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真善美(1 / 1)

不要紧 星云大师 858 字 7天前

佛教对生命的尊重,不是爱惜自己就好,如地藏王菩萨到地狱度脱苦难的众生、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到处寻声救苦,乃至最细微的“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佛教的慈悲可以说无物不覆,无处不遍。

佛教讲地水火风“四大”,地的生命就是坚固;水的生命就是流动,不流动就是死水;空气也是要流通才能存在;火的生命就是散发热度与温暖。

宗教旨在传播真理,所以宗教的生命自然能维持长久。佛教的寺院都是千年古刹,万年常住;佛教的经书不但经常要晒,而且设有特别的藏经楼,尽力保护。佛教从事慈善事业,出家人愿为众生做马牛,都是为了成就生命;佛教徒对环保、生态的维护,建设桥梁、施茶施水来方便行人,都是在维护生命。佛弟子当中,“沙弥救蚁”是护生的表现;“南泉斩猫”也是为了表达真理。

佛教的出家人手捧经书,恭敬谨慎,不敢亵渎,如此爱惜真理,就是爱惜生命。云水僧手执锡杖行脚,驱赶毒蛇、害虫,也是表现出对生命的爱护。佛门里弟子常以自己的寿命回向于有德高僧,所谓“回小向大,回自向他”,甚至“回事向理”,回向的思想就是生命的延续与扩大。

由于宗教的生命都有传灯,都是代代传承,灯续常明。因此,佛陀的生命,只要佛教流传多久,就有多久的生命;佛法的生命,随着真理普遍流传,它就能无远弗届;僧伽的生命,只要从舍利弗、目犍连等尊者留下的道德风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所在。乃至神会大师在滑台大会,大作狮子吼,为六祖大师定位,那种旁若无人的奕奕神采,至今都可以感觉得到他的生命在跃动;唐代高僧玄奘走过八百里流沙的身影,千年之后我们不是依然感觉得到他的存在吗?

佛教的高僧大德撰写放生文,就是在提倡生命教育。儒家主张“怜蛾不点灯,爱鼠常留饭”,也在表达对生命的爱护。佛光山在2004年的春节花艺展中,特设素食动物园区,不但教育世人爱护生命,并为“自然与生命”提供最佳的生活教材。另外,佛光山文教基金会印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以及香海文化发行的《护生画集图文赏析》,也是提倡生命教育的最好教材。

2001年佛光山发起佛教界从大陆“恭迎佛指舍利莅台”,许多人在见到佛指舍利的刹那,不由自主地跪下顶礼,有的人涕泪悲泣,有的人法喜充满,有的人感觉好像与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佛陀又相聚首。这种感觉说明佛指舍利是活的,是有生命的。不只佛指舍利有生命,一张纸画一个圣贤,一块木头刻一尊佛像,都能赋予他觉性圆满的生命。

所谓“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求生以害仁者,虽生犹死;杀身以成仁者,虽死犹生。此即儒家所谓“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古谚说:“人死留名,树死留皮”;儒家也谓“立德、立言、立功”,无非都是为了留下不朽的生命。

生命是可以锻炼、创造的,在冰天雪地里生存的人和动物,自然磨炼出坚毅忍耐的生命力。一株墙头草,一朵路边的野花,它们在狂风中展现雄姿,也可以看出生命的力量。

生命之所以有力量,在于能为生命留下历史,为社会留下慈悲,为自己留下信仰,为人间留下贡献。因此,生命教育最重要的,是指导人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活出生命的尊严,如何创造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尊严是人生最大的本钱,做人最怕尊严扫地,现代人不但要活得有尊严,甚至提倡“安宁死”,即使死也要死得尊严。

尊严不是傲慢,不是自高自大,尊严不是匹夫之勇,不是自以为是;尊严是在强权之前,不屈服、不妥协,坚持自己的立场与原则,保持自己的人格与操守。

人除了要活得有尊严以外,更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佛教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增进人生的真善美,在于懂得永恒的生命。人的色身虽然有老死,真实的生命是不死的,就如薪火一样赓续不已。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寿命的久长,乃在于对人间能有所贡献、有所利益。太阳把光明普照人间,所以人人都欢喜太阳;流水滋润万物,所以万物也喜欢流水。一个人能够活出意义、活得有用,生命就有价值。

“蜉蝣朝生夕死,人生百年难再”,身体即使朽坏、死亡了,也不是生命的结束。所谓念天地之悠悠,感生命之无限。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活出什么,拥有什么,尤其如何开拓宏观的生命视野,深化优质的生命内涵,建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这才是提倡生命教育者应有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