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优点和缺点,其中优点往往是激发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而缺点则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个人的发展。缺点往往包含两种常见的形式:一种是硬件实力上的缺点,即所谓的硬件不足,通常包括技能不够强大,资源不充足;另一种是软件上的缺陷,诸如精神能量小,缺乏理性意识和自控能力。
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想要获得成功,除了在优点方面加以拓展和发扬之外,还应该正视自己的缺点,想办法加以改进和完善。而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多人常常只看重自身的优点,而想方设法规避自己的缺点,甚至有意逃避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而正是他们的规避和逃避之举阻碍了他们的成功,因为无法正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他们很难突破自身的极限,去做出一番伟大的事业。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利欧认为,人们的最大缺点和最大优点是互为正反面的,也就是说,当人们不敢直面自己的缺点时,往往意味着人们对自身的优势也不是很了解,至少了解得不够彻底。在《原则》一书中,达利欧曾这样说道:“我逐渐发现,人们的最大缺点与其最大优点互为正反面。例如,一些人倾向于过度冒险,而其他人的风险规避性过强;一些人过度关注细节,而其他人的思维过于宏观。大多数人都是在某个方面过度,而在另一方面不足。通常,当我们遵循自己的自然秉性做事时,我们可能考虑不到自身的弱点,这将导致我们走向失败。最重要的是失败之后怎么做。成功的人改变他们的做法,这使他们能够继续利用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而不成功的人不会这样做。”
稻盛和夫认为:“人最伟大的能力,莫过于战胜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应该想办法战胜自己,战胜自己不仅仅是突破自己的极限,每天都获得进步,还要善于克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不断完善自我。
比如,稻盛和夫大学毕业之后,在公司里一直表现得很低调、很自卑,原因就在于他操着一口很浓重的家乡口音,这让他觉得周围的同事和领导看不起自己。为此,他很少与人说话,甚至都不敢在公司里接电话,总觉得自己是个没有见识的乡下人,比不上公司里的其他人。
时日一久,他变得越来越内向,越来越不自信,工作状态和人际关系也变得非常糟糕。后来的某一天,他意识到自己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否则迟早会离开公司。既然自己的口音在短时间内没有办法改变,那就不妨试着去接受它,勇敢地开口去跟同事、领导、客户说话吧。随着他跟同事、领导、客户的交流越来越多,果然他也变得越来越自信。之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稻盛和夫开始尝试着对自己的口音进行修正,逐步改善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
这一从自卑到自信的转变,使稻盛和夫认识到:任何人都会面对一些难题,都会遇到自己没有办法做到的事情。面对人生的难题时,最重要的是承认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摆脱自卑感和挫败感,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努力进步的起点,从而顺利地扬帆起航。
稻盛和夫一直注重修心,一直都强调个人的自我完善,而在自我完善中,不仅仅要注重提升和强化个人的优势,还要注重对缺点的改造,确保自己变得更加完美。这种改造,前提就是学会正视自己的缺点,主动挖掘和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寻求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多年来,稻盛和夫从来不回避自己的不足,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面临什么环境,他都会坦然地分析自己,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然后找到一个自我改良的有效方法。稻盛和夫这么做,影响了很多人,尤其是公司里的员工,纷纷效仿稻盛和夫,进行自省、自我批判和自我改进。很多出色的企业家听了稻盛和夫的修心秘籍,也开始学习稻盛和夫的做法,直面自己的不足,努力在技能和精神上提升自我。
许多人也许会认为稻盛和夫不是一般人,一般人不可能有稻盛和夫那样的思维层次和精神境界,不可能做到像稻盛和夫那样自觉自律地改进自己。
事实果真如此吗?一般人应该如何深化对自身缺点的改进和完善呢?
第一步,勇敢地将自己的缺点全部列举出来,写在纸上,在寻找自身缺点的时候,可以进行思考和回顾,深刻地剖析自己,看看自己存在哪些不足。或者也可以从外界寻求帮助,询问那些自己最信赖的人,问一问他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让他们帮忙指出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之处,确保自己在自省时没有盲点。第二步,将所有缺点整理之后,认真分析这些缺点,看看哪些缺点对自己的影响最大,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最大的阻力,找出它们,尽可能做好标记,然后按照重要程度进行排列,将影响最大的缺点放在最前面。第三步,想办法将列出来的缺点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努力完善和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不断尝试着去挑战自己,做自己不擅长的事情,选择做自己害怕的事情,做自己一直无力解决的事情,通过这些事情可以反映出个人能力的缺陷和性格上的不足,然后针对性地进行自我挑战。这样做,有助于提升个人克服缺点的能力和勇气。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只需要经历这三步,就可以有效解决完善自我的难题,让自己获得更多改进和重塑自我的机会。