病,以五停心观、十波罗蜜治。”五停心观是对治心中烦恼魔障的五种观想法门。分别是:
(一)以不净观对治贪欲
众生以秽为净,看到花美就贪爱,看到俊男美女就动心,因此产生种种的执着、烦恼。不净观就是教我们观想自他身体都是肮脏、不净的,比方你觉得花可爱,你要想到花长在泥土里,上面有很多虫子,有很多细菌,这样你对花就不会执着了。你觉得那个人长得好漂亮、好美丽,但如果了解这副臭皮囊只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一具带肉的骷髅,是不清净的,自然贪爱、染污的心就能去除了。
(二)以慈悲观对治嗔恚
有的人经常无端发怒生气,恼乱他人。有的人看到别人行善,他不欢喜,看到他人行恶,他生嗔恨。有的人说,这个人我不喜欢,这个地方我不喜欢,这个时候我不喜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才是对的,别人所说都是错的,因此常与人诤论,于是生起嗔恚。
慈悲观又称慈心观、慈悯观,可以对治嗔恨心。佛教以慈悲为怀,慈悲的定义是拔众生苦、给众生乐。一切佛法如果离开慈悲,是为魔法。慈悲就是佛性,慈悲就是智慧。慈悲是心存正念地服务济人,是无我无私地利益众生。慈悲是净化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布施奉献。假如你有慈悲心,何必执着于自己喜欢不喜欢呢?
慈悲不是佛教徒的专利,是一切众生共有的财富。人间有了慈悲,生命就会充满无限的意义。中国有句话说:“仁者无敌。”套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慈悲没有对手,慈悲可以克服一切的艰难。慈悲是身体力行的道德,不是用来衡量别人的尺度。真正的慈悲不一定是和颜悦色的赞美与鼓励,有时以金刚之力来降魔更是难行能行的大慈大悲。
(三)以因缘观对治愚痴
有一种人认为我与万事万物都是实有的,或认为是实无的,这是执着边见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什么都没有,这是执着断灭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人死了还是会投胎做人,这是执着人生恒常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极端地吃苦,不吃不睡,这是执着苦行的愚痴;有一种人认为修行是要积极地纵乐,这是执着乐行的愚痴。
愚痴可以因缘观来破除,愚痴是由于不明白真理。什么是真理?就是因缘。世间任何东西都不是单独的,是靠着很多的因缘才得以存在。例如,一间房屋是由钢筋、水泥、木材、工人、建筑师等条件和合而成;一粒米,是由种子、土壤、阳光、水分、农夫的灌溉耕种等因缘而成。由因缘观想,宇宙大众都是我的因缘,都在成就我,都是帮助我的好因好缘,因此我心存感恩,要待大家好。如此懂得因缘法,就会知道众缘和合的奥妙,化愚痴为智慧。
(四)以念佛观对治业障
有一些人一生遭遇诸多不顺。例如想要赚钱,却被人倒闭;想要行善,却被人毁谤;出外常遭受意外,做人做事乃至修行常被人怨怪等。用念佛观可以对治业障,我们念佛观想佛的法身空寂无为,以此对治境界逼迫的业障;观想佛的报身功德巍巍,以此对治经常心生恶念的业障;观想佛的相好光明的应身,以此对治容易昏沉暗睡的业障。
(五)以数息观对治散乱
我们的心念,一会儿停在美国大女儿身上,一会儿到了上海大儿子家里;一会儿住在天堂,一会儿堕入地狱;时而心生善念,时而心萌恶念,可谓妄想纷飞。以数息观可以对治散乱心。数息观又叫“安那般那念”,是以数算自己的出入息,让散乱的心能定住在一境。
此外,佛教有“禅净双修”,禅定能统一自己,不让心念散乱,不让魔军得逞;念佛能净化心灵,念佛念得专心一致,也能降伏妄想、杂念的病魔,不致扰乱我们。
佛教还有很多法门,如拜佛,拜佛必定要发愿,有愿就有力量抵抗魔军。佛教讲发心,发慈悲心、惭愧心、菩提心,发心的力量奇大无比。再如提得起、放得下,以及般若、智慧、明理等都是无上的妙药,都可以治疗我们的心病。
心病最主要是从“我”而来的,《般若心经》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把“我”空了,就可以去除心中的颠倒妄想。
总之,要治心病,非靠自己努力不可。就像医生开药方给病人,但不能勉强病人吃药,若病人不吃药,病永远也不会好。同样地,佛法虽然能医治心病,但如果你不依佛法的指示去做,你的病也不会痊愈。学佛,就是学习佛法,依佛陀的教示去实践,否则就如“说食数宝”,自己不能受用,佛法再好,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